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
摘要: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在新课程教育改革下,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代语文作文教学的发展要求,随着教育方式的变革,语文作文教学方法也应该适当的进行创新,正确应用写作策略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本文将浅谈写作策略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状况,并提出个人建议,希望能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写作策略知识;小学语文教学;应用状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1-0065-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应用写作策略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清晰的写作思路,发展学生的文学创作潜力,升华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当前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写作范围狭窄,教学方法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未能充分应用写作策略知识等。本文在简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从充分引入写作策略知识,促进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写作思路等三个方面来举例论述写作策略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方案。
1.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现状
从我国现阶段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来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的写作范围有很多限制,题材设定也有很大局限性,写作手法上有很多条条框框,部分教师只注意学生的写作结构是否完整、选题是否新颖独到,而并不关注文章是否贴近生活,是否表述了真实想法。此外,不是教师依然运用传统教学方式,先"宣讲"写作要求,将作文题目留给学生,未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能充分应用写作策略知识,长期下来,学生感觉"无话可写",对写作没有兴趣。
2.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思路
2.1 充分引入写作策略知识。教师应立足于新课改理念,将提纲策略、草稿策略、修改策略等新知识应用于写作教学活动中,其中,提纲策略是引导学生根据作文题目拟定提纲,合理分配写作内容,以此确保作文的条理性和清晰性;草稿策略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初步拟定好草稿,明确文章主题和自身的思想感情;修改策略与草稿策略紧密相连,特指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草稿内容予以修改。
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作文讲评与修改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可以在继承常用方法优势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技术,将优秀作文和病文上传到课件中,为佳作配以精美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作文讲评活动,努力挖掘和借鉴优秀作文的亮点。在解析病文时,教师可以先用红色的字体标注出文中的精彩描写,这样可以使作文讲评工作更为公正、客观,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并修改文中的错别字、病句和关于分散、凌乱的结构以及模棱两可的中心思想,提高作文讲评的自修价值。
2.2 促进读写结合。促使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达到有效契合,用阅读知识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核心素养和文学创作能力。教师应注意通过结合课文内容与阅读作品,列举经典作文、设计创新性话题和传授写作方法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例如在讲解小说《金色的鱼钩》时,先让学生阅读和欣赏文中的妙句,分析老班长和小战士的形象,思考与理解句子的含意,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欣赏关于"红色文学"的文章如《一个苹果的故事》、《一袋干粮》、《七根火柴》等,并指导学生以"红色之旅"为话题进行写作,在书写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自身真实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写作思路
很多小学生写作文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思路,看到作文题目无从下手,对此,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培养学生清晰、连贯的写作思路。教师首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构建写作思路,只有明确了写作思路才能顺理成章的写好作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收集大量素材如常见的"植物"、"动物"、"建筑"等,从这些题目出发收集素材,或者寻找相关的故事、案例等等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在写作中非常重要。除此之外,教师应适当地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寻找更多的写作资源,例如组织学生集体出游,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通过自己的观察,选择出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进行写作,同时教师给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应在讲述小学语文写作策略知识时应注意指导学生通过心去感受生活的本质,让学生深刻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加强学生的语言基础,指导学生灵活采用拟人、比喻、白描和象征等手法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新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发展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教师理应重视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引入写作策略知识,指导学生在文中融入真实情感,促进阅读知识与写作技巧的紧密融合,培养学生清晰的写作思路。
参考文献:
[1] 孙玉艳.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中华少年,2016(1).
[2] 潘艳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情景教学的运用探索[J].写作指导,2013(4).
[3] 賴业伟.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2013(5).
[4] 詹晓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共存共荣--论小学语文读写一体的有效教[J].华夏教师,2014,(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