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聪
摘 要:默读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默读的过程是学生独立感知、理解、体验文本的过程,是学生自主阅读、汲取知识的过程,在训练学生阅读的个性、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功不可没,在学生的閱读生活中占据独特优势。默读能力的训练应遵循由大声读到小声读、渐入无声,由不用心读到用心读,由慢读到快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默读方法,提高默读效率,强化默读技能。
关键词:默读;阅读能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8-06-18
默读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由此可见,默读与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然而不知何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一直作为主角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而基本的默读却很少涉足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进行默读训练的机会就更是少之又少了。面对这种状况,我们有必要重新来认识和审视一下默读的作用。
一、重新审视默读价值
默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如果将默读这种传统的阅读方法放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重新认识和审视,我们会发现,它比起任何一种阅读方式都毫不逊色,它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默读有助于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默读是学生“不出声”地阅读,独立地支配和使用阅读的权利,读自己喜欢的,读自己想要读的,在读中获取知识,质疑设问,发展思维,有助于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烟台的海》这一课时,我依据教材特点设计教法,指导学法。初读课文后,我问道:“同学们,烟台的海一年四季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你们最想在哪个季节去烟台观海呢?那时的海美在哪里?”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自读自悟,默化吸收文中的语言及其蕴含的情感,而后通过朗读展示,释放自己的默读收获。这样的读书是学生主体的阅读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身体力行,还学生默读的权利,这样也就不愁确保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了。
2.默读有利于训练学生阅读的个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默读这种阅读方式能促使学生“用心”阅读文本,真正独立地感知、触摸语言,教师如运用得当,学生便能从同一文本中提炼出不一定正确但却具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例如,学习《烟台的海》这一课,在学生默读描写冬季海面壮观景象的段落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平台,让学生倾吐自己的默读收获:“我来到烟台,看到 ,觉得 真美!”学生从各自独特的视觉发现了美,表达了美,而后带着这样个性化的美的感受朗读课文,课文的“味儿”也就出来了。由此可见,真正有效的阅读,需要学生潜心笃志,静思默想,需要学生凭着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淀去解读、去揣摩、去感悟。
3.默读在学生的阅读生活中占据独特优势
小学生正处于接受知识的最佳阶段,然而,课堂上有限的时间、课本上有限的文字是不能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的,他们自然要将目光伸向课外。而课外阅读不同于课堂练习,不可能去字字推敲、句句斟酌,但也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似的读书就能达到预期效果的。要想真正有收获,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众所周知,默读这种方法正是依靠眼睛的“扫视”来完成,速度快,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结合使用通读、跳读、摘读等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效率高,这样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阅读较多的材料,获得较多的知识。
二、有序训练默读技能
由此可见,默读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阅读技能,在学生的阅读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步入手,逐步训练、达成、提高学生的默读技能。
1.由小声读渐入无声,掌握默读方法
学生从大声的朗读到不出声的默读必须经历一个小声读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具备一定朗读能力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尝试着压低声音、嘴唇微动阅读课文。经历一段时间后,渐渐地要求学生把声音降低到最低点,直至无声。
二年级是学生练习默读的初始阶段,学生在最开始学习默读时,并不能很快进入状态,所以教师就得通过合理地设计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默读方法。我们来看特级教师史春研老师在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动物过冬》时设计的默读训练。当学生通读课文两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之后,史老师说:“刚才我们大家齐心协力把这篇课文读通顺了。现在我要求大家不指读,要默读,边读边思考,这三个小动物打算怎么过冬呢?”学生领会了老师的要求之后,“默默”地读课文。读完之后史老师表扬学生:“你们真棒,默读没有同学用手指,而且都读得很认真!”
这样的训练,遵循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学生乐于接受也有法可循。教师也不忘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长期坚持,学生必能习得方法。
2.由不用心读到用心读,提高默读效率
阅读教学中使用默读这种方法读书,通常是为了从文本中获取知识,或结合文本内容质疑设问。因此,要想真正发挥默读的作用,默读前,教师应给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读;默读时,教师应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不要发出声音,以免相互干扰;学生默读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要求,教师不能心中无底,默读后应进行检测,让学生汇报默读收获。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带着笔默读,画出重点词句,标出不懂的问题,记下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感悟或思考所得,学生边读边动笔,能促进思考,提高默读效果。
我们来看看特级教师于永正在《祖父的园子》中设计的两次默读训练:
第一次:刚才已经读了两遍课文,现在我们再次读课文,这次是默读,用眼睛看。看看你在祖父的园子里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东西画下来。教师走到学生当中巡查指导。
第二次:再次默读全文,这次是用心看。看看这次你看到了什么,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学生默读,做批注,教师当堂指导。
于老师设计的两次默读训练都提示学生要做到用心读书,静思默想,真正做到了高效默读。这样的训练意识不胜枚举,于老师总是告诉学生一个观念:“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读书要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智慧在哪儿呢?智慧在思考。
3.由慢读到快读,达成默读技能
学生一切语文素养的形成及知识能力的获得都是为了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技能,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是大有裨益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阶段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默读速度,达成技能。
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就必须做到“心眼合一”。所谓“心眼合一”,指眼睛要“扫”得快,变一字一句地阅读为一句一行甚至几行地浏览,且要想得快,视觉所获得的信息在心中、在脑中经过瞬间处理或储藏起来,或做出反应。为了提高默读速度,还可以在默读时间上提出要求,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应读的文字,读后及时检查。持之以恒地这样训练,课内和课外结合,就能使学生眼睛看得快,脑子想得快。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应经常组织一些课外阅读活动,鼓励学生运用默读这种方法习字、读书、看报,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默读这种阅读方法熟练掌握,达到驾轻就熟的地步。
参考文献:
[1]周红央.静思默读,点亮我们的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2007(27):48-49.
[2]秦咏中.默读:于无声处听欢歌[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