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运河师范附属小学北校 胡良梅
教师助学:为儿童思维中的“坎”铺路搭桥
江苏运河师范附属小学北校 胡良梅
儿童的思维发展在学习活动中会遇到许多“坎”,研究儿童的思维现实、研究学习材料的组织和使用是教师助学的一个途径。创设冲突、凸显、比较、变换等教学策略可以激活和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帮助儿童自然过“坎”。
教师助学 活用学材 发展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要让短短的四十分钟取得最大效益,教师的高效助学非常重要。教师的助学是激活和促进,包括有效组织学习材料、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激励等。教学中,呈现不同的学习材料或对相同材料进行不同的组织,学生思维经历的过程就截然不同。因此,如何选择有利于学生思维投入的学习材料,如何充分挖掘学习材料的价值,这些都是教师助学时要思考的问题,本文试从活用学习材料的角度例谈教师的助学艺术。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思维误差,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思维冲突,让学生“碰壁”。“碰壁”后,学生的错误充分曝光,促使学生在自主反思中为之一震,起到强化刺激学生思维的作用,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目的。
如教学“射线和角”时,学生往往会忽视“角的两条边是两条射线,射线是无限长的”这样两个知识点,为此,我设计了下面这道习题。
出示例1:一个角。
师:谁愿意上来量一量这个角的两条边有多长?
此言一出,众多学生愿意一试。我静观其变,就指名一生前来测量,待他量完汇报后,我说:错!他一愣,又认真测量了一次,我还是说:错!这时,在全班同学发懵的瞬间过后,开始有学生顿悟了:老师,我知道了,角的两条边是射线,可以无限延长,是不能测量长度的。
在全班同学都跃跃欲试的时候,却是怎么量都是错。这时的碰壁是让课堂顿生波澜,是对学生肤浅思维的深度唤醒。
数学教学中,删除学习材料的部分内容,是一种教学艺术,它可以凸显教学难点,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有效克服、理解教学难点。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学生对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这个知识点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例2时,教师可巧用如下的助学艺术。
出示例2:学校美术组有24人;
⑴书法组比美术组多6人,书法组有(24+6)人;
⑵舞蹈组比美术组多9人,舞蹈组有(24+)人;
⑶合唱组比美术组多(x)人,合唱组有(24+)人。
(1)指名读题,边读边填。
问:“24+x”,你是怎样想到的?
师:说得好,我们可以用“24+x”来表示合唱组的人数。
(2)隐去其他的句子,只剩下“学校美术组有24人;合唱组有(24+x)人;”
问:现在看到“24+x”,你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看到“24+x”,还能知道合唱组比美术组多x人)
小结:看来,“24+x”,既表示合唱组的人数,还能表示出美术组与合唱组两组人数间的数量关系。
这里,删除书法组和舞蹈组的信息,可以凸显合唱组的“24+x”这个含有字母的式子,从而聚焦学生的视觉和思维,使学习具有引起学生更多思考的厚度,也因此自然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中,有一些学生较难理解或较易混淆的知识,教师可为其增添合适的伙伴,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或对比,从而加强学生的感知,加深学生的理解,让教学具有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的深度。
三年级下学期的分数教学: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学生很容易理解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这得益于三年级上学期分数学习的正迁移。如果再问:(同样是一盘桃4个)如果平均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学生则会很固执地理解成,这则是因为先前分数学习的负迁移。因此在教学时,可适时添加2个伙伴,帮助学生理解。
伙伴一:平均分一堆桃。(先出示半遮半掩的一堆桃子图,数不清个数,再动态分一分)
师:想象一下,如果把一大堆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它们的几分之几?你是怎样想的?
伙伴二: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子的( )。
把一组同质异形或同形异质的对象同时推出,要比独自出现醒目和壮观得多,更容易刺激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
“假分数的学习”中有这样的内容:
在直线上认识分数,可以将分数与直线上的点建立对应关系,体现数的顺序,还可以帮助学生整体建构,明晰分数与整数的联系,让思维具有生长的活力。
理想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激发学生学习当前知识的内在需求,引领学生经历积极的情感体验,真正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统计》的教学情境图是大象过生日,小动物们都来庆祝。因为图中小动物的只数都能直接数出来,所以统计的必要性显得含糊牵强,学生只是在教师的牵引下被动地接受统计的操作流程,并没有产生统计的内在需要,感受到统计的真正价值。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把图中小动物们的脸给遮住,让学生看不清,没法数,然后,老师掀一个面具,学生就摆一个所看到的小动物的头像。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学得积极快乐,并自发产生了分一分、排一排的需求,初步感受到了统计的必要性和价值,学会了统计的步骤和方法。
学生思维的困惑之处是教师的重点疏通之处。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第一个环节是呈现一组图片,旨在让学生从实物图片中初步感知圆。然而,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往往会把生活中的球误认为圆。因此,针对学生思维中存在的错误认识,教师可采用 “化静为动”的方法,即将教材中的橙子图先静态出示,问学生橙子是什么形状。这时,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喊出:圆形。此时,教师暂不评价,接着借助课件动态展示切开橙子出现圆的过程。追问:切面是什么形状?”当学生再一次异口同声地喊出“圆形”时,教师就顺势追问了:刚刚你们说橙子的形状是圆,现在又说这个切面是圆,怎么回事呀?
这样的动态过程可让学生初步观察体会“从体中剥离出面”,然后再一次动态展示一个半圆面以直径为轴旋转一周形成体的过程,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体会“从面到体”的转化。这样的助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建立“圆”的概念,还有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载体和窗口,它虽然规定了要教些什么,但至于怎样去教、运用哪些素材去教,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智慧,则是数学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只有用“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教育理念审视教材,边质疑边实践,及时开展教学反思,在鲜活的实践中汲取营养,用我们的智慧来丰富教材、优化教材,才能使自己从一个单纯的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彰显个性、自主发展的舞台。
总之,教师的助学是一门艺术,而活用教材只是其中的一个途径。教师的首要任务是钻研教材时,要认真对待教材的每一个细节,要“大处着想,小处着眼”,要赋予教材细节更深的知识内涵和更广的发展空间,要寻找教材与学生思维的对接点,要让教师的助学有效、高效,落到实处,要让学生的思维自然过“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