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琴 刘元龙
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底层微观设计,其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构成和坚实基础,对于改变基层垂直的、纵向的、一元化的传统管理模式,打造服务型政府,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地方善治,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体绩效,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仪征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打造两大平台,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体系。按照“组织有力、体系完善、信息全面、运转通畅”的工作要求,坚持治理与服务并重,重点抓好治理与服务两大建设,积极构筑务实管用、功能完善的服务治理体系。一是做强镇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全面建成各镇、园区、办事处的服务中心,整合区域内政法、综治、信访、维稳等社会管理力量以及农经、财政、国土等职能部门,履行畅通诉求表达,化解社会矛盾,宣传法制教育,稳定社会风险评估,研判舆情信息以及事件督查督办等多项便民为民服务功能。初步实现了集中办公一体化运作,接待群众一条龙服务,解决问题一竿子到底的工作机制。二是做实村级便民服务站。結合“四有一责”与和谐社区建设,分批次规范化建成100多个集办公室、超市、广场于一体的村级便民服务站,配齐配优工作人员,开展民政社保、计生文卫、文体教育、助残养老、环境保洁、综治维稳、生产资料代理等多项服务,基本上保证村民小病就诊、农技咨询、水电缴费、矛盾调解、日常购买等能够就近享受便捷的公共服务。
抓好三大项目,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基础体系。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围绕基层组织、基层资源和基础工作,把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社会末梢,促进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一方面夯实基层组织。在城镇社区,强力推进“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管理服务模式,进一步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管理服务办和综治办为依托的现代服务管理体系。在农民集中居住区,积极实施社区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市民化教育的“三化”模式。在广大农村,从组织建设入手,依法加强对民主直选村委会干部选举活动的监督和领导,确保党对农村组织的领导,同时指导村委会理顺同治理主体的关系,规范村级权力运行机制,发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村民民主自治。另一方面整合基层资源。整合文化资源,通过规划建设文化广场等专业平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组织开展道德好人评选,传递社会正能量,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整合矛盾调解资源,组织镇村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排查,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和矛盾纠纷,提前做好应对方案,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同时与市行政服务中心进行无缝对接,并行处理镇村群众诉求、矛盾调处与群体性事件,建设专业化矛盾调处平台,实现部门各司其职,领导干部主动接访、下访、回访,工青妇等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工作模式,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信访化解“四位一体”的矛盾调处体系。整合技防巡防资源,增补调整、升级扩容、并网运作维护监控探头,巩固完善技防监控“主动脉”,在公共区域、重点部位及重要行业系统推广技防科技小产品,开展“毛细血管”工程建设。以市巡防大队和镇(办事处)巡防中队为基础,巩固以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教师为主的“红袖标”队伍建设,动员全市近2000名村保洁员加入治安巡防,形成点面结合的治安防控网络。此外还要强化基础工作。做好网格化民意收集项目,做到民意收集工作网格化与全覆盖,实现民意收集常态化、反馈规范化。做好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强化对现有社会组织分类管理,积极培育社会公益性组织,强化对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行业组织的监督,引导社会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社会治理基金创新项目,在原有的政法维稳领域各类基金的基础上,根据上级要求和实际需要,逐步增设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专项救助基金,帮教安置工作专项救助基金,交通事故逃逸受害人救助基金,并统一整合进社会治理创新基金,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安排、统一救助。
突出三类重点,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体系。首先是推进多样化源头治理。规范权力运行的透明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序,针对重点领域,分门别类制定风险评估标准,开展重大项目稳评工作,确保项目工程建设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安全性。弘扬仪征“尚义求真”的城市精神,形成崇德向善、包容并蓄的文明风尚。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持续关注特殊人群,针对不同情况予以开导、帮助、教育。其次是推进动态协调机制。健全并强化“定期排查、专项排查、敏感期排查”等社会常态化矛盾刚性排查制度,建立矛盾纠纷情况预警机制。完善基层社会治安及社会稳定情况信息分析例会制度,梳理、研判各类矛盾纠纷,突出信访问题和涉法涉诉案件,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预警督办。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帮助社会组织孵化,同时扶持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与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再次是创新社会治理保障机制。研究出台社会治理创新项目建设、调查研究、制度落实、督查督办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实现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规范化与长效化。科学拟定年度工作目标,明晰社会治理工作重点,明确目标任务、部门职责、推进措施、完成时序、督查方式及考核办法,全面推行“目标阶段化、管理项目化、项目责任化”,形成环环相扣、上下贯通、奖优罚劣的责任体系。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予以全额保障,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经费投入自然增长机制和长效投入机制,解决社会治理过程中的经济保障问题,实现社会治理工作的稳定和常态。
仪征市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瓶颈
基层政府动力不足。在当前的权力体系下,乡镇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承担着经济发展、综治维稳、社会保障等多重工作,自上而下的任务分解、层层考核牵扯了基层政府的大量精力,挤压了基层政府履行自身职责的空间。而基层的有些社会问题,追根溯源是与地方的根本政策有关,基层解决不了,加之属地包保的要求,又需要属地负责,权责利不统一,矛盾难以调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基层政府社会治理的热情。
多元治理格局尚未形成。受惯性思维影响,一些基层政府重经济建设,轻社会治理,重全面管控,轻协调疏导的情况依然存在。在群众参与问题上,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情、小问题能够动员群众参与,交给群众自治,而一些重大项目,涉及到基层群众重大利益分配,或者容易引发政府与群众矛盾冲突的重大决策,则不愿意让基层群众和社会组织全面知晓,全程参与,难以形成多元合作、共治共管的社会治理格局。囿于长期以来基层群众参与治理实践的缺失,加之宣传落实的不到位,基层群众自治的主观意愿不足,自治能力相对还比较滞后,社会多元治理的正能量还没有真正被组织和发动起来。endprint
法治权威树立任重道远。法治是原则,也是底线。公开、公平、公正处理社会矛盾,法律应该是化解矛盾最基本的遵循。而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受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和传统行为准则影响,不少群众信人不信法,崇拜、敬重、盲从家长制管理中形成的人格化权威,上访缠访甚至闹访时有发生。一些基层政府为了完成上级刚性维稳指标,或采取权力压制,或无原则的赔偿以息事宁人,虽然表面上短时间内“高效”地解决了问题,但却助长了基层群众不信法的不良社会风气,导致权力监督与制约的软化,法律权威的弱化。
仪征市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未来提升空间
今后仪征市将围绕社会治理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社会组织体制的形成和完善来开展工作,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进一步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为仪征的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
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凝聚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合力。其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基层党组织的架构,加强党员分类管理,强化协调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利用好现有的软硬件条件,推进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常态化、制度化,教育、引導和组织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服务,促进党员认真履行党员职责,做好表率,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实现基层社会良好民风。其二,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自治功能,从自治权、行政协管权和民主监督权等方面着手,规范基层的管理服务工作,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同时激发村(居)民自治意识和参与自治的热情,培育和发展各类民间组织,基层义工志愿者组织,形成基层社会治理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其三,加强基层群团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基层群团组织,发挥群团组织在推动基层妇女儿童维权,青少年帮扶帮教,困难群体救助,各类教育培训以及丰富基层文化娱乐活动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其四,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建设。大力培育、建立健全、有机整合包括行业性、专业性、义务性在内的各种社会组织,发挥这些组织在承接政府职能,参与社会治理,反映群众诉求,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形成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的社会治理机制。
进一步规范基层服务载体建设,夯实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第一,构建网格化治理平台。根据乡镇社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和农村村居的人口规模,按照“条块分割、属地管理、方便服务”的原则,科学划分网格。网格实行网格长、协理员、信息员三级管理,由村(社区)“两委”直接领导,履行宣传政策法规,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调解,居民事务协管,民主管理监督等职责,形成完整的管理链条和完善的机制体制,实现“村(居)中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人有责”的网格化管理,确保基层社会治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人员全覆盖,事务无疏漏,质量有保障的局面。第二,构建信息化工作平台。组建基层信息民情队伍,搞好信息收集工作,建立网格内居民档案,使基层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和快捷。完善镇村两级政法综治服务中心信息平台和电子政务系统,形成工作上下联动,数据区域信息共享,网上网下一体化信息处置。建设网络信息系统,把政务服务、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无缝对接,促进村(居)民家庭与基层社会组织紧密连接,力求信息传递无障碍,服务时间全天候。第三,构建规范化服务平台。建立党代表、基层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分片走访,定点定对象联系群众制度,明确责任,加强督查,促使干部积极主动及时有效地帮助群众解决各类难题。优化镇级服务中心和村级服务站建设,发放便民服务卡,逐步增加服务的内容和时间频次,确保便民服务一体化,服务质量优质高效。引进社会服务机构,实行服务外包,让专业化的服务机构来承接部分政府职能,就地解决群众的诉求和纠纷。第四,构建社会化保障平台。强化劳动保障,落实就业跟进机制,推进基层公共就业平台建设,开展就业咨询,专业技能培训,岗位信息服务,组织外出务工,安排低息或免息贷款,政府购岗安置等活动,扩大基层困难群众的就业率。争取社会福利基金支持,帮扶部门资助,社会各界捐助,基层群众之间互助,筹建困难群众的应急救助资金。落实困难群众工商执照办理税费优惠或减免,水电燃气通信减免等相关政策,缓解困难群众的生存压力,帮助困难群众脱贫退保。开展“一对一”救助,“一对一”帮扶活动,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
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自治,激发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一要增强民主意识。加强宣传,营造民主的文化氛围,增强对民主的认识和认同,提升民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互动,构建民主协商平台,打开基层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通道。加强引导,组建群众自治社团,让更多的群众有机会参与社会治理。二要提升自治能力。积极培育基层社会治理团队,加强对自治团队的指导咨询,帮助社会组织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创造条件,完善程序,细化规则,引导群众参与民主评议、集体决策,并对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全程监督,激发基层群众参与民主自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升自治水平。三要完善自治制度。推动基层政府及时更新观念,转变工作作风,自觉调整角色,尊重基层群众自治的权力,积极为基层组织依法自治创造条件。建立健全民主选举制度,民主决策制度,事务公开制度,服务承诺制度,群众代表联系制度等,发挥制度的约束、规范作用,引导群众行使民主评议、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力。
进一步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增添基层社会治理的效力。先者,创新矛盾化解机制。构建和完善基层矛盾调解体系,按照网格化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以村级(社区)为单位,设立村、组、片(社区、楼栋、单元)三级调解网络,选配专职人员负责化解辖区内的矛盾纠纷,形成纵向有领导,横向有联系,上下能沟通,左右都通气的网络体系。突出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原则,强化舆情的收集、整理、分析、预判机制,提前做好矛盾纠纷调解预案,争取在第一时间发现苗头性的问题,第一时间采取有力措施掐灭矛盾纠纷的“火星”,浇灭“火苗”,控制“火情”。实行首问负责制,村、片、组调解员,按照首问负责制的原则,包干落实,全程跟踪,不推诿、不塞责,尽力做到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次者,创新利益协调机制,提升基层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基层政府制定决策时,把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找到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不同人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发扬民主精神,充分论证,科学决策,防止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所引发的基层社会矛盾冲突。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牢固树立群众观,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群众需求,利用好党政领导接待群众制度,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协商谈判等制度,同时发挥工会、妇联、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协调功能,搭建基层群众与政府沟通的渠道,广开言路,倾听群众呼声,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诉求,促进基层政府改善工作方法,提升为民服务的本领。再者,创新考评激励机制。实行目标管理,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纳入重点工作目标,成立领导小组,设立专项经费,制定考核标准,签订责任书,定岗定责定目标,做到人人身上有责任,个个肩上有担子,考核奖惩有标准,强化适度加压意识。进行双向考评,以一年为期,由网格长代表网格工作人员向网格内的全体党员、村(居)民代表就年度工作进行述职,由党员和村(居)民代表进行民主测评,测评结果与奖励挂钩,网格工作人员也要对网格内的党员及住户进行反向测评,测评结果直接影响优秀党员、和谐家庭等的评选。
(作者单位:中共仪征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 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