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表达中“塔西佗陷阱”的机制分析

2018-01-03 10:41张亚萱
新媒体研究 2018年19期
关键词:公信力微信公众号舆论

张亚萱

摘 要 公信力是国家管理机构利用公权进行公共管理的诚信体系基础。网络与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往话语表达的方式。新媒体时代赋予了个体极大的话语表达权利与方式,对政府公信力产生了威胁,加深了塔西佗陷阱效应。文章从话语表达的角度,从微信公众号传播特点出发分析公众号传播中“塔西佗陷阱”的形成机制,通过案例来了解“塔西佗陷阱”的具体形成过程,最后揭示“塔西佗陷阱”的危害,并试图从传播者的源头提出相应策略,为微信公众号传播提供借鉴。

关键词 微信公众号;塔西佗陷阱;公信力;舆论;话语表达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9-0023-03

1 “塔西佗陷阱”理论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意味深长地提到了“塔西佗陷阱”的政治概念。

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约A.D.55~120年)是古代罗马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在2 000年前就发现,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社会规律,被后人命名为“塔西佗陷阱”①。

政府注重公信力建设,想要从各种渠道获得有关公信力建设成果的信息回馈,了解群众对政府的态度。这种态度和反映恰恰可以从这样的社会舆论中所集中探寻到。人民会主动拥护具有公信力的国家政权;但公信力丧失是一个政府走向衰败的开始,是国家动荡的开端,公信力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由此而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2016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调查发现,即时通信工具以微信、QQ为主要代表,主要满足用户交流互动的社交需求,使用率在90%左右。截至2016年12月,近一半的网络社交用户通过社交应用来获取新闻,高于使用手机新闻客户端、专业新闻资讯网站获取新闻的比例,社交应用成为网民获取新闻资讯、传播热点事件的重要渠道②-③。

政府公信力体系的建构机制,正在因为网络与新媒体的出现,面临新的挑战。这种新的挑战根源,由新媒体话语表达方式决定。我们试图以微信公众号为例来分析这种新媒体的语言表达特点。

2 微信公众号的语言表达特点

网络新媒体舆论传播的语言表达方式,又与其他渠道的媒体表达方式不尽相同。

2.1 公众号拥有多重话语表达的主体

信息之所以在今天如此纷繁复杂,是因为不同的新闻传播主体都可以占领舆论的高地。以前话语权掌握在社会主流精英群体手中。而现在因为新媒体通讯工具的普及,话语主体遍布社会各个层面,包括商业主体、单位机构、自媒体等。例如面对公众事件,“江歌案”全程由自媒体团队《局面》跟踪采访报道,以纪实视频的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引起了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然而之所以“江歌案”如此受到大众关注,又是因为著名自媒体账号作者“咪蒙”以她的视角重新解读此案,继而又引起新一轮在微信公众号的发声支援或质疑,帮助舆论热度持续发酵。

2.2 微信公众号拓宽了话语表达的方式

微信是伴随着科技发展逐步被中国社会接纳的新媒体。科技的进步带来的是传播工具的多样化、傳播媒体平台化、公共事件的透明化。在传统媒体时代,以文字、语言为主要传播符号的时代已经过去,图像、声音符号等非语言符号更易传播讯息,甚至到了今天,短视频、表情包又应运而生为新的表达方式。此外,每一种新媒介技术的问世,就意味着有新的文化出现。社交化平台渗透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断重构当代文化和我们的社会生活,大众所见即为媒体所示,微信等新媒体,多种渠道发声,不断拼贴与重构出当代社会文化的图景。相比过去传统主流媒体时代,新媒体提供了多种新的话语表达方式,既可以传递给大众信息,又可以提供评论和互动观点的平台,实际上是信息多向传播方式的革新。

2.3 微信公众号成为青年群体社会体系话语表达的集散地

在过去的社会话语体系中,青年人并不是话语权的主导群体。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12~20岁)网民规模达到2.87亿。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为85.3%,占整体网民的42.7%,占青少年总体的79.6%④。

各种新兴媒体等青年人占据话语权主导的今天,每个传播主体都在设法从信息汪洋中勇立潮头。发布的内容要足够新颖、有趣、合时宜,才能获得年轻受众的青睐,继而转变为直接关系到公众号利益的“用户”。所以关注用户和服务于用户的利益成为主流,这些发布的信息内容注重引导出用户的看法观点。微信公众号在采纳公众个人观点时,不似传统媒体信息传递方式成本高、耗时长、效率差。新媒体发布个人观点只需在家中轻移指尖,足不出户便可完成。意见传播效率、聚合力因网络普及率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这一方面代表了社会话语表达体系在重组,将逐步变为青年群体话语表达的集散地;另一方面,“塔西佗陷阱”也在悄然而生。

3 微信公众号传播中“塔西佗陷阱”的形成

3.1 情绪化的表达方式

上述CNNIC发布的报告同时也指出,60.1%的青少年网民信任互联网上的信息,整体对互联网信任度高,依赖性强,安全意识较弱。青年群体的话语表达又偏向易冲动、激进等情绪化的表达特征。所以呈现出来的是,虽然话语表达传播效率与到达率高,但社会议题的讨论纷繁复杂,话语表达方式混乱没有逻辑,甚至常常易超出话题本身,转移到网络暴力的层面;过于坚持片面的判断,隐蔽地设置观点性而非事实性议题,由此放大和强化某种情绪或偏见,最后往往会陷入事件反转时毫无转圜余地的境地。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咪蒙”个人公众号,在微信用户群体中间流传甚广,以毒辣的语言特色和“心灵鸡汤”情绪性的内容吸引了大量粉丝,话语表达方式迎合青年群体的喜好,好几篇都号称是著名“10万+阅读量”爆款文章。但大多数只是因为标题起的吸引眼球,其实并不能为受众提供人生的借鉴和指引,甚至被爆出只是为了博取关注而虚拟生活场景,真实性都存疑,饱受诟病。

同时,人们对正常的好消息的关注,往往不及对坏消息那么重视,因为前者的警示意义不大,后者才能发挥功用。受众很容易被另类、个性的特征吸引眼球,越是耸人听闻、越是非主流的新闻,越是容易得到受众的关注。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62%的网民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⑤,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长此以往,只会带来政府公信力体系的瓦解,结果为公众形象的崩塌。

3.2 信息传播效率与到达率带来弊端

从时间上来说,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无可比拟。人们在某个突发事件发生后,最先看到的经常是三言两语的消息或者几十秒模糊的小视频,那么无论传播者是朋友圈截图还是微信公众号都不再重要。只要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又加上添油加醋的描述,人们一旦确立了观念很难被撼动。

从空间上来说,新媒体的普及到达率十分显著。从根源上分析,是由于新媒体简单有效的话语表达方式得到大众的推崇。以往专业、理论的经典文化需要较高的知识素养功底才能理解,注定只有少数精英长时间并且投入钻研,自然创造者、传播者也只局限于这类群体中。而新媒体推崇的无边界、免费、无阶级的媒介文化,更偏于感官文化,并不需要理解甚至思考,话语表达方式想达到以往声光画才能达到的感官刺激,就不能有深度广度,只能简单粗暴口语化。这样产生的媒介文化在大众中流行,但缺乏理性和内涵。

3.3 新媒体在信息采编与分类上仍然缺乏专业性

传统的媒介源于对于PGC模式的坚持。天津“8·12”爆炸事故之后,部分微信公众号为了博取关注,肆意编撰“有毒气体已向北京方向转移”“方圆一公里无活口”的谣言,许多此类内容并未经过媒体“把关人”的过滤,造成了恶劣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公共治安。这在传统媒体时代相对来说是少数的现象,因为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拥有专业的信息获取渠道、专业的设备、专业的采编播工作人员、专业的播发单位、专业的管理机制,限制了虚假信息的传播可能。这一点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4 “塔西佗陷阱”在微信公众号传播中的危害与反思

4.1 危害

“塔西佗陷阱”在社会中慢慢对新媒体用户的价值观取向产生影响。比如以少数网民为主的新媒体传播者,现在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信念感逐渐淡化:新媒体为国民营造了一个话语表达空前开放的舆论空间,微信用户可以利用微信充分展示个性,表现自我。虽然政府部门、腾讯公司不断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对微信公众号进行管理,但大部分公众号信息传播全靠传播者的自我约束。部分文化素质低下、自我约束力不足、思想激进的传播者开始利用微信公众号传播各种有违社会公共道德,缺乏道德底线的言论。甚至更有一些可疑人士为了谋取关注和暴利,传递一些虚假、低俗、丑恶言论信息。长此以往,公众在真相和舆论中迷失,所期待的不能实现,经验不再有帮助,笃信的事改变了,会对政府公信力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社会不稳定因素将增多,社会信任体系的基础将土崩瓦解。

4.2 从传播者角度规避“塔西佗陷阱”的反思

我们一般界定整个传播过程是否越轨是从传播效果来看,但是换一种思维,在部分条件下规避“塔西佗陷阱”的扩大,可以从传播者的话语表达意图判断。

部分传播者虽然发表了过激言论,但只是围绕话题进行讨论,并没有恶意挑衅社会底线,攻擊社会国家政权。但有一部分传播者则对传播信息进行筛选,有意选择富有挑衅意味的话题进行传播,或者恶意制造挑衅话题,这些话题常常因贴近民众生活而更能激起人们的参与热情,“塔西佗陷阱”不断扩大。加强对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传播的监督力度,对部分带有挑衅意味的话题进行技术屏蔽,令恶意制造挑衅话题的人无法得逞,可有效避免“塔西佗”陷阱扩大。

新媒体上诞生的许多用诙谐、幽默方式的自媒体形式传播者,力求在公共事件上表态,也许透露出的意识触及了受众敏感的神经,而尤其是像在微信上动辄上亿级公众参与的评论和转发量的影响力,以及容易引申出多重含义的语言表达方式,更容易放大传播范围的辐射度,而脱离了传播事件本质。其实往往来讲大部分的媒介受众都欠缺识别这条界线的能力。

总的来说,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属于新生事物,却比以往任何媒体影响面更广,影响力更大,影响层次更深。这警示着媒体的权力在扩张。媒体的责任是展现完整的事实,政府的权力是为了保证社会公众权益。不要让任何一方越俎代庖,公信力体系的健全是靠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注释

①塔西佗,P.C.《塔西佗历史》第一卷,王以铸,崔妙因,译.商务印书馆,2011:8。

②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③《2016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④《2015 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⑤国际在线:调查显示超6成中国网民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新闻中心,新浪网2010-08-03,https://news.sina.com.cn/o/2010-08-03/095017904795s.shtml.

参考文献

[1]武晓峰.近年来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8(5):63-67.

[2]朱光磊,周望.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提高政府公信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3):120-128.

[3]赵冬晶,骆正林.自媒体时代我国政府如何应对“塔西佗陷阱”[J].阅江学刊,2013(10):113-119.

[4]曾学优.“塔西佗陷阱”中传统主流媒体的引导失当与应对[J].声屏世界,2016(5):20-22.

[5]葛自发,王保华.从博弈走向共鸣: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治理[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8):140-144.

猜你喜欢
公信力微信公众号舆论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公信力探析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完善仲裁制度 彰显仲裁公信力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路径浅析
微信公众号在高校“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高校如何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管理舆情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个人微信公众账号运营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