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原武
摘 要:地图是承载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由于地理课程教学的特殊性,使得地图成为初中学生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有效提高中学生视图能力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为广大初中地理教育工作者们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初中教学;地理教学;视图能力;措施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当中,地图的学习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这是由地理这门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地图与地理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二者共同构成了初中地理教学。但是由于平面地图相对于实际地理状况而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地图知识时需要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因此给学生学习地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通过初中地理教师的合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视图能力,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一、地图的重要作用
(一)辅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关键工具,在我们的初中地理教材中,为学生开设了专门的地图知识学习课程,开设这一课程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图的意义以及地图在之后的地理学习中的作用。所以说,培养学生的视图能力,可以为学生学习地理起到辅助作用。
(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地理知识抽象性等特点给学生学习地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由于中学生思维能力水平有限,因此对地理中的大部分抽象内容无法快速理解,久而久之,容易出现学生对学习内容丧失兴趣的现象。而在初中地理教學过程中,合理地介入地图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学生在视图学习中也能逐渐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推动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提高学生视图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分清地图的不同类型
在初中地理教学时,会涉及类型多样、用途各异的地图,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开始阶段,老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地图进行掌握,为之后的地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初中阶段,学生会接触到的地图有地形图,气候图,行政区域图,地球公转、自转演示图等。教师要首先带领学生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地图进行分类,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整体框架,然后再分类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地图知识。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视图习惯
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解是地图中的基本要素,教师应该从这几大要素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视图、读图习惯。首先针对比例尺这一要素,要引导学生用地理思维去对地图中的距离进行思考,更好地与学生脑海中的实际距离概念进行转化。其次,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是地图中的基本方向,如不作特殊说明,按此原则进行读图即可。最后,要让学生掌握地图中不同图例注解的涵义,以方便学生更好地对地图中的信息进行获取。
(三)针对性教学
学生视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锻炼的过程,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选择与学生学习特点相符合的教学内容来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应该开展不同内容的教学任务。
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地图教学应该以让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分类,了解地图的基本用途为主;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图知识,可以带领他们自主绘制地图,从而加深对地图知识的理解。
(四)突出地图教学重点难点,教授学生必要的读图技巧
引导学生对教学中的重难点突破,教授学生必要的读图技巧,可大大提高初中学生的地图辨识能力。对于一些与我们的生活较贴近的地理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这些地图去思考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讲解《中国人口分布图》时,让学生掌握我国人口基本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拓展,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的东南部人口较密集,而西北部人口较稀疏,人口密度大会对我们的自然环境产生什么影响等相关问题,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和思考,可逐渐提高他们的分析、解题、观察能力,从而实现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相结合,让地理教学变得更加有意义。
(五)进行地图绘制练习
绘图是对学生视图能力的进一步升华。学生具备了基础的读图、视图能力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必要的绘图练习。在学生绘图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教学技术手段对绘图方法形象地演示,确保学生绘图过程的顺利。
视图能力是中学生在学习初中地理的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视图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制订详细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正确识图、带领学生进行绘图练习等方法,逐步培养出学生的识图、辨图、解图能力,推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忠福.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N].发展导报,2016-07-01(028).
[2]单连宏.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4.
[3]赵广成.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6(2):174.
注:本文系“初中地理学科学生视图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所用,课题编号:GS[2016]GHB1760。
新课程·教师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