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育人责任,实现思想品德课的以人为本

2018-01-02 01:09杨奎
祖国 2017年21期
关键词:品德课生活化育人

杨奎

教育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以实现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教书育人的过程。思想品德课程承担了更多育人的责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结合?是任何一个教师都努力奋斗的教育理想。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的作用。这与思想品德的新课标中强调的课程的性质之一人文性是一致的。那具体的落实到教学中即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需要,从学生的客观实在出发思考、实践教学行为。

一、以学生的情感、兴趣为本

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作为“教”的主体,与其他职业不同,他面对的客体是有意识,有情感,有理想的、活生生的不断发展的学生,而非简单的输入、输出的机器设备。特别是中小学生,理性认知和心理还不成熟,感性认识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所以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情感、喜好,并借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所有教师孜孜追求,而又苦恼无计可施的难题之一。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做起:

(一)提升教师的素质,用教师的人格魅力、素养魅力来影响感染学生。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很多时候,学生对某门课的兴趣是从对所教这么课的老师的人格认同、素养认同开始的。一个懂得在学习上关注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学生的“有爱”的教师,一个在工作中充满激情和正能量的“阳光”的教师,一个在上课中旁征博引,用智慧教育学生,幽默的教师,更多的会得到学生的认可,进而影响学生对所教学科产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有爱”的教师创造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也是学生敢于参与课堂,在课堂上能敢想、敢说,让思维处于活跃,让自我处于主动的前提条件。“阳光”教师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价值的实现的追求,也会影响到学生自身对生命的认识,对于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中小学生来说,这是无形的引导,是自己对待生活态度的强有力的示范。教育是教书,更是育人。

(二)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从科学的认知规律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上课中有更多的体验,更多的收获。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设计的,单元的主题大多数都是生活化的主题,因此教学设计中如果能充分的围绕“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设计教学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就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更多的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故事和新闻、自己的经历入手,提出或引導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开展生活化课堂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体现了教育的目标是服务于生活。用生活化的素材,结合教材的理性指导,让学生重新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发现生活中自己忽略的部分,进一步增加对生活的体验,对生命的体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课堂的总结和升华,理论作为行为的指导又进一步的会指导生活,丰富生活内容。

二、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基础为本

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成长,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发展,都形成了一定的知识和认识基础,新的知识和认识都要在这些“旧知识”或“旧认识”的基础上建构。自己已有的“图式”影响着自己对未来认识的事物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教学初期对学生现有知识进行调查和了解是必须的,而且是有益的。学生各不相同,如何最大程度的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或观念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一)对学生生活环境做一些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调查研究。一般性研究就是普遍性研究,比如针对农村学生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通过读书、上网搜索可以轻松查到。而特殊性性研究就要针对本地情况、学生具体情况进行调查。

(二)系统研究本学科知识。教材的设计都是先后承接而来的,教学既要了解现在所教教材知识前后的关联问题,而且还要了解原来教材的内容,和今后教材的内容,甚至教初中的思想品德还要了解小学的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让知识系统化,使新的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自然生成,既是巩固,又是发展。

(三)了解相关学科。思想品德课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学科,它与历史学、语文学科都有关联。比如我们讲改革开放问题,共产党的地位问题,如果和历史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讲,甚至让学生用在历史上学到知识论证思想品德课的某些观点效果会更好,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和认知基础,就要选择正确的教学视角开展教学行为。教学不应该是从教的视角即教师的视角:如何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完成教学目标,而应该是学生的视角,以“我”现有的知识和认知基础出发,如何通过各种活动和体验来感受知识的生成、发展、升华,实现于课标一致的学习目标。

三、以学生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为本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阐述了人人都有自我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及时反馈、都必须以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为前提,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学生在知识中、理解上、表达能力上各有差异,因此教学要因材施教,评价要因人而异。公平、全面是要把握的两个重要原则。课堂不是表演,而是参与,如果我们仅为成绩优秀的学生而讲,让他们尽情的表演自己,而忽略成绩差的,反映慢的,即是对他们的不尊重,课堂要尽量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细心发现成绩落后的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会让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进步的渴望。当然鼓励要具体、真实。对学生评价也要中肯,即要看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努力方面而给予期望的肯定,也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独特的,被学生自我忽略的优点加以表扬,欣赏的背后、发现的背后是尊重,而其结果是感恩。在师生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自尊,树立了自信,以更加积极态度和行动去面对生活,实现自我;教师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作为教师的价值得以实现,并作为有素养的形象被学生传承。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思想品德课中贯穿以人为本思想,尊重学生个体,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的健康的人才。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市宁阳第二实验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课生活化育人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