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芳
走进唐诗宋词的世界
——观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唐诗宋词》黄梅音乐会有感
王成芳
最是寻常时候,听几曲戏,品几口茶,看几卷书,种几株花……这样的生活是多么的闲适宁静。只是现实中的我却在这座漠然城市里浮躁地生活着,抱着那冰冷的电子产品,刷着无味的新闻,和陌生的人聊着不咸不淡的话语,害怕静下来,却又想静下来,只有静下来,才会让我引发思考,但却是茫然的。想效古人的情怀,去寻找那久违的内心的声音。
走进剧场,灯光黯淡下来,山水幕景,古筝如春雪初融的泠然声轻轻奏响,流入心底,琵琶弹尽相思情,伴着那翩翩白扇舞动。“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种小儿女的情怀倒让我想起了《墙头马上》里的李千金和裴少俊初见之时,一边是春心初动,一边又是娇羞不已,可能那就是现在所谓的恋爱的味道吧。胭脂掩面,低眉含羞,凝眸点点红了妆容,易安居士手握书卷,踩着锣鼓点,轻步缓移地走出来了。“红藕香残玉簟秋。亲解罗裳,独上兰舟”。温婉黄梅调,点点词曲意,无尽相思情,易安居士等锦书来时,任思念妖娆,看花落水中,川眉难舒展,惹人无限怜。好想轻轻抚摸展开她那一缕印在心头的忧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不禁潸然泪下,原来这才是相思入骨……(吴亚玲老师对李清照这首词的完美诠释是精准到每一个眼神和呼吸之处的。)
锣鼓响起,笛声散入洛阳城,曲曲都是别离意。是乐天眼中荒芜古道上的故人离去,盼春来之时青翠长满这荒城,便是故人归来之日;是摩诘与友人渭城朝雨之时的把酒对别,只剩下那阳关之外的一片悲凉;是欧阳修再游故地时感叹“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用黄梅戏唱出来是那么的落寞和凄美,垂杨紫陌的洛城东,花开花落,掩映的片片红花一年胜似一年,只是此去经年,再也不知能与谁再游遍芳丛了;是汪伦送别时赠李白的歌,潭水千尺,相和而歌,情谊深厚也抵不过终究的离别。谁说离别是沉重的,看,舞台上的别离之意是载歌载舞用欢快的心情和着潭水而散的……
白胡子老头粲然登场,顽童热闹轩然,翁念诗来童嬉笑,舞台上是闲适,是童趣,舞台下是回忆,是向往,曾经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同他们一样呢。突然灯光寂然,徒然思乡,老者动情,顽童却还不知那所谓的“低头思故乡”为何;再回乡已是鬓毛衰时,儿童嬉笑不识归人,近乡情怯,旧物已变仍留情思;采撷几株茱萸,登高望远,在这异乡的异客,连酒亦是多余的了,无人赠酒无人对饮;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的异乡人,见眼前一一风荷举,听雀鸟呼晴,偷窥檐语,不知家乡风荷下的鱼郎相忆否?只能在这小楫轻舟中梦入芙蓉浦了!
锣鼓震响唤风声。边塞风光,军中豪情,台上是十几人的千军万马,匹马挂帅,仍旧豪气冲天,马蹄声踏着边塞的雪和着边塞的风,跨过这千山万水,只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依旧峰回路转难见君,只剩雪上那空荡荡的马行处;挑灯看剑,迎却功名,只是白发生,了却君王事,可功名后的君王心思谁又猜得透。纵是廉颇,也已老矣。辛弃疾如此,陆游也如此,只能是心在天山,身在沧州而已!一身红装,激情的锣鼓,岳飞倒是豪迈澎湃,有那八千功名尘与土,收拾了旧山河,朝天阙,只是白发还未生,便只剩下身后事了!舞台上演的是诗人的豪情,舞台下看
到的是内心悲情。不禁思绪万千,却被台下观众的叫好声打乱了。
丝丝琵琶弹尽相思意,淙淙古琴奏尽别离情,清扬唢呐吹尽思乡心,雄壮鼓声打出爱国志。配上曲曲黄梅音的唐诗宋词轻轻诉说着人世情态,让千年之后的我安静地坐在剧场里,听着这或轻快或低沉或雄壮或悲切的黄梅曲与台上人共鸣。古人来者皆不见,只剩下怆然泪下,天地悠悠。脑海回想:相思?送别?思乡?卫国?建功立业?舞台上的人演尽了曲曲情,道尽了辛酸心!原来在历史下的我们显得那么渺小,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缅怀心中所感,寻求那片真、那片静!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耳畔响起昂扬向上的吟唱,感慨万千,前人留给后人的、演员留给观众的都是无尽的精神财富。曲终人散台空空,只留一人品惆怅。跟着舞台上的演员周转了几个朝代,大幕闭上了,但曲终人未散,舞台空了,戏却被观众带走了,回味于旅途,流连于睡梦。
唐诗宋词,穿透不灭的声音,轮回的历史。听,那是历史遗留的古人故事;看,那是舞台今人演绎的真情;品,那是台下观众产生的共鸣。每朝每代,每年每月,每时每刻……
黄梅戏唱出的唐诗宋词,是文学艺术与戏曲艺术的完美融合,呈现出来的是最唯美的舞台艺术。所以,请走进剧场,让浮躁的心安顿一下,现场感受一下这部剧的唯美吧。
王成芳,女,安庆师范大学大三学生。
(责编:季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