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科研出口端精准服务

2018-01-03 22:28邓艳明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年23期
关键词:精准服务高校图书馆

邓艳明

[摘 要] 地方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职业院校的科研水平不高,尤其是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是一个很大的弱势。调查分析发现,造成这些院校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盲目性特别是选题、投稿的盲目性尤为突出。图书馆可以为科研出口端提供精准服务。这种精准服务必须符合开放性、个性化、效益性等崭新服务理念,引入期刊分析员制度,组建期刊分析中心及小组,通过激励、知识产权、保密、预防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来保障期刊分析员制度的高效、有序运行。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科研出口端;精准服务;期刊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23. 080

[中图分类号] G2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23- 0158- 05

1 问题的提出

好图书馆、名教授是知名大学的两大标志。当今,迅猛发展的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催生的巨信息、大数据时代,使得信息获取、储存极为便捷,突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等的限制。虽然没有撼动好图书馆作为知名大学标志的根本地位,但却给大学图书馆服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信息存取功能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所以各大高校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把服务创新作为图书馆改革的核心主题[1],学术界对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成果。

这些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服务的再认识,提出新的服务理念。如1995年戈曼(Michael Gorman)提出了新的图书馆五定律:图书馆服务的使命是为人类文化素质服务;掌握各种知识传播方式;明智地采用科学技术来提高服务质量;确保知识的自由存取;尊重过去,开创未来[2]。与阮冈纳赞的五定律相比,戈曼的新五律更具有战略性、宏观性、使命性,更适用于当今的信息时代。柯平(2006)提出了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十大服务基本理念:一切利用、一切用户、开放服务、免费服务、人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营销服务、竞合服务、创新服务[3]。二是服务技术方法创新。首先是依据、运用网络对图书馆服务进行创新。如,韩海涛、谢春林(2003)研究了以网络为平台的图书馆服务创新模式,包括流通模式、阅览模式、咨询模式的网络化,以及网络化信息综合服务体系等[4]。黄宗忠(2005)总结了建立国外特别是美国“再生图书馆”或“循环图书馆”的理念和方法[5]。2010年以后,对运用网络创新图书馆服务的研究趋向智能化,如王世伟(2011)提出并初步研究了智慧图书馆问题,认为智慧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将使图书馆真正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6]。此外,刘丽(2015)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问题[7],谢海燕(2015)研究了微信平台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应用问题[8]。三是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内容创新研究往往与服务理念及方式方法创新研究渗透在一起,有些还难以区分。如,何小清(2001)在研究网络时代的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时提出了网上咨询服务、用户教育、检索服务、定题服务、文献传递和网络导航服务等内容[9]。又如韩海涛、谢春林(2003)依据网络化提出了开展网上信息服务、开展信息上网服务、开展網络教育服务、开展网络咨询服务等服务内容创新[4]。显然,这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改造了信息服务,技术手段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信息服务的内容并没有大的变化。另外,就是对学科服务的研究,要求引入学科馆员制度,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很多[10],但也是探讨学科服务的制度保障,学科服务的内容研究并不多。

毋庸置疑,这些研究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局限,如对服务理念、服务技术手段研究有余,而对服务内容研究不足,特别是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手段对服务内容研究不足,研究的一般性有余,精准性不足。其实,信息服务是各类图书馆服务的基本内容,但对高校而言,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更强。粗略一点分,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可以分为教学信息服务、科研信息服务、学科信息服务,新近业已出现了创新创业信息服务。

2015、2016年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等带领一些企业家考察了美国硅谷、波士顿等城市后发表了感言,其中提到美国大学里面的“专利转换办公室”(这些办公室的人整天在大学里面转来转去。他们也不是科学家,也不完全是商人,而是负责帮助科学家申请专利和推动专利商业化的专家。最后,专利带来的利益,有三分之一归专利转换办公室。他们拿到钱再去申请专利,拿到更多的钱,整个技术转换的格局就不一样了)[11]。这个给笔者很大的启发——智力成果链条中的劳动分工。那么,高校图书馆能否借鉴这种理念在服务科研上有更大的创新呢?本文将依据这个理念,运用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新技术手段,对高校图书馆为科研出口端提供精准服务进行分析。

2 地方院校科研的短板

无论是何种院校,科研特别是项目和核心期刊论文都是高校存在的重要理由,也是高校进一步发展提升的基础和必备条件。虽然今天兴起了一股发展技术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热潮,但由于职称、学科专业以及其他项目建设评审标准没有改变,科研仍是最重要、最容易评判的硬件条件,所以各种高校都重视科研发展,特别是教师更是把科研项目和核心期刊论文作为评职称、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然而地方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以及职业院校的科研尤其是核心期刊论文是一个很大的弱势,无法像教学一样,能够与211甚至985高校相比较,并具有比较优势。因为这一类高校的科研各方面都是短板,没有一块长板,不是“木桶效应”,而是“水瓢与木桶的比较效应”。

客观上说,这些院校的科研平台很低,科研弱势是必然的。具体而言,一方面,从后现代的观点看,如同学科的规训内涵一样,科研也是一种话语,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然而主流的科研话语权并不掌握在地方院校手里,地方院校的科研要想出成果必须进入主流的科研话语圈,其中首先必须进入本学科的规训范围。一言以蔽之,这些院校的科研被动适应的成分多,主动牵头的内涵少。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面子”、“等级”观念依然影响到了当今的学术期刊评价。学术期刊是科研出口的最重要的平台。一所高校科研水平怎么样?一位教师科研能力怎么样?主要就是看学术论文上学术期刊的数量和档次,而且在高水平的大学,高水平的学术期刊论文远比项目、著作(非经典的)重要。然而,我国学术期刊是分等级的(国际上用影响因子来区分,这种区分在国内高水平大学越来越流行),即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之分,项目申报、职称评审等一般对核心期刊论文有明确要求。尽管核心期刊刊发论文对单位级别、学历学位、职称、项目等要求没有明文的规定,但潜规则里,这方面的条件越高越好,一般不愿意刊发这方面条件较低的作者的论文——当然,一般说来这方面条件低的作者的论文质量也低一些(下文论述)。

主观上看,地方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的整体科研能力偏低,因为这些院校研究者的学术积累相对不足,与学术界的交流对话较少,特别是鲜有参与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对学科发展前沿和理论动态把握不到位。所以,人的问题仍然是制约这些院校生产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最大瓶颈。进一步分析,这与这些院校的教学型、应用型或操作型定位也有较大的关系。教学与科研本质上是不矛盾的,但在有限的时间、空间等条件下二者是矛盾的,而且是绝对矛盾的。因为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教学等方面的时间占用过多肯定会挤占科研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这些院校的学术氛围不浓、科研资源不足且更新慢。同时,经常与低水平的科研资源(包括学生、研究者等)在一起,较少与高手过招。所以就形成了一种强化的低水平科研循环效应。

而从这些院校教师个人角度看,最大的问题不是研究能力的问题,而是对主流科研话语认识不足,科研盲目性较强,突出表现为科研选题不合适、论文投稿如热锅上蚂蚁——乱撞。根据在这一类院校的访谈调查,认同论文(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困难的教师为95%,学校平台不高为70%,研究资源不足为68%,研究能力不足为46%。针对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困难的原因进一步访谈调查,不符合期刊栏目需求占73%,论文质量不高56%,与编辑不熟悉、没有关系53%。为什么论文不符合期刊栏目需求呢?访谈调查得知,约90%的教师认为没有适时认真分析期刊的栏目,约60%的教师认为自己研究的选题跟不上期刊变化的栏目需求。为什么论文质量不高?访谈得知,约90%的教师认为研究能力不足,约70%的教师认为是研究所需的资料不足。而为什么没有认真分析期刊的栏目需求?教师们基本上认为是事务多,时间不够,也不愿意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去分析这些信息,而是更愿意把时间、精力花在已经确定的研究选题上。

可以看出,地方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职业院校科研成果不多、档次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科研平台不高、研究能力偏低。这些缺陷是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同时,这些院校的科研必须进入不由自己控制的主流的科研话语圈,也就是要分析主流科研话语圈的研究主题及其要求,而这正是地方院校教师的客观上的最大不足之处。而在这方面,高校图书馆恰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3 高校图书馆提供科研出口端精准服务的缘由

相对于学科的专业教师而言,图书馆工作人员不是专家,但他们可以利用图书馆先天的资源优势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通过对期刊栏目的分析达到分析主流科研话语主题的目的,为教师刊发论文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提高论文发表的概率。其实,东南大学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通过分析期刊,编制高水平期刊投稿指南[1]。地方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职业院校不一定要像高水平的东南大学那样分析高水平的国际核心期刊,主要应该分析国内的核心期刊需求,而且需要更精准的服务。

一方面,图书馆储存了大量的纸质版期刊,提供了信息完备的分析对象。分析期刊栏目需求的最好对象是纸质的期刊,因为纸质期刊有完整的信息,如期刊目录及其包括的栏目、论文投稿要求等,而且许多期刊在去年年末或年初的几期都会刊登今年本期刊的主要选题或重点关注的主题,如2016年《广东财经大学学报》重点选题有五大发展理念与经济增长研究、创新创业及国企改革研究、“互联网+”经济研究、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研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及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等11个主题。这些信息是期刊网等类似数据库上无法看到的——虽然教师经常查阅期刊网,但看到的仅仅是一篇一篇的论文。而且,图书馆可以利用多年的期刊栏目及选题信息等做历时分析,深度剖析某一本期刊的特色及长期关注的主题。

另一方面,现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历学位、素质等越来越高,可以从学科的角度对期刊进行分析。据有关调查,地方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历有了大幅度提升。如李忠、王晓麟(2014)对四川省高职高专图书馆队伍建设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硕士占比达到10.1%,本科为46.8%,大专为28.3%,大专以下为14.8%[12]。又如苏萌(2013)对贵州财经大学图书馆馆员进行调查的结果为,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30% ,本科学历的占42% ,大專及以下的占28%[13]。近些年图书馆工作人员学历提升很快的主要原因是2002年教育部重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对图书馆专业人员的学历有明确要求,它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者应逐步达到60%以上”。所以高校加大了高学历图书馆工作人员引进以及学历提升力度。而且现在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工作不好找,期望值降低,能够进入高校图书馆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职位,因此越来越多的硕士毕业生进入高校图书馆。这两个职业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学历情况的调查应该说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总体上说明了地方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接受了一定的学科知识教育,可以胜任科研情报分析特别是期刊分析的工作。

再者,图书馆的信息技术手段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工作人员学科知识不足的缺陷,也可以提高情报分析的效率。另外,相对于繁忙的专任教师,图书馆工作人员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可以专心进行情报分析,分析期刊的特点、需求。

4 科研出口端精准服务的运作机制

地方院校要对科研出口端提供精准的服务,必须要进行精心的组织,设计相应的制度,否则就会回到传统的被动地的信息服务。

4.1 服务理念

为科研出口端提供精准服务必须符合图书馆服务的崭新理念,主要有三个:开放性服务、个性化服务、效益性服务。开放性服务就是图书馆的科研精准服务是对全校研究人员提供服务,而不是仅仅向某一个或某一群研究者提供服务。要避免研究团队向图书馆延伸,防止将图书馆科研精准服务人员小集团化,将公共产品利益集团化。个性化服务就是将科研服务精准到研究团队、研究者个人,为研究者提供的学术论文提供精准的期刊信息服务。显然,若对个性化服务把握不准,就会演变为个体服务,利益集团化,即为某个研究团队、某个研究者提供专门的服务,从而与开放性服务相悖离。所以必须设计相应的制度来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效益性服务有两层内涵,一是图书馆提供的科研精准服务必须讲求效益,一年有相应的产出,必须作为一项职责、一种事业来做,不能忽然了事。二是图书馆提供科研精准服务必须获得收益,也即必须给予一定的激励。这种激励可以来自于学校,也可以来自于服务所取得的产出,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

4.2 服务内容

这种服务必须是有限度的,不能无限制地扩大服务范围,否则就难以做到精准服务。服务内容就限制在分析国内外(主要是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发文需求信息的范围内。从服务客体看,就是学术论文,不是著作,也不是没有学术性的调研报告。从科研创制链条看,就是学术论文出口端的服务,也即研究者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应该投稿到哪几本期刊更容易发表?主要提供这方面的信息服务。当然,为了论文更容易发表,提供的信息服务可以适当前移,就是每年年末或年初前两个月(最多第一季度)在全校范围内发布一些核心期刊本年度或下一年度列出的重要选题、特色要求及其分析报告。但前置的信息服务不是主要的任务,主要工作应该是根据研究者拟发的学术论文提供相应的核心期刊投稿指南,指南不是简单的期刊名称、论文规范性要求,而是简要的发表可行性分析报告。

4.3 组织架构

在图书馆内部成立一个“期刊分析中心”,由图书馆某一领导分管,主要负责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可行性分析,并提供年度或半年期报告,以及年度科研出口端精准服务总结。期刊分析中心之下成立若干个“期刊分析小组”,它们可以是正式的组织部门,也可以不是正式的组织部门。若是后者,其成员来自于图书馆内部如流通部等部门,不需要固定的办公场所,是一个虚拟的、常设的矩阵式组织结构。期刊分析小组应该如何架构可以有三种模式:一是根据学科分类来组建。这需要分析、归纳本学校主要存在哪些学科?综合性高校可以根据一级学科进行组建,非综合性高校可以综合考量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的数量以及图书馆可以从事期刊分析的人员数量,选择一级或二级学科进行组建。二是根据学校的重点学科进行组建。这要视不同高校的重点学科级别及数量来定。有些高校省级重点学科就比较多,就可以根据省级重点学科来组建期刊分析小组。有些高校省级重点学科很少,可以根据校级重点学科进行组建。这种组建模式可以节约成本,重点突破,提高效率,但服务的开放性不够,难以囊括非重点学科的研究者。三是根据研究方向来组建。就是统计分析、归纳本学校教师们近几年(如5年)的研究方向,聚合成几个大的研究方向,然后组建期刊分析小组。这种组建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覆盖学科不同,但研究方向相近的研究者,因为现在的科研活动交叉性、边缘性很强,许多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在研究同一方向或主题。其缺点就是稳定性不够,因为研究方向变化太快。無论何种期刊分析小组,在具体分析时都应该根据期刊的学科分类进行分析,以强化专业分工,提高效率。

4.4 运作方式

图书馆提供科研出口端服务必须精准,就是提高论文发表的概率,但又必须讲求效率。因论文发表的时间非常重要,越早发表越好,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质量,是精准。实际上,提供的服务越精准,论文发表的概率越高,发表的时间越快。所以,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设计高效的服务运作方式。首先,科研处将每年新增的重要纵向课题(一般省部级以上)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及时报给图书馆期刊分析中心,期刊分析中心根据课题分类、期刊分析小组分工将课题发给相应的期刊分析小组。其次,各期刊分析小组在年末或下一年年初对一些主要核心期刊(一般是学校征订的、教师发表论文概率高的核心期刊)本年度的栏目、论文主要主题、特点等进行总结分析,并对下一年度重点关注的研究选题进行分析、预测,发表概率高的选题、论文形式等进行预测,形成分析报告,提供期刊投稿指南。又次,期刊分析小组将科研处报来的课题与期刊分析报告进行对比分析,提供课题论文期刊投稿分析报告。再次,期刊分析小组分析本校教师提交的论文,并给出期刊投稿分析报告。当然,全校教师那么多,撰写的论文也很多,这个业务量肯定很多。所以,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研究者首先要斟酌所撰写的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的可能性有多大?可能性明显很低的论文就不要提交图书馆进行投稿分析。这是第一道关口,把握好了,就可以大大降低期刊分析小组的工作量。同时,研究者也可以将论文第一稿(或二稿,而不是定稿)提供给图书馆以备分析。期刊分析小组也可以以月为期限进行批量处理。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加快工作进度,提前论文发表时间。

4.5 制度保障

图书馆提供科研出口端精准服务是一种新生事物,需要一系列制度来加以保障。首先是人员保障制度。期刊分析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既对学科知识、期刊文献知识等专业知识有很高的要求,也要求有较宽的综合知识,不是任何人都能胜任的。必须制定一定的标准选拔期刊分析员。初创时期,可以适当降低标准,在既有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中选拔。为了使期刊分析员相对稳定,可以引入许多高校实行的学科馆员制度。因为,从学术的角度说,核心期刊论文很讲究学科性,若一篇论文看不出属于哪一个学科,其学术价值会大大降低,发表的可能性就很低。当然,可以改一下名字,叫学术期刊分析员制度。对期刊分析员的任职资格、工作职责等作出规范。其次,激励制度。显然,期刊分析工作的智力含量比一般的图书馆工作要高很多,而且若期刊分析小组是非正式的组织部门,那么相对于在一般的图书管理工作上增加了工作量。所以,总体上,期刊分析员的薪酬待遇要高一些。除了学校层面的激励外,还应该与其所服务的对象——研究者共享因论文发表而带来的收益(非知识产权,而是学校给予的奖励)。这个激励制度安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研究者胡乱提供论文给图书馆分析的不良倾向。当然,期刊分析在论文发表是否发挥了作用以及发挥了多大的作用,这个尺度的把握有些困难,需要研究并设计之都安排。再次,知识产权及保密制度。研究者把论文提供给图书馆及其期刊分析员,实际上图书馆的期刊分析就扮演了期刊编辑预审的角色,这就要求期刊分析员必须以编辑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编辑行业规则、保密规则,不能随意添加作者,不能窃为己有,不能传播。最后,预防制度。就是要制定有关制度,严防期刊分析员沦为某个人、某些人的利益工具,严防研究者胡乱提交论文给图书馆做期刊投稿分析。制定这方面制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不接受任何个人的论文前置信息服务需求,只接受成文论文的期刊投稿分析服务需求。就是任何人、任何研究团队不能要求期刊分析员提供某个具体课题或论文“研究”所需的数据信息,凡是已经成文的、符合期刊分析标准的论文都可以提交图书馆要求做期刊投稿分析。

5 结 语

高校图书馆为科研出口端提供精准服务是一种新生事物,既有存在的价值,也具备较强的可行性。但要真正施行,还需要一系列的理念、制度创新,破除一些陈旧的图书馆服务理念,革除一些利益上的阻碍。本文仅仅是提供一种设想,其提供的组织架构、制度安排等还是粗略的,需要进行大量调研,进行精心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晶,顾江,宋海艳,等.服务创新:高校图书馆转型与发展的新常态——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大赛暨研讨会掠影[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5(1).

[2]柯平.图书馆服务理论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1).

[3]柯平.当代图书馆服务的10个理念——新图书馆服务论之二[J].图书馆建设,2006(4).

[4]韩海涛,谢春林.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J].图书情报知识,2003(1).

[5]黄宗忠.服务是图书馆的永恒主题——兼评国外图书馆服务的新理念、新方法[J].图书馆论坛,2005,25(6).

[6]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

[7]刘丽.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探析[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7(7).

[8]谢海燕.微信平台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应用探讨[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5,27(7).

[9]何小清.网络时代的信息咨询服务[J].图书馆,2001(3).

[10]柯平,唐承秀.新世纪十年我国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发展(上)[J].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1,31(2).

[11]周其仁.看看硅谷科技创新就要高浓度、高密度[EB/OL]http://news.hexun.com/2016-08-24/185690100.html,2016-08-24.

[12]李忠,王晓麟. 高职高专图书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4(3).

[13]苏萌.优化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结构的对策建议[J].贵图学刊,2013(4).

猜你喜欢
精准服务高校图书馆
全面实施两孩政策下对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思考
浅谈文化馆“精准服务”在推进全民艺术普及中的作用
“精准服务”破解养老难题
精准发力人才培养服务县域跨境电商
谈文化馆“精准服务”在推进全民艺术普及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