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董衍美
摘 要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职业教育战线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5个方面加快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考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成效,可以从观念变革、实践经验和人才产出3个视角看:从观念变革的视角看,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已经成为共识而深入人心并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欣赏;从实践经验的视角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快走向成熟化和多样化;从人才产出的视角看,职业学校毕业生成为支撑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关键词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高素质劳动者;技术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4-0053-07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其中特别强调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永恒主题。五年来,按照党和国家战略部署,全国职教战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努力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基本概念:质量、教育质量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质量的概念源于管理理论,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ISO8402-1994《质量术语》标准中,对质量作了如下定义:“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征的总和。”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于教育质量,教育质量反映的是“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人才培养质量是完整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各方面和各环节相互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才能保证人才质量保持较高的整体水平。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特殊性。首先,职业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职业知识,还要使学生获得职业技能和态度,发展职业能力,强调质量达成的双重要求,后者更为重要。其次,职业教育的授课地点不仅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在实训基地、实习工厂完成的,教学方式灵活,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标准和评价方式也是多样化的。第三,职業教育具有跨界性,社会各界参与程度高,人才培养的协同性和多元性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协同性和多元性。第四,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未来在生产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人才质量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产业的竞争力,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更为直接的规制和推动作用。
二、发展基础:2002-2012年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作简要回顾
2002-2012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期间,国务院两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进入新世纪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做出全面战略部署;2010年,《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全面描绘了未来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确立了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从人才培养工作上看,这一时期在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大规模扩招、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同时,主要围绕突出育人为本大力加强德育工作、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示范校和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着力提升基础能力、以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为依托积极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等4个方面加大改革发展力度,为接下来全面启动的以提高人才质量为重点的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成败。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同年,教育部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大纲》,作为我国首部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纲领性要求和基础规范,文件对中职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评价和工作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培养。2008年,教育部出台《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按照中央和有关部门部署,职业教育广泛开展了德育课程改革、德育实践活动。2009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委在天津召开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总结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经验,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和任务。2012年6月,教育部召开全国职业院校德育创新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标志着职业教育德育工作进入到高职、中职统筹推进时期。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过程、途径和方法的综合概括,对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起着规定性作用。200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强调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和重点。200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强调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同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整体改革。200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在中职学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2010年12月,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按照刚刚闭幕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对以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做出进一步规划和部署。经过持续推动,全国涌现出生产教学一体化、订单式培养、集团化办学、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一批充分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进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阶段。
(三)提升基础能力
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是保障职业教育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和手段,既包括校园、设施设备、试验装备等“硬件条件”,也包括师资队伍和管理制度等“软件条件”。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要求,并部署了相应的专项计划。2007年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工程”,主要包括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到2012年,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全国重点完成了2000多所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体系;重点建设了200所高职、1000所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使职业教育优质资源不断扩大,形成了一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职业教育品牌和典型;重点建设3000多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全面改善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条件,为提升学生的技能训练水平提供了坚实保障。为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要求,2009年教育部启动中职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支持中职学校开展教学、管理、科研等信息化建设。2010年,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把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作为10大行动计划之一。同年,开发出全国中职学校管理信息标准、中职校园网建设标准。2011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共有400多所中职学校参与建设,形成了80多个数字化资源开发项目。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基础建设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依托和保障[1]。
(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发展根本在队伍,关键在教师。2006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到2010年,该计划共对3万名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实施了国家级培训,其中选拔了1000名成绩优秀者出国深造;对15万名中职学校教师实施了80个专业的省级培训;开发了80个重点专业70余套的中职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培训方案和培训质量评鉴指标体系,开发了70多本专业教学法教材、170本专业核心课程教材;资助中职学校聘请“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2.7万余人次[2]。2010年发布的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師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职教师资建设的方向和途径。2011年1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表明全面落实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新形势下,完善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和制度、健全教师管理机制,成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职教教师队伍的重要任务。
三、新的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教育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十八大报告给出了鲜明的回答: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其中有三点是关键之意:一是它要求必须长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证教育是基础稳固的教育;二是要求必须推动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保证教育是协调发展的教育;三是要求必须把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作为主要任务,保证教育是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3]。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各级各类教育。十八大报告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从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到十七大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再到十八大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表明随着现代化进程,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要求也更高。“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时代命题,它既有国际发展的普遍性特征,也有中国国情的特殊要求;既有“现代性”意义上的标准规范,也有“现代化”意义上的过程演进[4]。不过,从本质上分析,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现代职业教育,同样具有基础稳固、协调发展和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基本特征。
怎样才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高度,在加快发展的目标、途径和任务三个方面给予了深刻阐释。其中,“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就是对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的终极要求,它既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贯穿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过程始终的主线、红线和生命线。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就职业教育工作开展视察、召开会议,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从国家战略全局和现代化全局的高度,对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做出深刻阐述,形成了非常完整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思想是贯穿其间的核心理念,围绕这一理念形成了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质量观,是指导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前夕,专门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全面深刻阐释了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办学方向、目标任务、改革重点等,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确定了总纲领。在指示中,习总书记特别就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全面系统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要“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首要责任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要求是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要保障是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这些思想和要求是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逻辑和原则[5]。2015年6月,习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专程到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实训基地看望师生们,他亲切地勉励同学们要立志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的境界,体现出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殷切期望[6]。
(二)李克强:要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相融合
2014年6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接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議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实现“中国制造”从“合格制造”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转变,需要大批技能人才作支撑。职业技能人才应该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应该是有敬业精神和职业精神的人才,所以要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相融合[7]。这是李克强总理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突出强调的要求,它有两方面的重要含义:一是职业教育既要培养职业技能,又要培养职业精神,两者不可偏废,而后者常常被忽略,因而就更为重要;二是要把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职业精神的培养融合在一起,不能“两层皮”。总理的要求,既是基于现实的迫切需求提出的,也是针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提出的。2016年12月,李克强总理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批示,他进一步强调,要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8]。
(三)刘延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贯穿办学全过程的主线
刘延东副总理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指出,职业教育应抓住的核心任务是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是职业院校的立校之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贯穿办学全过程的主线。她强调并具体阐述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坚持立德树人;二是坚持知行合一;三是改进评价制度[9]。坚持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目标,是统领;坚持知行合一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路径,是方式;改进评价制度既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动力,也是保障。上述三个方面是落实习总书记关于“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示精神的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也是职业教育质量观的实践呈现。2016年12月,在教育部与中华职业教育社联合召开的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上,刘延东在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坚持内涵发展,从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学改革、办好技能大赛、加强教师建设、实行培养培训并举等方面着手,着力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10]。
四、重点举措:全面落实“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具体工作措施来实现。201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围绕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全面部署。重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二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三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四是提高信息化水平,五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按照国务院部署,有关部门和职业教育战线迅速启动落实工作。
(一)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这项工作在三个主线上展开:一是进一步强化德育。组织对2004年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进行修订,2014年发布了大纲的修订版,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的基本要求、主要途径和管理督查标准。为使新的大纲落地,近3年中,多次召开调研和论证活动,推进德育课程标准制定工作。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的培养为导向的德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一大批职业院校在把中华传统文化、先进职业文化、企业特色文化等引进校园和课堂方面形成了好的经验和做法。德育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中职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已经开展了13届,2017年参与活动的中职学校达到5400所,参与学生390多万人;从2013年开始,职业院校广泛开展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并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立了主题演讲活动板块。二是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国共建成约1300个职业教育集团,覆盖近70%的职业院校,吸引2万多家企业参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试点地区和院校达到370个。全面倡导和推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基本模式,订单培养、引企入校、校企一体、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形式更加多样和灵活。全面改善职业院校实习实训条件,普遍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得到切实加强。不断完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使之成为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引导制度,专业覆盖、人人参与、学赛相长的局面初步形成。三是加快完善标准和制度体系。分别于2015年、2017年修订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发布了新的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专业简介。2012年公布了首批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2014年、2015年分两批制定并公布了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第一次大规模规范了中职专业教学基本要求。2016年教育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同时组织制定并发布了首批涉及农业、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等30个量大面广专业(类)的70个顶岗实习标准。陆续制定并公布了中职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以及物理、化学、公共艺术等9大类专业基础课教学大纲。经过努力,基本形成了以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5部分构成的国家教学标准体系。
(二)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
实现课程衔接主要包括两方面工作:一是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2010年以来,教育部委托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牵头,相继组建了62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汇聚各方面专家3000多人,建立起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组织平台。利用这一平台,行业组织和企业及时提供行业人才需求信息、技术发展信息,发布行业人力资源需求和就业状况报告;教育行政部门及时组织修订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等;职业院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组织课程开发。二是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2011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提出要改变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的局面,加强制定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各地在这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江苏、上海、北京、浙江等地提供了新鲜的改革经验和成功做法。主要特点是:紧密围绕区域发展要求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推进规格衔接;根据产业布局,研究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推进专业设置衔接;依据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推进课程衔接;统筹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推进人才培养衔接。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2011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全面启动全国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重大项目。在“十二五”期间,共组织40多万名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和课程开发能力;共支持2万名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重点提高产业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支持国家职教师资基地重点建设300个职教师资专业店,开发100个本科专业教师培训包;支持职业院校设立兼职教师岗位。这项计划的实施具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经费投入倍增,中央投入超过26亿元,是“十一五”投入的5倍以上;二是在“十一五”面向中职的基础上,“十二五”实现了中职和高职教师建设的统筹;三是企业广泛参与;四是强化中央财政对地方投入的引导。尤其需要提及的是,2013年,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针对中职学校教师制定的专业标准。文件明确了中职教师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特点,为中职教师队伍建设确定了依据[11]。
(四)提高信息化水平
2012年5月,教育部出臺《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文件提出把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作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基础和战略支撑,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同年12月,教育部在南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职业院校配备够用适用的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设施;90%的职业院校建成运行流畅、功能齐全的校园网,信息技术能够支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各项应用;85%的职业院校按标准建成数字校园;90%的成人学校及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实现网络宽带接入;建成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不断完善各级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建成全国职业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按照工作部署,各地加紧实施,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提高职业教育电子政务应用能力、加快建设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等方面取得了快速进展。从国家层面看,5年中,中央财政投入建设资金3.1亿多元,共开发建设了56个学生需求量大、专业分布面广、行业企业急需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涉及18个专业大类,27个项目已通过验收,共有532所高职院校、851家行业企业参与建设,建成各类多媒体资源30.2万余条,注册学员38万余人,累计访问量超过7000万人次[12]。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2012年5月,我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第三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会议发表了《上海共识》。2017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次在我国唐山举行国际职业教育大会,对第三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以来的5年工作进行评估,并对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做出展望,会议发表了《唐山声明》。随着我国的日益强大和职业教育加快发展,中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5年中,中国与德国、英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职业教育合作交流不断深化。围绕“一带一路”构想的实施,职业教育正在由过去“请进来”加快向“走出去”转型,一些学校、地方和行业探索出成功的经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从2012年开始面向亚非拉的100多个国家开展政府管理人员、职业学校校长、技术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大城府大城学院共建“鲁班工坊”,采用多种方式在泰国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现在培训规模已达1000多人次。天津市将该项目列入天津市教育发展重点工程,计划到2020年在境外建设10个“鲁班工坊”。2017年,有色职教集团牵头开展“走出去”试点,在赞比亚取得良好开局。
五、推进成效:观念变革、实践经验和人才产出三个视角的评价
考察近5年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作的推进成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讨论:一是观念变革的视角。观念催生理念,理念指导实践,只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念的变革,才能有效指导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二是实践经验的视角。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成熟度,表明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把握程度。三是人才产出的视角。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现代化建设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最终要以人才的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来检验。
(一)从观念变革的视角看: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已经成为共识并深入人心
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标志着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所做的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办学方向、目标任务和改革重点,为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形成新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这一新的观念既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探索的经验凝聚和理论升华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中国职业教育与世界职业教育作为人类发展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借鉴、不断融合的思想汇聚。它已经成为全国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并广泛深入人心,也正在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欣赏。作为不断发展、创新和丰富的思想体系,新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在思想统领上,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根本任务上,要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在实现途径上,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在推进动力上,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内容上,要把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融合在一起,把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重要方面;在文化建设上,要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在衡量标准上,要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人民满意;在保障条件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要积极支持。
(二)從实践经验的视角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快走向成熟化和多样化
这一特点首先体现在国家教学成果奖方面。2014年,以“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为宗旨的国家教学成果奖首次面向职业教育领域评奖。全国共有451项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因其“针对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办法,实施效果显著,具有创新性和应用推广效果”而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0项,二等奖400项。有研究指出,这次获奖的职业教育教学成果比较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成效、经验成熟度和丰富性[13]。已经持续开展了10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反映上述特点的重要制度建设成果。从2008年第一届大赛开始,到2017年的第十届大赛,联合举办单位从11个部门增加到37个,参赛选手从2500个增加到13900多个,赛项从30个增加到90多个,从2012年大赛首次在天津主赛场以外设立10个分赛区到2017年设立19个分赛区,基本建立起人人参与、专业覆盖、层层选拔的赛事体系。“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成为引导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制度引领。
(三)从人才产出的视角看:职业学校毕业生成为支撑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到2016年底,全国共有1.25万所职业学校,年招生总规模接近950万人,在校生2700多万人,非学历教育的注册学生5287万人,共开设了近1000个专业,近10万多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职和高职已经分别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每年830多万职业学校毕业生有效改善了劳动力结构,全国150多万高级技师、650多万技师、3500多万高级工,绝大多数来自职业学校或接受过职业培训。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半年之后就业率超过了90%。就业质量持续向好,近70%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是在县市就近就业。职业学校毕业生已经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一支生力军,有力的助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对此,刘延东副总理这样评价:我国经济发展有两座金矿,一座金矿是广大的市场和群众消费能力的提升,我国十几亿人口消费能力将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动力;另一座金矿就是人力资本,有1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和7800万受过各种专业培训的技能人才,这是中国持续发展的最大红利,职业教育对此贡献巨大[14]。
参 考 文 献
[1][11]王继平.中国教育改革大系(职业教育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6:283.337.
[2]郭春明,刘宏杰.培园丁之艺 奠职教之基—“十一五”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提高计划回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4):5-13.
[3]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2:12.
[4]于志晶,李玉静,刘娇.十八大: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关于背景、内涵和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4-39.
[5][7][9]本刊编辑部.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26-43.
[6]习近平在贵州调研时强调: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 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N].人民日报,2015-06-19(1).
[8]李克强: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EB/OL].(2017-06-28)[2017-08-01].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202/c64094-28921694.html.
[10][14]刘延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 开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新局面——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上的讲话[Z].2016-12-02.
[12]童卫军,姜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07-110.
[13]任君庆,王琪,王义,等.2014年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特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62-66.
Abstrac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s the core task for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PC Congress,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nt speeded 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striv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cultivation" that was propos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from 5 aspects: Promoting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course cohesion system, constructing "dual-qualification" teachers, improving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ization and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The working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can be surveyed from 3 perspectiv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cept change, a new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concept has become a consensus and has been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has been speeding up the progress to be mature and diversified;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ersonnel output, vocational school graduates has become the new power to support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high-quality workforce; technical and skilled personnel
Author Wang Zhe, research associate of Jilin Engineering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52); Dong Yanmei, research assistant of Jilin Engineering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