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三朝剪牡丹

2018-01-02 11:03
江苏地方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姚家谷雨绍兴

◎ 夏 冰

谷雨三朝剪牡丹

◎ 夏 冰

姚家桥古牡丹

农历三月百花开,谷雨时节牡丹来。洛阳自古以来盛产牡丹,而苏州关于种植牡丹的文献记载,始自北宋。到了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吴中有白牡丹,每瓣有一点红色,据说这是杨贵妃化妆时手指捻过留下的痕迹。

清代至民国年间,苏州观赏牡丹的胜地是阊门外白莲桥浜的培德堂。培德堂是一家始于清乾隆年间的慈善机构,由浙江绍兴府人公建。当年,苏州的绸布印花染坊,大都由绍兴人开办,聚集在阊门外朱家庄一带。培德堂的开办,是为了解决绍兴籍染业工人的社会保障问题。同行业中的老板捐出田产房产,依靠田租房租的收入,举办抚恤贫病、寄厝同乡旅榇、雇运还乡安葬、施棺收埋暴露等善举。所以,培德堂既是染业公所的办公场所,也有暂为寄存同乡棺柩的殡房。每年冬至后,棺柩由家属自行迁回绍兴,无力者由善堂代送还乡,同业中人还集资置买义地,用来瘗埋无家可归者的棺柩,称之为义冢。白莲桥浜附近麻布浜、张家浜等处,都有培德堂的义冢。按理说,寄存棺柩的善堂,充满了阴森恐怖的气息,一般人是避之唯恐不及的。而培德堂的主事者,却偏偏要在这里营造出一片春意盎然的生机。宽敞的大厅前,广阔的庭院中,砌了一座巨大的花坛,谷雨时节,数百枝五彩纷呈的牡丹,在其间迎风摇曳,蔚为壮观。牡丹盛开的那几天,培德堂对外开放,任人参观,但管理者不忘在小木片上写着“人生一世,花开一时”,以提示游人勿折花枝。爱花者纷至沓来,一饱眼福,沉醉于眼前的美景,似乎忘却了这里还有殡舍,平日幽静的培德堂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络绎前来赏花的,既有郑逸梅、范烟桥、赵眠云、严独鹤、程小青等文人雅士,也有附近农业学校独具专业眼光的师生,更有住在附近的平民百姓,对于这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众人交口赞誉。

谷雨后,培德堂董事照例会置备酒水,邀集绍兴同乡及苏州绅商名流前来赴宴,花前对酌,把酒言欢,联络各界感情,盛况空前。终席,主人会剪下牡丹,分赠来宾每人一枝。由于酒席一般放在谷雨后三日内举行,所以俗有“谷雨三朝剪牡丹”之谚。那为什么要急着剪花呢?一来是牡丹花期短,剪花是为了保存元气,以便来年更好地发花;二来也是揭示“好花不常在”的道理,提醒世人须倍加珍惜美好时光。

姚家桥古牡丹

沧桑数变,如今培德堂的牡丹已为陈迹,化为老人们美好的回忆了。而民国《吴县志》中记载的清代长洲县北境东十三都姚家桥的古牡丹,至今依旧笑对春风。这一丛古牡丹,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间。到了清光绪初年,古牡丹传至姚氏后裔姚畹香手中,已然郁郁葱葱,周围大十围(两臂合拢的长度为一围),根之巨者如人臂,所开花朵直径至七八寸。谷雨时节,紫绛红色的花瓣摇落于乡野园圃的残垣颓壁之中,颇能触发诗人感时伤怀的情思。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告老还乡,经营怡园,曾移植一本姚家的古牡丹于怡园入园处的轩庭中,取唐代罗邺《牡丹》诗句“买栽池馆恐无地,看到子孙能几家”之意,将该处建筑题名为“看到子孙轩”。姚家虽无顾氏怡园的池馆之胜,但乡下养牡丹的地皮还是有几分的,姚畹香写下《牡丹》诗一首:“牡丹旧是姚家种,三百年来此尚存。植本幸有留园圃,看花岂独到儿孙。田园租税还堪给,城市沧桑莫谤论。谷雨预期来岁约,石栏杆畔倒金樽”,自豪地告诉世人,姚家古牡丹历经岁月风雨,代代相传,子孙看花已看了十几代人了。

今天,姚畹香的玄孙姚维友已经是86岁的老人了,依旧在姚家桥精心守护着这丛枝繁叶茂的祖传古牡丹。古牡丹主茎有1.5米,冠幅3.3米,花朵直径有的可达20厘米以上,有一年最多开了142朵花。

本来应该在谷雨时节绽放的牡丹,由于近年来气候趋暖,所以往往清明节便可赏花了。紫绛红的花瓣重重叠叠,簇拥着金黄色的花蕊,艳丽夺目,微风袭来,枝条摇曳,花香醉人,这俗谚恐怕要改成“清明三朝剪牡丹”了。

姚家桥古牡丹

猜你喜欢
姚家谷雨绍兴
绍兴
买件虚拟衣服穿在身上
谷雨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江西弋阳县姚家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곡우 ( 谷雨)
绍兴大闯关
二十四节气之清明·谷雨
姚家庄村的幸福和烦恼
人文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