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亚茹+李占磊
摘要: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在课堂上推行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但是在推进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策略,结合在教学中的实际经验,本文认为:教师要首先认清探究式教学的教学理念,要把探究式教学的思想本质时时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认识是主导探究式教学模式顺利推进的关键,并且在推行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以教师的认识强加于学生,破坏学生的认知方式,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探究,鼓励学生去发现新的知识,总结新的规律。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启发;自主;开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1-0041-01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在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时,最关键的是,教师要深入理解探究式教学的教学理念,要把探究式教学的思想本质时时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即把合作意识、探究及解释与证据等的思想、观念随时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细节中。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每个学生都是个小思想家,教学不是在白纸上涂抹,学生在接受正式科学教育之前已经具有了各种各样丰富的想法;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引发学生的已有观念;要给学生机会为自己的想法或假设寻找事实证据,同时思考假设、证据、结论间的关系;要给学生机会进行同伴间的交流活动,尤其是要给学生机会阐释自己的见解和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在这样学习情景和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将要学习的经验或者正在试图理解的信息之间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态度情感的意义的建构。对于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变化,教师要结合教学时机给予反馈评价以及具体的指导帮助。
学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走,沿着学生的认知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当学生走上"歧路"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及必要的帮助,但教师并不是带着学生走,不是用教师的认知方式取代学生的认知方式,或者用教师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取代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这样只能是学生把教师的认识或理解机械地储存在大脑中,最差的教学效果是学习活动结束后,学生的头脑中保留的依然是原有的认识。因此,只有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尤其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的教学活动才能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师要抓住最佳教学时机。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比较开放,适合某一教學内容的教学时机往往"意外"地出现。由于我们对于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方式研究得比较少,教师在这方面的经验就更少,所以在开放的教学活动中常常是教师不清楚学生随时随地在想什么;也不清楚当呈现某一现象或事实时,学生进行的选择性的感知觉活动时,提取的有关信息是什么;当学生的认识出现迷惑不解时,可能在哪里有认识障碍或认识的鸿沟。而此时此刻又是纠正学生错误认识、迷糊概念,发展学生认识的最佳时机,尤其是在认知冲突出现的时候。教师一旦错过,不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往往会扰乱学生自己的思路,又导致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局面,使学生陷入被动接受的境地。
在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哪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探究,哪些内容要教师给出相关信息或启发讲授;哪些内容教师直接讲授,这个问题需要教师仔细斟酌。在开放的科学课堂上,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甚至有许多不太正确的认识,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来处理,这是关键的问题。核心的思想是:教师要视教学内容的价值性来区别对待。对于那些具有普遍迁移价值的知识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究学习。也就是对于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原理要给出足够的教学时间。如果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是该学科学习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就更不应该放过这样的教学时机。即使是不太重要的问题,但许多学生的兴奋点都集中在上面。也要给学生机会去弄清楚,哪怕是利用综合实践课或课下时间。尤其是当学生的探究活动没有完成,大家仍在兴致勃勃地研究问题,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必须不要太多地考虑时间问题,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继续探究。
总之,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及时发现优点,特别是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要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