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怡文
【摘要】高中数学是高中阶段重要的学习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地提升数学学习主动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技巧,最终促使自身数学成绩提升.本文将主要从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掌握高中数学学习技巧的方法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为发挥学生数学学习主观能动性提供合理的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高中数学;学习技巧
高中数学是高中学习阶段比较重要的课程.该课程较抽象,多数学生学习起来显得较困难,再加上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教学进度较快,短时间内大量地讲解数学知识点,使得学生在不能充分理解与掌握的情况下,产生了对数学学习的厌烦情绪.因此,作为学生,要调整心态,不断提升自身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技巧.
一、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高中数学是一门难度较大的教学课程,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1],对于很多数学知识并没有完全地消化.另一方面,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大多是让学生进行题海战术,这极大程度地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同时,这种重复式的数学练习也不能达到提升学生数学知识掌握能力的效果.这些方式都增加了学生的厌烦感,让学生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采用恰当的方法,没有掌握数学学习的技巧,自然学习起来比较費劲.基于此种现状,学生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掌握良好的数学学习技巧.
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掌握高中数学学习技巧的方法
(一)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提升数学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难以理解,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显然不能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效果.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当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学生要积极地投入其中.学生还可以适当地使用教师介绍的对数学知识点进行简化的方法[2],尤其是对一些知识点比较密集、概念繁杂的章节,学生可以采用简化的方法来学习,从而不断提升自己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终有效掌握数学学习技巧.
(二)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自身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法.在日常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善于自我监督,逐渐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学生要做到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对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在掌握数学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练习,总结归纳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概率”这一内容时,因为这一知识点,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高中阶段将此知识进一步深化.因此,学生可以在教师讲课之前预习这一内容,掌握基本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找一些多种类型的概率解答题进行练习,使自己在练的过程中充分掌握这个知识点.
(三)善于借助网络技术提升自身主观能动性
我国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络技术也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课堂中.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使其成为自身进行数学课外学习的重要手段.多媒体呈现教材知识的方式更加直观,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解知识.例如,函数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存在诸多不懂的地方,在此情况下,学生要善于利用计算机技术,依据教师在课堂上所提供的数学视频资源,在课后结合自身情况,不断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学生还可根据教师所总结的函数教学重点与难点,制作相应的微视频,有针对性地观看视频即可,视频中的内容是数学知识的重点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重要知识点,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数学学习的技巧,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充分提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四)对课后练习进行优化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整理与分类.同时,要相应地做一些数学课后习题,不断巩固所学知识.在做数学练习时,可以多做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进一步对数学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提升自身数学学习的能力[3].学生在做课后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作业的难易度,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尽量避免做大量的重复性的数学练习,这类练习既浪费时间,又不能通过练习提升对数学知识的把握,必须要对课后练习进行优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作为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借助网络技术提升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优化课后作业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方式使得自身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本文主要是提出一些参考性意见,在实际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仍然需要不断地总结有效的学习数学的经验与方法,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掌握高中数学学习技巧.
【参考文献】
[1]周鑫鑫.论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J].软件,2015,33(05):36-43.
[2]高峰.小议如何激发高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数理化学习,2015,89(05):78-86.
[3]亢福江.论高中数学主观能动性和逆向思维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76(05):56-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