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学科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应对

2018-01-02 04:03崔汪卫
关键词:知识产权学科人才

崔汪卫

(安庆师范大学法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到“创新”一词,并提出“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要论断。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引擎。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知识产权若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创新就失去了应有的保障,发展更是无从谈起。这些都呼唤高校培养更多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知识产权人才。然而,当前知识产权学科教学面临着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一、知识产权学科的人才培养标准

知识产权学科应当确定合理的人才标准,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不少专家学者认为,知识产权学科应当培养具备扎实法律基础、懂科技、熟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1];还有学者认为,知识产权学科人才应当按照模块化培养,分知识产权代理、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诉讼等方向进行培养[2]。笔者认为,我国知识产权学科人才培养应当遵循以下两大标准:

(一)复合型标准

知识产权学科综合性较强,且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这就要求从事知识产权领域工作的人员,不能仅仅只熟悉知识产权法和相关法律知识。不仅要像法律本科生一样,熟知法律专业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而且还应当具备必要的理工知识、知识产权管理和实务操作知识,能够适应创新型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实际需求。具体来说,我们应当按照《职业分类大典》(2015版)作出分类,人才培养主要注重侧重于引导学生向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与执法(包括专利审查分析)、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服务(如专利代理人、专利信息分析、教学科研人员等),培养大量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

(二)应用型标准

知识产权学科应用性较强,其在社会各行业都有所涉及,对创新型国家建设起到基本保障作用。应当坚持“学习、实训、见习”相结合,既要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让学生成为具备法律基础、懂科技、会管理的可用之才,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模拟训练,经常组织学生参与知识产权模拟法庭、技术鉴定、专利检索、专利要求书和说明书的撰写等,从法官、律师、专利代理人等不同的专业角色入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还应当选派学生参与司法实务部门、专利代理机构和企事业知识产权管理岗位的见习,条件具备的高校应对接联系高科技企业、跨国公司等,从事知识产权岗位的见习,实现教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无缝对接,培养更多熟悉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运营、专利信息分析和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

二、知识产权学科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2003年华东政法大学首开设立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之先河,我国目前已有71所学校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1993年北京大学率先设立知识产权学院,迄今我国有32所院校建立了知识产权学院(系),部分设立知识产权学院的高校主要开展知识产权研究生(硕士、博士)教育,例如,同济大学设立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但没有知识产权专业本科,主要培养知识产权硕士和知识产权管理博士。截至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专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知识产权学科教学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具体来说:

(一)知识产权教学模式莫衷一是

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采用是四年制知识产权专业教学模式,以知识产权法学教学为中心,学生缺乏必要的理工科知识背景;也有一些高校采用“2+2”模式,即用两年主修理工科基本知识,两年系统学习知识产权法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冲击了正常的学科培养体系,导致学生对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的学习较为笼统、不够深入;还有一些学校鼓励理工类学生辅修知识产权专业双学位课程,但因学习兴趣、耗费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的原因,教学成效不容乐观。

(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国内大多数高校在知识产权本科教学课程设置上以法学理论的传授为主,版权、商标、专利实务和知识产权管理课程较少。例如,专利文献检索与分析、计算机软件开发、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评估等课程开设的院校不多。知识产权培养的是涉及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教学课程设置方面来看,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法学教学,更需涉足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传授。

(三)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随着“大数据”、“互联网+”时代来临,知识产权教学内容应当不断更新,培养的人才应当贴近市场需求。知识产权教学内容的传授,与社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实行封闭式、“填鸭式”教学,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对创新型国家的保障作用。高校知识产权学科的教学内容仅停留于书本、停留于理论层面,闭门培养,对知识产权专业时代性强、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把握不够准确[3]。同时,知识产权专业教学忽视商标注册、维权流程、专利申请、专利审查等流程和制度的学习。这些直接导致了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匹配度低,与社会需求脱节。

(四)教学资源不够丰富

知识产权教学内容大多局限于本校教师授课,很少聘请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专利代理机构、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等参与课程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视野不够开阔,接触国际知识产权专业领域和知识的机会较少,这与知识产权人才应具备国际化视野的标准还相差甚远。我国是知识产权大国,但还不是知识产权强国,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常遭遇纷繁复杂的知识产权纠纷,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从业人员风险防控意识薄弱。随着我国更多企业走向国际化舞台,培养学生具有全球化视野成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五)学科定位不够清晰

知识产权学科定位不够清晰,直接影响知识产权课程教学的开展。知识产权作为新兴专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截至目前,开设知识产权专业的院校对于知识产权学科的定位都不大一致,特别在研究生培养上,有些院校将知识产权法作为独立学科招生,比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有些院校将知识产权方向置于法学一级学科下,如清华大学、苏州大学等,还有些院校在法学二级学科民商法或经济法下设知识产权(包括国际知识产权)研究方向,如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也有些院校将知识产权方向放在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作为其二级学科,如南京工业大学、山东大学等[4]。总之,学科定位不够清晰,这对知识产权教学和人才培养无疑是不利的。

三、破解知识产权学科教学困境的有效路径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构建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提升科技创新的保障力度。这些都需要高校培养大量的高层次和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切实改变当前知识产权人才数量过少、素质能力偏低的问题,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和布局。针对上述知识产权学科教学面临的诸多困境,应当有的放矢,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立跨专业协同教学模式,重视司法判例和大数据在知识产权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培养更多高层次、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课程体系的搭建,是培养合理知识产权人才的重要环节。知识产权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第一,开设法学专业通识性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健全知识结构,进行必要的通识教育。就知识产权专业而言,开设宪法、法理学、民法总论、经济法、国际法、管理学原理、经济学等基础课程是理所当然的。这些知识的学习,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对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更好的促进作用。第二,开设必要的实务性课程。知识产权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开设知识产权评估、专利检索、知识产权代理等课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应用于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第三,增加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课程。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我国培养大批通晓国际知识产权法律规则、具备较强外语交流能力的人才。就知识产权教学而言,我们应当开设国际技术转让法、知识产权贸易、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商事仲裁、商贸英语等课程,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国际性、外向型知识产权人才[5]。第四,开设学生感兴趣的理工类课程。不少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从事专利审查和专利代理类工作,开设必要的理工课程也是必须的。例如,开设高等数学、工程制图、生物化学、机械制造等课程。

(二)建立跨专业协同教学模式

因知识产权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应用人才,知识产权课程教学中必然会涉及法学、管理和理工科等领域的知识,这就要求开设知识产权专业的本科高校打通各学科的障碍,实行学分制,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可以跨专业、跨院系选修必备的管理和理工基础知识。建立跨专业协同教学模式,成为知识产权专业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例如,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允许知识产权专业学生跨专业、跨学院选修管理学院的管理学原理、知识产权管理、管理决策模型和方法、运营计划和控制等课程;选修理工院系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化学制药、工程制图、机械制造等课程。同时,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鼓励学生选修德语、法语、日语等知识产权立法和司法较为发达的国家语言,方便其阅读国外经典的司法判例和法律法规,开展知识产权理论研究。

(三)重视判例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判例是司法实践形成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这些案例对于知识产权教学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当前,我国知识产权裁判规则匮乏,不少学者呼吁建立我国特色的知识产权案例指导制度。在知识产权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借鉴知识产权体系较为完善国家的经验做法,特别是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培养学生检索典型案例的能力。教会学生充分利用Westlaw、LexisNexis等数据库和美国司法部(https://www.justice.gov/)、日本知的财产高等裁判所(http://www.ip.courts.go.jp/)、中国知识产权裁判文书网(http://ipr.court.gov.cn/)等网络资源查找相关案例,要求他们对检索的案例进行分析,写出对案例的心得体会,增进学生对知识产权纠纷的感性认识。第二,开设知识产权案例讨论课。针对某些经典案例(如三星苹果专利侵权案),开展分组讨论、小组辩论、师生互评等模式进行研讨,实现平时所学书本知识与司法案例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趣味性[6]。第三,开展必要的庭审模拟。组织学生运用模拟法庭的形式对知识产权热点案例进行模拟和演练,把学生掌握的知识产权专业知识转化为司法技能,更好地适用社会人才的需求。

(四)注重大数据在知识产权教学中的运用

大数据(Big Data)因其具有“5V”(Volume、Variety、Value、Velocity、veracity)而成为新时代的“新宠”,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在知识产权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注重大数据的运用,丰富教育资源,更新传统教育模式,改变传统教育平台。第一,教师应当掌握互联网技术,运用网上海量的大数据资源开展课堂教学,同时,运用微信、微课堂等网络平台开展互动式教学、在线答疑,使较为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易学。第二,学生应当具备大数据意识,使得他们在接受课堂知识产权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充分地使用大数据资源进行自主式学习[7]。例如,运用MOOC资源(http://www.icourse163.org/)开展武汉理工大学魏纪林教授的“知识产权法”、电子科技大学肖延高副教授的“知识产权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形成对自己缺失知识的有益补充。第三,学校应当建立知识产权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学资源丰富,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应当建立知识产权网络教学平台,在平台建设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提供知识产权法和相关法律,而且提供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生物医药、化工机械、工程制图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提供包括本校和他校资源,学生在任一地点24小时无限制浏览网络教学平台,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8]。同时,可以在此网络平台上实现师生互动,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作出答复。

猜你喜欢
知识产权学科人才
【学科新书导览】
人才云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关于知识产权请求权内容构建的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超学科”来啦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