张亚男
暑假之后,在孩子们分享各自作品的时间里,其中有两幅画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月月:我画的是在幼儿园看到的葫芦,长得高高的。
杭杭:我也画了葫芦,我把葫芦变成了糖葫芦。
睿睿:杭杭,你的葫芦画反了,葫芦的脑袋应该在上面。
杭杭:我画的葫芦变身成糖葫芦了。
睿睿:不行,一会我带你去长廊看看,你的葫芦画反了。
(我看到杭杭的表情有点不开心,我紧忙说:睿睿,这是杭杭变身的葫芦,多有意思啊,我们应该给杭杭鼓励,杭杭太有想象力了。杭杭,看着我,微笑了)
班里又议论开来了。果果说,我看的葫芦是绿色的,月月画的葫芦是红色的;菲菲说,月月的葫芦特别像数字8……有的孩子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上添加葫芦。加餐时间孩子还在不停地说着葫芦,户外活动时间,我便带着孩子参观了长廊,让他们观察葫芦,整个观察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对葫芦格外感兴趣,主动探索着……
午休散步的时间,看到楼道主题墙上的葫芦兄弟,孩子又开始了讨论,看着孩子对葫芦的兴趣,我便顺水推舟地生成了有关葫芦的课程内容“我眼中的葫芦”“葫芦写生”“葫芦大变身”。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认识到葫芦因为生长的环境不同,会有很多形状上的变化,打破了孩子对葫芦都长在高高的地方的思维定势——葫芦会随着葫芦的藤条长得有高有低;葫芦还有浅绿和深绿色的,还有的葫芦身上长了很多的斑点……孩子们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给予验证,积累了对葫芦的认知经验。在“葫芦大变身”中,孩子们的想象力让我叹为观止。
乐乐:我的葫芦变身成了小鸡和葫芦娃,他们生气了。
师:他们为什么生气了?
乐乐:葫芦娃要回家了,不跟小鸡玩游戏了。
师:那可能是天黑了,葫芦娃也要回家了,他们可以明早再继续玩啊,他们还是好朋友。
(很佩服孩子的想象力,细细观察,小鸡似乎是在噘着小嘴说:“哼,我也不跟你玩了。”其实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都来源于孩子的生活经验。)
雨雨:我的葫芦怀宝宝了,一个男宝宝,一个女宝宝。
(通过与孩子的对话,知道孩子的妈妈又怀了一个弟弟,而且老师也怀宝宝了,他希望老师的宝宝是一个女孩,长大了跟她一起玩。孩子的创作带有美好的祝愿。)
睿睿:我的作品是,哥哥领着弟弟变魔术。
(孩子的想象力有些时候大人解释不了,孩子说了很多,语言不太符合逻辑,但是他就想表达在变魔术。后来向孩子爸爸了解,睿睿在家经常看动画片《百变布鲁克》,原来孩子想要把动画片里的人物表达出来。)
羽羽:我把葫芦变成了一个毛毛虫的家,它们发现有人在抓它们的伙伴,就赶快回到家里。
(这个是我带着孩子在户外游戏时,在识趣坡的果树下发现的毛毛虫,没想到孩子竟然能想到结合葫芦,给毛毛虫做了一个家!)
班级里每一个孩子的作品都有它独特的意义,在开放的环境里,没有老师的语言思维约束,孩子们结合着自己的兴趣自由想象、创作,都说“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也许这就是不教的教育。
又过去了两周,天气慢慢转凉了,他们等待着可以采摘葫芦的日子,孩子们早早准备好了采摘的工具:剪刀、收纳筐、梯子、布袋、手套、记录册。终于迎来了国庆节前的采摘时间,孩子们一到班级就蹲在了采摘工具前,就等我发号施令。
师:走,我们去采摘葫芦喽,一定要注意安全啊!在采摘过程中,我观察孩子们兴奋的表情和动作,有的孩子主动找来学校的男老师帮忙爬梯子,大大小小的葫芦最后统计一共摘了49个,孩子们通过拿、抱、背、抬、扛把葫芦都收到了班级,整理工具,收拾存储晾晒葫芦的地方,一切井然有序,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刮掉葫芦的外层皮,这样就不会发霉了,孩子找到了刮皮的工具,勺子、木片、剪刀、美工刀……
乐乐:刀片不行。
果果:勺子不行。
宁宁:剪刀得用力才刮掉一点儿。
浩浩:美工刀,太厉害了,不敢使用。
孩子们各种尝试,双腿跪在地上,用力夹紧葫芦刮,一手抱住葫芦一手拿剪刀刮,还有的合作完成,一人拿葫芦一人拿刀,孩子表情變化多端,有的用力到面部变形,有的刮掉一点兴奋不已……孩子们真的是太可爱了,此时此刻的结果不重要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尝试了,这就是收获,最后终于有一个孩子提议:“我们把葫芦带回家,请爸爸妈妈帮忙吧,这得需要好大的力气才可以把葫芦收拾干净。”睿睿的提议结束了很难施行的刮葫芦皮活动……
生活是完整的,多姿多彩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生动有趣的变化。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在生活中真的自然融合了课程内容。教师应该观察幼儿的生活,从孩子身边感兴趣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仅让幼儿日常课程从生活中创造,同时让课程源于生活,更应让课程融入幼儿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