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以真情实感为依托,用洗练的语言,新颖的比喻,深刻的反问,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的境界。
片段示例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赏析
文章起笔扣住了“夜游”的“夜”字,直入题旨。接着用“至”“寻”“步”等词,精练简洁,把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交代得清楚明了。“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
这一句化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不过,作者不是用普通的明喻,而是写自己的错觉,用“庭下如积水空明”这个隐喻先引发人们的想象。接着进一步写水中的藻、荇,它们参差错落,互相交接。这样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院子里怎么会有“空明”的“积水”呢?又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看见了竹柏,同時也看见了天空中的月亮,这才醒悟过来:原来空明的积水是一泻千里的月色,水中的藻、荇是月光照出的竹柏的影子。这样的比喻修辞别出心裁,自然让人眼前一亮。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析
哪一夜没有月光临照?哪里没有竹枝与柏影?作者连用两个否定的反问句式,将冬夜寻友出游欣赏月夜美景的情致推展开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吾两人”是“闲人”,那别人便都是忙人。正是这“闲人”一词道出作者的处境。寥寥数语,把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心境深刻地刻画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