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
摘 要:书法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它以汉字为载体,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美学等方面,又与音乐、美术相通。所以,学习书法就是在直接与中国文化对话。
关键词:书法;文字;艺术
中图分类号:BF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068-01
一、书法的起源
甲骨文之汉字的起源,也是汉字书法的滥觞。其实,在甲骨文之前已经有记录和传递信息用的图形和符号,但还没有形成文字。汉字最初叫做“文”,在甲骨文里像经纬交错的纹饰。上古陶器多以织纹作为美饰,因此在古汉语中就有“文饰”、“文身”等。因此,汉字从最初就十分重视美饰,具有艺术化的倾向。可以推断,书法艺术的起源与汉字的起源是同一问题。
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是人类社会交际的工具,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产生和不断发展的,不可能为某某人创造。一般认为,传说中的“仓颉造字”的仓颉,不过是将文字整理和记录下来的人们的代表、象征而已。此外,所谓神农、黄帝、少昊、帝尧对于文字的贡献,更是“造神之谜”,他们的所谓书法作品显然是后人的伪托。
于汉字的渊源是象形,所以汉字以及书法与中国画来自同一源头,即:书画同源。
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钟繇《笔法》
书法的出现源于文字的起源。中国的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语出《书林藻鉴》)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丛文俊认为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子的书写艺术,我认为就是将文字的创作归于人类文字文化的历史。而书法就是人类精神文化上升后得到的产物,中华民族利用语言的视觉形式创造了书法艺术,使其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是中国历史中最为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於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二、书法的意义
我一直认为书法就是书写的方法,但是如果把书法看成是书写的方法,那只是将书法归于书写的过程,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成为一种日常实用的行为。但是当把书法上升为艺术层面,那这种书写的过程将包含众多情绪在里面,作者的抒情,泄意等,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书法史并不是所有文字与书法现象的集合,而要有代表性、普遍性、规律性。孙过庭在《书谱》中就集中了王羲之所写的几种书作,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揭示了这位“书圣”诉诸于线条中的不同情感元素,说他“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又如颜真卿所写《祭侄文稿》是悼祭侄子季明之作,号称“天下第二行书”。书法为何是艺术?
首先,与他的书写对象和工具有关。书法的对象是汉字,汉字的艺术性表现有三:一是象形性。最初的汉字“随体诘屈,画成其物”,每个字都含有图画的意味。后来,在象形的基础上,有产生了指事、会意和形声的造字方法,但都是以象形字偏旁组合而成的,依然带有浓重的图画意味。汉字的象形性质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可以充分想象和张扬个性的表现天地。
其次,是汉字的丰富性。整个汉字系统,纵向看有甲骨文、金文、篆书、分书和楷书,一个字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写法。横向看,由于地域辽阔、各地方言不同,使得形声字注音偏旁歧异,一个字常常有多种写法。如此庞大的汉字体系,繁简古今,千姿百态,绝不雷同,绝不单调乏味。
第三,点画形式多变。分书和楷书的点画形式非常丰富。汉字的基本笔画在书法家的笔下,与音乐中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概括出来的少数“乐声”一样,通过“旋律”有规则的变化,可以形象地表现世间万物,也可以充分展示作者的内心情感。
书法的工具是毛笔、墨和宣纸。
柔软且有弹性的毛笔,书者可以写出各种不同形状和质感的点画。所谓“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蔡邕:《九势》)
“墨分五色”,在平面的纸张上能够体现出立体感的效果。在心理感觉上,也可有次级强烈和文静优雅之别。
宣纸的吸水且渗化性强,能够敏感地记录下书者书写的速度,表现出书写的节奏感,而且墨色和笔触的结合进一步丰富了书写的内涵,以此来追求点画的骨血肉,表现自然万物的生命意态。
总之,中国书法艺术的对象和工具,在表现上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对比丰富,二是比较随意。其丰富性和随意性,是世界上其他书写文字所无法比拟的。此乃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也!
参考文献:
[1]秋子.中国上古书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