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艳
《论语》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力作,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值得读者去借鉴与参考。而孔子作为古代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在实际行为中体现了诸多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循循善诱、重在启发、教学相长等,值得教育者去研究。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思想来源于《论语》,孔子虽然未明确提出,但是在论语的诸多记载中却深有体现。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子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第22章)孔子针对不同的人的特点给予不同的答案,这正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虽然不能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具体要求,但是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如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某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对学习的效果是否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等。所以,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教学,如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练习法、课堂讨论法、实验法等。
二、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是孔子在春秋时期提出的教育思想原则,当时,“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逐渐没落,教育下移,促使平民也有机会接受教育。孔子就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提出了这一思想原则。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周围存在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智力处于正常水平,但是由于某种组织功能丧失而失去像正常人那样活动的人,如儿童,青少年等。对于这个群体,我们同样要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不能歧视,随便辱骂,更不能剥夺他们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所以国家成立了特殊教育学校,以此来促使他们接受平等的教育,这很好地诠释了有教无类这一教育思想。同时还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教育对象的广泛性等诸多特征,所以说,有教无类这一教育思想是进步的,必要的,我们要在现代教育中让其有所体现。古代平民享有教育机会与权力,现代残疾人等也同样享有这种机会,让教育时时刻刻围绕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人人享有。这样的教育才更加全面广泛,从而促使年青人在教育方面有所建树,能够沐浴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三、循循善誘,重在启发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子罕》第11章)孔子循序渐进地诱导以挖掘其才能,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体现。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讲授知识不能让学生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要讲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但也要留有余地来启发学生的思维。笔者觉得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即产婆术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教育思想。所谓的启发并不是一味地进行师生之间的简单问答,教师所提问题的本身也需要具有启发性,不能只让学生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此外,各个问题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固有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进行启发式教学,以此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思维缜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不断地思考问题,进行逻辑推理与假设,然后再验证假设,这是对学习内容的深度剖析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所以说,循循善诱,重在启发这一教育思想对于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予以重视,让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潜在的意义与价值,既能帮助教师把教学任务合理顺利地完成,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何乐而不为。从古至今,启发式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现代教育发展的今天,我们也要予以重视,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四、教学相长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不仅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性等教育理念,而且还有《学记》中的教学相长这一思想。“教学相长”一词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笔者认为这句话就是说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作为教学对象,二者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
师生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因为教学过程是由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组成的双向互动过程,所以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本着自我反省的态度去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论语中有涉及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理念,而要想将这一理念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予以实现,师生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论语》的教育思想可谓是人类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如今的教学方式也是这些教学思想理念的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只有遵循了这些理念与原则,才能促使教学更加趋于科学高效,从而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01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