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湘致王献唐书札十三通

2018-01-02 01:37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藏书图书馆

谭 怡

(山东省图书馆,山东济南 250100)

册府说苑

陶湘致王献唐书札十三通

谭 怡

(山东省图书馆,山东济南 250100)

本文整理了山东省图书馆藏民国时期陶湘致王献唐书札十三通,并对相关史实进行考证,为研究二位先生的生平与学术活动提供参考。

陶湘 王献唐

近日,笔者有幸见到陶湘致王献唐书札十三通二十三帧,二位先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交往甚密,这些信札书写于1932年至1936年间,就传拓山东碑刻、海源阁藏书、刊刻《方舆考证》等事宜进行交流。展读信札,不禁为他们力保中华文脉的精神所感动,并深为景仰。故不揣浅陋,依墨迹迻录文字,并略加笺释,不当之处,谨祈方家指正。

陶湘(1871-1940),民国著名藏书家、刻书家。字兰泉,号涉园,江苏武进人。清末以县学生保送鸿胪寺序班,后累擢至道员。光绪二十八年(1902)经铁路大臣盛宣怀、直隶总督袁世凯保荐,任京汉路养路处机器厂总办、上海三新纱厂总办,后进入实业界及金融界。辛亥革命后,历任招商局、汉冶萍煤矿董事、天津中国银行经理、天津裕元纱厂经理等职。1929年,应聘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晚年居上海。30岁前开始收书,以后几十年致力于藏书、刻书。藏书处为“百川书屋”“涉园”“百嘉室”“喜咏轩”等,藏书不专重宋元旧椠,而以明清精刻精印本为搜求目标,尤嗜闵凌刻套印本、毛氏汲古阁刻本、武英殿刻本及开化纸本,有“陶开化”之称;追求书籍装潢美观,每得书,遇残本则整修之,遇珍本则函以红木匣,经其整修的古籍被称为“陶装”。晚年藏书渐散,殿本及开花纸本售于北京文友堂、直隶两书店,殿本中的平定各省方略20余种,售予广东中山大学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丛书574种共计27000册为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购去,中有宋刊《百川学海》、明抄《儒学警语》等珍本;毛氏刻本和闵刻本售于荣厚,现多归于辽宁省图书馆;最后一批明版80余种,先在盐业银行作押款,后归南京中央图书馆,现藏台湾“中央图书馆”。编辑和刊刻的书籍有《儒学警语》《百川学海》《涉园墨萃》《程雪楼集》《喜咏轩丛书》《涉园所见宋版书影》《武进涉园陶氏鉴藏明版书目》《涉园所藏宋版书影》《故宫殿本书库现存目》《清代殿版书始末记》《毛氏汲古阁刻书目录》《明吴兴闵版书目》《明内府经厂书目》《涉园明本书志》《涉园收集影印金石图籍字画墨迹丛书拾遗》等计250种左右。

王献唐(1896-1960),初名家驹,后改名琯,字献唐,号凤笙,室名双行精舍、顾黄书寮等,以字行。近代著名学者,1929年8月,出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1930年,与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等人共同领导城子崖龙山遗址的发掘工作,并成立山东古迹研究会,对山东其他遗址进行了普查和小型发掘,为山东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抗战爆发后,携带山东省立图书馆珍贵文物、典籍载书播迁,远赴四川,寓居乐山、李庄等地近十年。1948年返鲁,复任省立图书馆馆长,兼国史馆纂修。新中国建立后,曾任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等职。一生勤于著述,是近现代著名学者。在金石文字、版本目录、古币、考古等学科,都多有建树;在诗、书、画、印等中国文人传统的活跃领域,也显示了深厚的功力。

第一通(1932年6月10日)

献唐先生阁下:

节前曾贡寸缄,谅早察及。今日赴青岛,半月之间,即行返济,届时再当趋诣。(十点到此,十二点即开,胶济车不及进城矣)。至于曲阜济宁拓碑之举能否有成,回济后再面聆教益。专此,留呈台察!

弟陶湘顿首

六月十日

第二通(1933年1月14日)

献唐先生阁下:

拓碑之举议了一年,迄未实践者,拓手未得明白人也。兹有刘保忠者,人既诚实,对于碑帖残完两字颇有研究,特令其趋叩台端,先拓贵馆全份及曲阜(孔林在内)、济宁(嘉祥在内),此三处如何拓法为宜(各处敝处均五六份为止)?并佳纸佳墨均已交之。弟新正月内(即二月内)必趋教一切,还乞先行饬其试办先拓,惟有许多处必须过水洗净浆滞者,统希鼎力维持办到,实文化前途之大幸也。此恳,即祈台安!

弟期陶湘顿首

月前复函谅已收到,尤念。此信务希先赐复音见盼。

第三通(1933年2月15日)

献唐先生大鉴:

客腊曾具寸缄,未奉裁答,嗣得曲阜刘保忠回函,知已与台端相洽,准日内赴历下拓尊馆所藏各石刻,心感之至。弟倘拟赴济南趋教一切,因许氏《方舆考证》几四百万言,十余年来刊板甫竣,正在料量校订之中,未能分身。舍弟心如*即陶洙(1878—1961),字心如,号忆园,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陶湘之弟,受其影响,亦藏书、刻书。有事赴济,藉以检视保忠拓片,是拟赴尊馆参观,以广闻见,特具函介绍,还祈赐教是幸。舍弟对于此等工艺均有心得,皕忍堂*皕忍堂为张宗昌堂号。1925—1926年间,张宗昌任山东军务督办兼省主席,提倡尊孔读经。1926年,张宗昌重刻《唐开成石经》,延请陶湘督办此事,而监工为陶湘之弟陶洙。该经文字依原拓字体影摹刻版,残缺处按阮元覆刻宋椠十行本经文双钩补足。模刻石经之举,即舍弟监工也。专照敬请台安!

弟期陶湘顿首

二月十五

以上三函,陶湘与王献唐商议传拓山东省图书馆及济宁、曲阜三地所藏碑刻事宜。山东省图书馆创建伊始,即在馆内附设金石保存所,并在遐园建造碑龛,以嵌置收藏的石刻,当时的收藏以汉代为父通作封记、熹平石刻残石,北魏李璧墓志、孙辽浮图铭、李谋墓志、孙宝憘造像记等最为著名。济宁是发现和保存汉代碑刻最多的地区之一,有“天下汉碑半济宁”的说法。曲阜孔庙的汉魏碑刻,嘉祥武梁祠的汉画像石,峄山上历朝历代的石刻碑群……它们共同构成了济宁丰富的古代碑刻文化宝库。曲阜既是圣人桑梓,也是周代的鲁国、汉代的强藩。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曲阜留下众多的珍贵文物,历代碑刻就多达五千余块,金人党怀英曾有“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的诗句。闻名于世的有北陛石、五凤刻石、安汉里画像石、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史晨碑、张猛龙碑等。

这些汉魏碑刻反映了那个时代汉字书法的最高水平,也是历史研究的珍贵资料,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可是由于年深日久及社会动荡等原因,有些碑刻剥泐严重,为保存这些文化遗产,陶湘与王献唐商讨将其传拓下来,以存永久,并就拓碑人、拓法、拓印份数等具体事宜一一探讨。

此三函仅第二通信封尚存,其封墨笔题:“济南图书馆王馆长献唐亲启,一月十四日”,落款为朱印“天津英界加的夫道十一号陶缄”。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记》:1933年2月18日,“陶心如来访,至十二时始去。其人于金石书画甚当行,张宗昌所刻之《十三经》,即其监工料理者也。”陶湘在第三通信函中云“舍弟心如有事赴济,藉以检视保忠拓片,是拟赴尊馆参观,以广闻见,特具函介绍,还祈赐教是幸”,此函写于陶洙拜访之前,可视为陶洙拜访王献唐的介绍信。由此推断出此三通信函的通信时间。

第四通(1933年2月24日)

献唐先生大鉴:

昨日回津,展诵大缄,迟迟作答,抱歉良深。承询海源阁书,确系得主全权,与杨氏丝毫无涉。银行押款廿万元(廿年,四日内起期,月息分贰厘),合股资本大洋捌万元。特此奉复,如何仍候示夺。此请道安!

弟陶湘顿首

廿四

此函后附陶洙致王献唐信函,其文如下:

献唐先生阁下:

日前过济,畅聆大教,并获参观陈氏藏珍,欣感靡己,惜匆遽言旋,未得尽窥全豹,殊怅怅耳。杨氏藏书,弟到津后,晤家兄详谈,据云海源阁之书虽起于道光中,本已足奇。只以所收多士礼居黄氏旧藏,而黄氏渊源出于清初毛、钱、徐、季诸家,诸家根据又多为嘉靖间停云馆文氏旧物。咸同间,杨氏又得怡府散出孤本秘册,亦出于毛、季诸家。是五百年来有统系之文化捃集于海源阁中,益以黄、顾诸人之精校秘钞,所以海源阁三字震耀寰宇,为中外人士所钦仰不置者也。数年前,平津热心国粹好古诸君,因闻外人来华搜讨甚力,亟谋保存之策,初虑价值居奇,傅藏园谓此应以文献存亡为断,遂集资照购,多有从半途追回者。盖海源阁文粹,不独有关鲁省文献而已。惟杨氏为鲁省人物,倘归鲁省收回保守,固是正当之至。所虑巨款匪易,即有专款,又须众谋佥同,尤非个人学识易于解决者,此前途所以不肯轻意出议者也。今闻公言已有的款而保存国粹,所具此心,岂鲁省之幸,实为全国之幸。家兄以为事可进行也,至杨氏无干预之权,及银行借款情形,家兄曾有函奉达,毋待赘述。其全书内容,傅藏园曾有《海源阁藏书纪略》之文载在《国闻周报》*1924年8月3日由胡政之在上海创刊、国闻通讯社编辑的综合性时事周报。内容有一周简评、时事论文、外论介绍、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要、一周大事记、文艺、书评和新闻图片等。1926年9月移往天津出版,1936年迁回上海。1937年12月12日,因日军要求新闻检查,27日该报出至第14卷终刊。二十年六月一日第八卷第二十一期,想贵馆必有此报,请查阅即知底蕴,胜于亲检,且可先行公诸讨论,高明以为何如?倘贵馆无此《周报》,乞示知,当代购寄。肃谢敬颂台绥!

弟期陶洙顿首

家兄附笔道候。再赐函请寄天津英界五十二号路十一号家兄处为荷。

陶湘、陶洙兄弟此函皆谈及海源阁藏书散佚之事。

聊城杨氏海源阁是近代著名私家藏书楼,以藏书宏富、版本精善驰名。第一代阁主是杨以增(1787-1855),从清道光五年(1825)开始收藏宋、元珍本秘籍。道光十八年(1838),杨以增回乡为父守丧,因藏书日多,遂着手筹建藏书楼。道光二十年(1840),藏书楼建成,杨以增手自题额,取《学记》中“先河后海”句,为藏书楼命名为“海源阁”。海源阁历经杨以增、杨绍和、杨保彝、杨承训四代,先后购得著名藏书家黄丕烈士礼居、鲍廷博知不足斋、汪士钟艺芸书舍、秦恩复石研斋、惠栋红豆山庄、方以功碧琳琅馆以及江都汪中、海宁陈鳣、阳湖孙星衍、大兴朱彝尊、怡亲王府等海内名家部分藏书,一时蜚声海内外。

历来聚书不易,藏书更不易。尤其私家藏书,由于时局动荡、家境窘迫等原因,能历经数代不佚者,尤为稀少。海源阁藏书亦难以幸免,早在咸丰十一年(1861)即惨遭兵乱。当时捻军从安徽进入山东,在肥城与清兵激战,位于华跗庄的杨家别业陶南山馆遂陷兵燹,所藏宋元秘籍损失殆半。民国初年,袁世凯当国,其长子袁克定曾觊觎海源阁藏书,所幸有惊无险。张宗昌主鲁时,亦有将海源阁藏书收归公有的说法。杨承训时寓居天津,为不使藏书收归公有,同时也为了生计,于1927年4月,将20余种宋元秘本运至天津保存。1928年春,西北军第十七师马鸿逵部进驻聊城,海源阁藏书楼稍有损失。同年冬,杨承训将宋元秘笈十数箱,由聊城雇汽车运至禹城,又由禹城经火车运至天津英租界西安道所。1929年夏,蒋冯战争爆发,山东主政者孙良诚撤往河南,山东境内土匪蜂起,聊城城防空虚。王金发纠集残部,与当地匪痞千余人,于7月10日进驻聊城,占据海源阁,将司令部设于其内,海源阁珍藏惨遭糟蹋,乃至以阁书炊火。部队中有略识版本的书记官、参谋,遂将杨氏剩余的珍稀的宋元珍籍、金石字画掠走。

1930年4月,中原大战爆发,齐鲁大地亦卷入其中。阎锡山的晋军入鲁,匪徒王冠军部乘机占据聊城。王冠军夙稔海源阁藏书,乘机将海源阁现存的古籍珍本及碑贴字画等席卷而去,运至其河北保定家中,不久王冠军以事自杀,所藏海源阁藏书亦散出。这是海源阁藏书损失最为惨烈的一次,其珍善本毁佚无数,所幸藏书楼后屋明清刻本损失较少,基本完整无恙。1930年12月,杨承训将劫余藏书分装五十余箱运至济南。至此,海源阁藏书星散,人去楼空。

1931年下半年,杨承训为从事工商业活动而筹款,经北京琉璃厂藻玉堂王子霖经历介绍,将存于天津的92种1207册宋元善本以8万元抵押给天津盐业银行。后因其生意受挫,无力赎回。为防止这批珍籍流出国门,潘复、常朗斋、王绍贤、张廷谔等人成立“存海学社”,集资8万元,购买这批珍籍,仍存在盐业银行。

自海源阁藏书散出之时,当时读书好古之士及名流雅士,皆奔走相告,谋求保存之策,或搜求于书坊厂肆,或访求于齐鲁都会,或咨询于杨氏后裔,力保藏书不致东流日本。王献唐即为其中一员,早在1929年,王金发变乱发生后,即亲赴海源阁逐部清查劫余善本,并撰写《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之过去现在》。1930年12月,王献唐得知海源阁劫余之书运至天津后,又撰写《海源阁藏书之损失与善后处置》,提出处置海源阁藏书的三种办法:一是委托山东省立图书馆代为保存,二是半捐半卖,三是平价收买,却遭到第四代阁主杨承训的拒绝。在得知潘复等人组织“存海学社”够买杨氏抵押在盐业银行的92部珍籍的消息后,王献唐即向陶湘、陶洙兄弟打听此事,希望能有所作为,使海源阁劫余藏书能回归山东。陶氏兄弟在信中分别就书籍所有权、银行借款情况及藏书具体情况分别向王献唐做了具体介绍。

此二函是陶洙1933年2月18日拜访王献唐后回到天津后所写,故通信时间均在1933年2月。

第五通(1933年9月21日)

献唐先生阁下:

十日前奉到赐翰,对于《方舆考证》*此书为山东济宁人许鸿磐所作。许鸿磐(1757-1837),字渐逵,号云峤,又号六观楼主人。少负才名,博览群书,尤致力于舆地之学,《方舆考证》即为集其地理学识大成的著作。一事,自柯凤老*即柯恕忞。柯劭忞(1848-1933),字风荪,号蓼园,山东胶州人,清末民国官吏、学者。清光绪十二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侍讲、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清史馆代馆长、总纂。治学广博,尤精元史,他独力编著《新元史》,负责总成《清史稿》。作古后,尚有序跋等未备,故迟迟未能出书,现已一律告竣,日内《大公报》即有广告登出,每部工料等须合价捌拾圆,惟因华鉴阁主人*即潘复。潘复(1883-1936),山东济宁人,原名贞复,字馨航。清末举人。1926年任北京政府财政总长,1927年任国务总理兼交通总长。1928年6月退居津门。1936年9月12日在北京病逝。潘复与其父潘守廉皆喜藏书,所藏以宋元旧本为主。藏书处初名宝沈盦,后因收藏明拓本华山碑和宋刻本《资治通鉴》,遂易名为“华鉴阁”。潘复曾与南通张謇讨论郡国利病,广搜历代舆地图籍至百数十种。曾得同邑许鸿磐《方舆考证》稿本,遂校刻行世。意在嘉惠士林,故特别减收,每部特价五拾元,此价不能再有分文折扣(附上广告二十张,已另函邮寄)。但如阁下处经手推销者十部以上者,每十部应即加赠壹部。现正积极装订,日内即可蒇事。如能将尊处可销部数先行开单寄下,尤为便利。复书请仍寄弟寓,弟中秋前后(或重阳左右)必至济南一行,届时必当奉诣高寓,畅聆雅教。待商之事尚甚多也,总复。即颂道履不一一。

弟陶湘顿首

九月廿一

此函有封,封墨笔题:“济南城内贡院後/山东省立图书馆/王馆长献唐台启”,朱印寄信人地址:“天津英届加的夫道十一号陶缄”,邮戳日期为“廿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第六通(1933年11月1日)

献唐仁兄大鉴:

兹寄上拙作《故宫图书馆殿本书目》*1933年,陶湘受故宫博物院傅增湘院长委托编印。此书体例严谨,详记书名、卷数、册数等,并注明刊本、印本、写本三类,写本有名可考者则记何人所写,并录序跋及刊刻谕旨。卷末附以书影,精美绝伦,为后来故宫博物院各类目录的编纂开创了先河。三册,希哂收并指正为幸(错字尚多)。弟日内南下,道出济南,当停车趋教面罄一是也。此颂日祉。

弟陶湘顿首

十一月一日

此函有封,封墨笔署:“济南城内/省立图书馆/王馆长献唐台启/天津陶涉园寄/十一月一日”,邮戳日期:“北平,廿二年十一月一日”。

第七通(1933年12月31日)

献唐先生阁下:

弟到上海两月有余,今准新元旦夜趁特车回津,三日晨过济南即下车,在济停驻一二日,特先奉约,以备弟三日午间趋访,与台端不致相左也。敬请新安。

弟陶兰泉顿首

十二月卅一

此函有封,封墨笔署:“□□/济南城内/山东省立图书馆/王馆长献唐/亲启/陶兰泉自上海/福煦路福煦坊/七八号缄”。信封首二字撕毁不可辨。

第八通(1936年1月17日)

献唐先生大鉴:

奉手书,敬悉书呈主席,甚喜已作序矣,其谢缄亦随函序而来,已告潘公*即潘复。嘱笔先行函谢。潘送来之样书一部,计五套,趋济便人不得,特交火车负责转运局先行寄呈,此外各事均候示遵行。惟前两部共百元,还祈日内寄津尤盼,盖岁底在即也。再《十三经》宋本事,必须十三种刻成并发,凡提要一律刻出,然后再行进言。此时听之不可,再行提及,此中关钮,吾兄当有智珠在握也。弟已饬文楷*即文楷斋。从速,大约非元宵节后不能成事也。专此敬谨著安。

弟湘顿首

十七

第九通(1936年1月28日)

献唐先生阁下:

大除夕奉到手书,敬悉韩主席复潘公之信已代呈(序文谅已模出,能赶刻一律尤快),嘱笔向阁下先行道谢!再,文楷斋木箱共六十只,已代动手制造。惟两部书价百元,屡承惠允即寄,昨函又称已汇,今已五路日矣(谅遇无车,停搁中途),还乞查复为感。再,盘板印样毛边,又棉连若干请示及。弟元宵后尚须南行,道过济南,或下车访晤,未知台驾不向他处否?示及尤感。此请台安。

弟陶湘顿首

一月廿八

第十通(1936年2月11日)

献唐先生大鉴:

元宵前到平,晤文楷斋刻字铺,知尊处百元已经收到矣。现在《方舆考证》大致装六十木板箱,箱价可廿元,已饬该铺动手制造矣。盘板用毛边纸,每部廿二元,究需若干,望示知。至于棉连纸,现有六部(每部该铺云□作四十,合计贰百四十元),此乃现成者(往年印余),望即日示复。弟今日回津,复信仍寄天津敝寓为感。弟正月底一准南下,此信收到后祈即复为盼!主席序文,应请尊处写好,或径交文楷精刻(或赐下拜观,转交精刻)。后无论已印未印之书,均可装入也。此请台安。

弟湘顿首

二月十一日

回信即寄津敝寓。

第十一通(1936年4月24日)

献唐先生大鉴:

由济拜晤南来,已将两月矣。《方舆考证》序文,谅已撰妥缮刻矣,书板何时去取?所要棉连《考证》早已装箱存津,何时去取,均乞赐复为盼。弟大约五月初三、四回津,必过济南,再行谋面。敬请台安,并祈先行复沪尤盼。(住址均详信封面。)

弟陶湘顿首

四月廿四日

此函有封,封墨笔署:“济南城内贡院后/山东省图书馆/王馆长献唐台启”,末印“上海忆定盘路忆庭村七号陶缄”,邮戳日期为“廿五年四月廿四”。

第八通至第十一通均提及请韩复榘为《方舆考证》作序,第十一通云“《方舆考证》序文,谅已撰妥缮刻矣”,又云“由济拜晤南来,已将两月矣”,第十通云“元宵前到平”“正月底一准南下”,第九通云“大除夕奉到手书”,据各函内容、落款日期及1935年除夕(即农历腊月二十九,为阳历1936年1月23日)、1936年元宵节(为2月7日)日期,可推知,第八通至第十一通皆写于1936年。

第十二通(1936年5月22日)

献唐先生阁下:

在沪两奉寸缄,未荷赐福。弟五月十号回津过济,未能下车,有失奉候。昨日到平,晤文楷斋,知《方舆考证》书板尚未取去,序文已经刻好,即日印寄,不再印书各等语。弟意尊处速速将板运至济南,此为最要,否则不知者将疑弟经手不交,断不说尊处迟迟不取,此为最要者一。既不印书,当无庸议。文楷斋印宣纸六部,似宜由尊处收回,徐徐为之销去。该书并无韩序,又尚系昔年所印,可以为证也,此为二。在沪曾寄书籍,该价实洋柒十五元,请即付与文楷(弟欠其若干也),不胜感荷之至,此其三。以上三者,务请即日办理,赐复天津爱丁堡路里吉字一号陶兰泉,幸勿惜墨如金,置而不答,不胜感感。此请台安,并候赐福。

弟陶湘顿首

五月廿二

此函有封,封墨笔署:“济南贡院后/省立图书馆馆长/王馆长献唐台启/陶兰泉寄五月廿二”,末印“北平中央饭店缄”。邮戳模糊不可辨,然据此函与前函内容,可知此函亦写于1936年。

陶湘在第五通至第十二通信函中,主要与王献唐谈论刊刻《方舆考证》一事。许鸿磐尽一生之力撰成《方舆考证》,许氏死后,书稿为门生李联堉所有,李氏视若拱璧,不轻示人。其后,书稿辗转归属阳湖朱氏和昆明萧应椿。民国初年,济宁人潘复以巨资购得,书稿已缺失山东首卷。为恐书稿再遭散佚,潘复遂于民国七年(1918)延请柯劭忞主持校刊,拟将原书付梓。柯氏对原书逐一校定,并补足散佚的山东首卷,确定“遵稿锓木,既不必强纂凡例,更毋庸从事追改,要于全书事实无伤”*陶湘:《方舆考证跋》,济宁潘氏华鉴阁本。的校刊原则。此项工作陆续进行,三易刻书之地,从北平辗转至济南、天津,到民国十九年(1930)始刻成65卷。其后,因柯劭忞年事已高辞去此事,潘复遂延请陶湘继董其事。陶湘接手之后,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将书稿刊刻完毕,然序跋未备,遂委托王献唐延请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为此书作序,至1936年5月前序文刻写完毕,最终成书。

第十三通(?年8月4日)

献唐先生阁下:

别后忽已过月有余矣,嘱询北平文楷斋包办刻书事,已与之讲定如下,倘公以为可,即请示寄天津英界爱丁堡路里吉字一号为荷。(当令该柜派人赴尊处直接议期承揽)。

一、字体如《方舆考证》,每百字写刻及木料在内,大洋五。

二、写刻若干,付资若干,不可延迟,因价目太苦耳。

① 李新乾:《董康的藏书与刻书》,载《北京高校图书馆学刊》1996年第4期,第48页。

三、写后校对由本主自理,并须即校即付刻,以免停待。倘校对须时,即先按每写百字付大洋一,以后刻竣每字以大洋四算亦可。

四、应看全部书有若干字,如全部在四十万以内,可以随刻随算。倘在五十万以上,应酌付定洋若干,以备预购板料。而此项定洋由末批扣讫,多少以全部字数为准。

五、如取定洋,有铺保。刻者方面,有介绍人。

弟今晚回津,不及趋诏。敬请台安。

弟湘顿首

八月四日

此函谈及王献唐委托陶湘与文楷斋商谈刻书事宜,据函内所云“字体如《方舆考证》”,可知当写于陶湘接手刊刻《方舆考证》之后,具体年代不详。

〔1〕 李新乾.董康的藏书与刻书[J].北京高校图书馆学刊,1996(4):46-49

〔2〕 徐明兆,周玉山.许鸿磐和他的《方舆考证》[J].山东图书馆季刊,1990(2):60-63

ThirteenLettersbyTaoXiangtoWangXiantang

TanYi

The paper has compiled thirteen letters by Tao Xiang to Wang Xiantang from the collections of Shandong library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and made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fact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tudying the lives and academic activities of the two gentlemen.

Tao Xiang; Wang Xiantang

G256

A

谭怡,女,山东省图书馆馆员。

猜你喜欢
藏书图书馆
图书馆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珍惜每一本藏书
天一阁藏书文化中的俗与雅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章嵚天行草堂藏书捐赠史事考
去图书馆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
越鳗堂藏书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