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2018-01-03 00:08张仲侠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课文教材语文

张仲侠

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课堂效率的提高,而这就需要教师恰到好处地使用和处理教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正因为是个例子,教师教学时就应该胸中有书,正确运用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師应“目中有人”,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想学、爱学,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还要放开手脚、触类旁通、掌握规律,不离开教材也不拘泥于教材,做到教有法、法有据。

教有法、法有据,这里就涉及到语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有一定的“法”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受益;另一方面,这个“法”一定要建立在教者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的基础之上。

在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的关系上,杜威认为:教材分析是关于“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则是关于“如何教”的问题。二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杜威说:“教法意味着安排教材,使它使用时更有意义,教法从来不是教材以外的东西。”在杜威看来,如果硬要把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分开的话,就会产生许多弊病。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设计是教材分析的具体物化,是教材分析基础上再次深入地用艺术化的教学手段对教材进行剖析的过程。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次完美的教学设计、一次完备的教材分析,其前提甚至结果都是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巧妙有机的结合。

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把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生硬分开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

有的教师教学过于随性,一本教材在手,单凭自己的认知主观解读,没有完备的教材分析过程,完全是天马行空,纯粹主观随性的课堂学生无论是语文素养还是语文创作能力都得不到提高,语文学习思维也得不到拓展。缺乏充分的教材分析的教法无法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会限制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甚至会影响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有的教师比较认真但是刻板,没有特意的教学设计,认为过于花哨的设计影响课堂效率。他们单纯地根据教材分析的思路进行教学:首先点明课文文体,接着朗读疑难字词,把课文中比较复杂的句子段落拎出来,分析其含义,最后总结文章主旨及写作特色。有的教师甚至把课文从头到尾理一下,两课时下来,不仅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就是教师也讲得疲惫不堪,毫无激情。

古来就有“从师高,学艺妙”的说法。教师该如何做才能达到“高”的境界呢?这就需要教师巧妙结合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了。下面笔者就两个经典教学设计模式来谈谈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一线串珠式教学设计。钱梦龙老师认为,教学设计就是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和手段”,并在围绕这个中心问题讲课的过程中让学生“思维触觉深入到每一个自然段,每一个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很明显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就是教学中所要抓住的线索问题。它一方面能带动学生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另一方面能带动阅读教学生动有序地进行。

鲁迅先生的《祝福》,许多教师都选择了这种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和学生一起研读课文解决“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一关键性问题以实现课堂教学。这样,学生不仅深入理解课文主题,而且还养成了积极思考问题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

但是这种一线串珠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最主要的就是要吃透教材,做充分的分析工作。首先教师对教材的教学目标、难点、重点都要心中有数,这是教材分析的基本工作;其余就是对教材主题的探究深化,这需要教师个人独特的分析体会,课才会有灵气,才能出“彩”。

“选点突破”式教学设计。所谓选点突破,就是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知识内容的丰厚处、写作方法的微妙处、含义隐蔽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对课文主旨的把握以及对语文相关知识的积累,为学生自己的写作储存正面能量。如讲老舍的《想北平》,教师可以从题目中“想”和“北平”入手重点突破;教朱自清的《背影》可以重点突破父亲动作描写、外貌描写、情感的抒发,品读第六自然段。

换言之,选点突破就是在课文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对课文进行专项的响鼓重锤式敲打,这就要求教师在课文分析时要狠下功夫,正确找到知识切入点。选点突破还讲究呼应艺术,它要求教师绝不要离开全文单独突破课文中的某一处或某一段,避免对课文的肢解。

也许会有人认为,如果一节课拘泥于教材,未必会有什么好的效益,有许多经典案例,完全没有拘泥于教材,但是整节课轻松灵动又能使学生受益匪浅。这种说法笔者不能说是错的,但是他没有说出问题的核心,那就是这些经典教例真的脱离了教材分析工作而自成一体了吗?

在小说教学中有这样的经典四问: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例子,说明人物的动作是符合他们的身份和性格的?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例子,说明人物的语言是符合他们的身份和性格的?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语言,来说明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例子,从人物的只言片语中来分析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上述四问,很多名师用在《林黛玉进贾府》《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课文教学中,表现出一种大家手笔和高招的教学艺术水平。这既是提问,也是知识的熏陶;既是提问,也是阅读方法的指导。这种经典的教学设计充满了灵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产生一种“做学问”的感觉。课可以上得不拘一格,学生获得知识立竿见影,而且这四问的最大优势就是教学设计已经“凌驾”于教材分析之上。当然只是凌驾与超脱而已,却不可能脱离教材分析,教师只有充分把握教材、分析教材,上课才会收放自如。所谓教学设计,其实就是艺术化的教材分析过程。

教材分析从来都不是呆板的、固定的。语文的天职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审美,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博大精深的学问,更要有探索钻研的精神,使自己的课堂不仅有知识的共性,而且有吸引学生的灵动的个性。这种“高师”的要求其实就是希望教师能够结合和融通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无论是教材分析还是教学设计,都需要教师有积极钻研的精神,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可能有机地而不是机械地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热爱自己的工作,积极钻研教材,探索教法,做到教有法、法有据,让自己的语文课堂生动有趣,使课堂永远充溢着欢悦和求知意趣。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637002)

江苏省泰兴市第二高级中学(225401)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文教材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