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要强化两个层面

2018-01-03 11:36谢艳萍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词序陈述省略

谢艳萍

学生到了高三虽然读了不少古诗,也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大体上也能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但是当面对一首陌生的诗时,仍然理解不准,甚至是茫然的、错误的。这与我们平时的古诗词教学密不可分,虽然我们在如何读懂诗歌上花了大工夫,但是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上,也就是理解分析“表达了什么”,至于对“如何表达的”却重视不够,也只是分析训练一些“表达技巧”而已。当然这些做法都是必须的,而事实上学生没有读懂,而读懂的首务是要知道“诗是怎样写成的”,这是指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恰是我们教学中最易忽略的地方。因此,让学生读懂诗的重要途径在于强化古诗词语言表达形式的教学,懂得“诗是怎样写成的”的有关知识,重要的是突出其语言表达形式方面的两个独特性。

一、词序换位和句子倒装

例1.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杜甫《日暮》)

正常的词序应该是: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词序的错位,不仅使声调铿锵和谐,而且突出了“石泉”与“草露”,使“流暗壁”“滴秋根”所表现的诗意更加奇异浓郁,突出清寂幽邃的意境。

例2.肠断东风各回首,一枝春雪冻梅花。(韦庄《春陌》)

按照现代的语法和逻辑规范应是:“一枝梅花冻于春雪”,这姑娘好比是“一枝”卓然傲立在春雪中的梅花,突出了她对爱情坚贞执著的形象。这种词序的换位显得别致而新颖。

例3.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李白《清平调词其三》)

“解释”应同“恨”组合。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消释了君王的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着栏杆。

例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韦济任尚书左丞前后,杜甫曾赠过他两首诗,希望得到他的提拔。韦济虽然很赏识杜甫的诗才,却没能给以实际的帮助,因此杜甫又写了这首诗,表示如果实在找不到出路,就决心离开长安,退隐江海。

这两句的意思是:我的辞赋可与杨雄匹敌,诗篇可与曹植相近。“料”,差不多。“看”,比拟。“亲”,接近。常规搭配应是:料敌杨雄赋,看亲子建诗。

例5.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贺新郎》)

应是:“黄花报霜信”,主宾换位。

二、词语省略和时空关系转换

1.陈述对象的省略

在省略句中,最常见的是陈述对象的省略,这是诗歌阅读中的难点,也是最易被忽视的地方。常常因为搞不清楚陈述对象,致使对作品的理解出现错误或产生争议。这种情况在教材例文中也有出现,比如,《涉江采芙蓉》(人教版必修2)就因陈述对象的理解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环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在现代诗歌里,这种陈述对象的省略和变化,也有体现。如郑愁予的《错误》,如果说第二句相对于第一句是一个转折的话,第二节相对于第一节同样是一个转折。第一节的镜头对准“我”——打江南走过的游子,第二节的镜头对准上面“等在季节里的容颜”,第三节又是一转,镜头重新聚焦在“我”身上,但又必须回到我的内心。

再如2015年全国高考课标I卷诗歌鉴赏题,最重要的是对诗中两句的理解,理解的关键在于对陈述对象的把握。

(我)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是诗人“勤王”,岂敢说迟归,只好私下里在梦中归乡。

再如2009年安徽省高考诗歌鉴赏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这首词陈述对象的省略和变化直接关系到对这首词的理解,甚至关系到能否读懂这首词。当然直接影响到对后文两个题目的解答。实际情况是:

(我)空惆怅

(屈原)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我)《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我),树转午阴凉。

(我)小楼一夜听春雨,(有人)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我)灭烛怜光满,(我)披衣觉露滋。(张九龄《望月怀远》)

2.空间转换

下面几首诗不但涉及到陈述对象省略,而且还关系到时空转换,必须相互联系考虑。

送魏十六还苏州

(唐)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由于陈述对象的省略和时空关系的转换,三四句诗意的理解就十分困难。(我)明日归舟毗陵道,(我)回首姑苏是白云。诗人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姑蘇)到常州(毗陵)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诗人乘船相送。从全诗看,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送别友人时的秋夜环境,虚写是想象别后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白云而不见友人的情景,深化送别友人的留恋、孤寂、伤感之情。

程山人归歙州

梅尧臣

新安固与吾乡邻,山水清绝殊可拟。

我今暂来子亦归,空听杜鹃云树里。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你认为结尾一句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要做好这两题,必须读懂这首诗,关键要明白诗人和“程山人”所处的空间位置。从第一句可以看出梅尧臣是在歙州,第三句更加明确的点出“我今暂来”,“子亦归”是说程山人也回来了,可见“程山人”是歙州人。前两句是对新安清绝山水的赞美之情,第三句表达和程山人在歙州相见的喜悦之情,既然喜悦为什么结尾写了这样一句景物呢?远山茂密浓郁的树丛里传来阵阵凄凉的杜鹃声,显得格外空寂。这一句是承上句因程山人归乡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3.省略谓语

一家千里外,百舌五更头。(顾况《洛阳早春》)

上下两句分别省略谓语“流落”和“争鸣”。

映阶碧草自(成)春色,隔叶黄鹂空(传)好音(杜甫《蜀相》)

古墙犹(存)竹色,虚阁自(送)钟声(杜甫《滕王亭子》)

五陵年少争(献上)缠头,一曲(得到)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

4.连词、介词、助词的省略

(虽然)身无彩凤双飞翼,(但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江流(于)天地外,山色(在)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

无边(的)落木潇潇(地)下,不尽(的)长江滚滚(地)来。(杜甫《登高》)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一中(236600)

猜你喜欢
词序陈述省略
虚假陈述重大性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陈述刘
《苏东坡·和陈述古拒霜花》
汉语搭配信息对词汇识别的影响
俄汉语定语对比
中间的省略
省略
省略
关于“福建当代艺术展”的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