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孩子音乐的耳朵
——音乐欣赏教学中有效聆听的方法与实践

2018-01-02 03:27:20江苏兴化市实验小学朱银华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34期
关键词:旋律情绪音乐

江苏兴化市实验小学 朱银华

唤醒孩子音乐的耳朵
——音乐欣赏教学中有效聆听的方法与实践

江苏兴化市实验小学 朱银华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和体验音乐,教师应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与方法,帮助学生感知作品的节奏、速度、力度,了解乐曲结构和主题,体验音乐的情绪和情感,唤醒孩子音乐的耳朵,提高音乐欣赏的效率。

音乐欣赏 有效聆听 方法与实践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 “听音乐的耳朵”,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音乐文化素养,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的人。聆听作为欣赏音乐最根本的方式,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计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参与性活动,培养学生有效聆听音乐的习惯,吸引学生关注音乐,参与表现音乐,分析思考音乐。以听为本,把音乐欣赏审美体验融入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效率。

一、音乐主题,在反复中共鸣

欣赏音乐作品时,可以抓住作品中特别的内容来引导学生聆听、识记。这特别的内容就是音乐主题,它是乐曲的核心,多半富于歌唱性,易于记忆,能集中表现乐曲的情绪或音乐形象,在乐曲中一般会多次出现。学生欣赏一首音乐作品,很难将完整的旋律记住,而反复出现的主题音乐,即使那些没有音乐耳朵的孩子也能有所领悟和感触。从主题这个核心,再延续到其他,也许“聆听”的过程会化难为易。不需要太多的思考,从自身的参与中直接获得情感体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印象,在反复中共鸣。

【案例】《森林狂想曲》

师:让我们先聆听,再跟琴模唱主题一的曲调,在学唱时大家可以自己边划拍边唱,或边指挥边唱,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

师:让我们跟着录音模唱主题二的曲调,第一遍聆听对口型,第二遍我们边唱边用手指画出旋律线。

……

师:请男同学哼唱主题一曲调,女同学哼唱主题二曲调,唱一唱,听一听,比较两个主题情绪的特点。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者引导学生以听为本,辅助设计了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演唱主题,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演唱对音乐主题的记忆,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对比感受两个不同情绪的主题,抽象的音乐变得生动起来。

二、音乐感受,在表达中攀升

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音乐是音乐教学中最常用的手法。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加强心灵间的沟通,丰富学生内心的音乐世界。中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让他们在聆听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去理解音乐的表现内容,再用文字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对于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但要适度,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机会去表达,表达内容无须相同,只要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而不是一开始就将教师所理解的音乐强制性讲解给学生听。

【案例】《月亮月光光》

(师范唱歌曲的旋律)

师:这样的旋律让你感受到怎样的意境?

(生自由回答)

师:让我们再来听听歌词到底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吗?

(生自由回答)

师:再让我们带着歌词的美好,细细体会每个乐句中情绪的变化,仔细聆听,轻轻律动,你觉得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者在学生一次次的聆听乐曲中将问题分层出现,让学生的思维跟音乐一起流动,根据自己的想象,参与用语言文字描述音乐的分享,丰富了学生内心的音乐世界,让欣赏不再枯燥。

三、图谱设计,在指尖下显现

音乐与美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着许多相似的特点,美术中图谱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它能将原来枯燥、乏味的节奏谱、旋律走向、乐曲结构很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借助简单的图形、线条等表达音乐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氛围里感受、理解音乐,感知音乐的结构和所表现的情绪、力度等变化。以听觉为主的音乐欣赏学习,用适当的视觉形象来辅助,许多难以描述的知识可以一目了然。

【案例】《第五号匈牙利舞曲》音乐主题

师:同学们的音乐主题唱得太好了,节奏把握特别准确。老师想加大难度考考你们,能否用美术创作中的线条和图形画出这个主题?看看谁对主题的理解更深刻?

A第一步,聆听主题音乐,只用简单线条画出乐句。

B第二步,在A的基础上,根据旋律特点将个别乐句用不同图谱替换表示。

C第三步,全班学生分成两组,结合图谱边听边合作参与表现。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者借助图谱通过音乐活动让学生熟悉音乐主题。通过带有发展方向的曲线、点、面等,表现主题旋律的走向、旋律的连跳、音的高低,降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难度,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音乐欣赏中。

四、音乐形象,在律动中生成

用简单的律动方式参与音乐的体验、表现音乐的形象非常适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很好的体验音乐的方式。小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比较短,活泼好动,但想象力丰富,模仿能力极强,这种形式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阶段的欣赏内容结构都比较简单,乐段之间的情绪对比也很明显,根据音乐的情绪、速度变化设计简单的律动能加深学生对音乐主题和音乐形象的理解。可以根据节拍特点设定固定的动作,根据主题内容设计表演动作或模仿乐器的演奏,等等。当然,动作参与表现音乐只是音乐欣赏的辅助手段,欣赏教学最核心的还是“以听为本”。

【案例】《口哨与小狗》

师:我们先来听一段特殊的声音,看看谁知道这是什么声音?(师播放口哨声和小狗的叫声)

……

师:让我们也随音乐跟小男孩一起出去走步。

师:出来玩真开心,手甩得高高的。小男孩一直走没停过吗?嗯,停了,让我们一起看着黑板数一数男孩走了几步停了下来。(师引导学生边听边数)

师:天气这么好,出来走心情舒畅。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一起随音乐再走走,随音乐的节拍走得最准,最神气的那一排同学,老师就把这段音乐奖励给他们。

(生随音乐原地踏步走)

师:我看到第二、三排的同学走得最整齐最神气,我把这段音乐奖励给他们,第一次口哨响起时请第二排的同学起立跟老师随音乐绕场走一圈,第二次口哨响起时第三排同学跟老师随音乐绕场走,注意,一定要踏着音乐的节拍走哦。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者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想象聆听的同时,用主题内容里角色的扮演配合走步、模仿等方式辅助教学激发兴趣,启发学生依据音乐的情绪、意境,以律动的形式参与表现了音乐。学生在音乐的气氛中边听边动,在不知不觉中熟悉记忆了音乐的主题,更体验到旋律活泼欢快的音乐情绪。

五、音乐之花,在创编中绽放

在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中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听赏与一般的听觉有着很大的不同,借音乐这个载体使自己内心的感情得以释放。学生通过感知音乐作品,创造性地进行联想,用音乐创编为迁移,主动发挥想象,表现创作,构建自己想要的音乐效果。尤为重要的是学生能从中感知音乐丰富的内涵、学习音乐的乐趣,体验到创编的成功感。

【案例】《踏雪寻梅》

师:梅花的幽香给我们美好的享受,飘荡在我们的教室里。同学们记忆中,还有哪些关于梅花的诗句?还记得王安石的《梅花》吗?(师吟诵)让我们一起来。(师弹琴学生吟诵)

师:有了优美的音乐,梅花的香味仿佛更浓了,她飘进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让我们一起感受,一起营造这美好的意境吧!

大雪纷纷扬扬,下了一夜,清晨,雪后的村庄在阳光照耀下,格外美丽。小朋友醒来打开窗(学生模仿),一阵风吹过(模仿风声),风儿带来梅花的清香,小朋友贪婪地呼吸着(深呼吸),她不禁想起王安石的那首《梅花》(学生吟诵),她感到特别开心,立即决定要骑上自己的小毛驴到雪地去寻梅采梅。(碰铃渐强)看到一枝枝梅花傲立雪中,幽香阵阵,她深深陶醉其中。远处,传来了小伙伴们的踏雪寻梅的歌声 (师弹琴,学生合唱《踏雪寻梅》),带着幽香的蜡梅,载着满满的欢喜,她骑驴回家了。(碰铃减弱)

《踏雪寻梅》是一首艺术歌曲,如果单纯地让学生学唱,会失去艺术歌曲的价值。选择相关的诗词或改编歌曲聆听,引导学生从中华母语文字的视角,去想象和联想,结合音乐的表现要素去营造歌曲美好的意境。提升情绪感染力,感受音乐描述文字与自然的无限魅力。学生在创作中感知音乐的形象,体验音乐的情趣。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应拘泥于形式或看中结果,主要目标应放在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感受音乐方面。

听,是音乐欣赏教学最基本的途径,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聆听的能力,如何以听为本,让学生听得耐心、听得快乐、听得有效。对于学生,单凭传授和接受的方式是不适宜的,作为音乐老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智慧,辅助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聆听音乐,学习音乐,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猜你喜欢
旋律情绪音乐
春天的旋律
广西农学报(2023年2期)2023-07-13 23:55:30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黄河之声(2020年5期)2020-05-21 08:25:02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音乐
7月,盛夏的旋律
37°女人(2016年7期)2016-07-07 11:34:21
情绪认同
商业评论(2014年6期)2015-02-28 04:44:25
大地的旋律
文化交流(2015年1期)2015-01-22 18: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