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胜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 安徽 六安 237005)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是相邻的两个国家,不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中哈两国的关系都是非常密切的,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是两国之间既有合作,也有争端。同时两国又是农业大国,存在农业上的互补性,合作的前景和潜力巨大。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两国的农业合作是不充分的,究其农业合作难以深入开展的障碍因素有很多,尤其以中哈开展土地租赁合作存在的障碍尤为突出。
中哈两国的领土争端可以说由来已久,清朝时期,中国西部边界一直可达巴尔喀什湖一线。直到19世纪初,沙俄在中亚地区进行大规模的领土扩张,同时沙俄还将魔爪伸向中国西部地区。
在清朝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封建贵族的叛乱以后,中国新疆地区只有从额尔齐斯河的铿格尔图喇到唐努乌梁海的那一段边界同沙俄接壤。而处在塔尔巴哈台的伊犁两地区边外的,都是哈萨克斯坦。当时哈萨克斯坦中玉兹和小玉兹所占据的广大哈萨克草原,并不属于沙俄。哈萨克斯坦大玉兹的大部分则属于清朝统治,清朝的边界同沙俄相距尚很遥远。
沙俄在吞并哈萨克斯坦后,其侵略中国西北边境势力已无后顾之忧,进一步侵略新疆,就提到沙俄的日程上来了。沙俄殖民者不但在哈萨克草原上横行霸道,而且开始了对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的入侵。1831~1832年,沙俄举行了西伯利亚和亚洲问题的委员会会议,决定了进一步向中国西部地区入侵的方针,会议决定在科克佩克特和阿雅古斯区保持沙俄驻扎部队。并把沙俄的边界推进到中国西部的斋桑湖,一直延伸至卡伦线。
在鸦片战争前,沙俄的侵略势力已经扩张到了楚克里克和、爱古斯河和勒布什河。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中国铿格尔图喇以西的新疆地区同沙俄之间才产生了由于沙俄的入侵而造成的边界问题[1]。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沙俄伙同资本主义列强一起对中国进行更大规模的侵略。1860年,英法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中国更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的深渊。与此同时,沙俄乘机以武力相威胁,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为沙俄进一步蚕食中国西部领土开了便利,这个不平等条约对于中国来说,是对其领土完整的极大破坏。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以后,沙俄肆无忌惮地对中国西部领土进行疯狂的掠夺。1864年清政府在面对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不得不与沙俄在新疆塔城进行谈判。在沙俄的威逼利诱下,清政府于1864年10月7日被迫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称《塔城议定书》,是近代沙俄侵占我国西部领土的又一不平等条约,沙俄侵占了中国西北部巴尔喀什湖(亦称巴尔喀什池)以东,以南和斋桑淖尔(今斋桑泊)南北四十四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此地区现归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所有。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将中国西部的3个大湖――巴尔喀什湖、斋桑湖和伊塞克湖,连同周围广大地区,共达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占为己有。
通过这两个条约,沙俄获得了更多的中国领土,中国则失去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这也为地区间的国际关系埋下矛盾的种子。后来的中国政府和苏联政府,为了领土进行多次的谈判,有时甚至会演变成武装冲突。到了哈萨克斯坦独立后,两国的边界问题虽然得以解决,但是过程还是复杂多变,这也为后来两国在交往合作过程中,土地问题成为敏感的话题。
领土边界问题关系到国家主权和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所以十分重要,邓小平曾说过,主权问题没有回旋的余地[注]邓小平《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如果处理不当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周边外交的纠纷,甚至还可能发生军事冲突,所以边界的划分对一个主权国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中国的边界很广阔,邻国众多,所以处理边界问题十分复杂。特别是和苏联的领土谈判,可谓是一波三折。
中国和苏联西部边界达到3200公里,范围非常广。俄国十月革命后,与当时代表中国政府的北洋军阀虽然已经建交,但是关于两国的领土争端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但是当时的北洋军阀也没有承认清政府与沙俄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1926年北洋军阀在中苏边界谈判中,曾经也多次要求苏俄政府按照对华宣言的要求,归还沙俄时代侵占的中国领土,但是苏联政府方面断然拒绝了中方的要求,而且拒绝承认所有中俄边界条约的不平等性,谈判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到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面对内忧外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的战争,因为要应付日本的入侵,所以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并没有过多的在中苏边界不平等条约问题上给予关注,也没有主动地和苏联进行谈判中苏领土争端问题。特别是1945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个条约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苏联在中日战争中给予中国一定的支持,还有不希望中国和苏共合作,来共同打击南京国民政府。
新中国刚成立时期,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是“一边倒”,苏联是“老大哥”,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给予太多的援助,所以中苏边界问题任然维持现状。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于边界问题进行谈判,然而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反而使得中苏关系恶化,而且在1969年还发生了边界军事冲突,导致两国边境的谈判停滞不前。一直到苏共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的“外交新思维”,两国的边界谈判才重新启动。
苏联于1991年12月25日解体,1991年12月16日哈萨克斯坦宣布独立,并于1992年1月3日与中国建交。哈萨克斯坦宣布独立时,中哈两国继承了中苏两国时的边境,原来中国和苏联3000多公里的边界变为中国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四国的边界。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与四国分别就谈判来解决边界问题。在这四国中,中哈边界线是最长的,是1700公里。因此,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的任务之一就是与中国谈判中哈的边界问题,中哈的边界谈判也由此开始。随着谈判进程的发展,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的中亚三个刚独立的国家,由于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因素,还没有那么强的时候,他们没有足够的信心单独与中国进行单独谈判,于是它们与俄罗斯签署协议组成了一个统一的代表团,想通过发挥集团的优势,来与中国进行谈判。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政府于1994年4月,签署了《中哈国界协定》,到1995年,中国与这几个国家的边界问题通过协商得到解决,还有些问题,在以后的时间内陆续得到解决。”[2]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哈两国剩余的领土争端,也在后来的谈判中陆续得到解决。1995年2月,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向哈萨克斯坦政府提供安全保证,从而维护地区的稳定。1996年4月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签署了确定两国边界的协议,就两国边界最有争端的地区设定了谈判框架,中哈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1997年4月中哈进一步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剪军事力量的协定》,1997年9月,中哈签订了《中哈国界补充协定》,1998年7月,两国又签订了《哈萨克斯坦议会批准与中国的边界协议》,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边界协商取得重大进展,两国就双方有争议的944平方公里区域签订了协议,各保留442平方公里,这就使得中国国土面积增加了187平方公里,其中60%的区域仍属于哈萨克斯坦保留,40%的部分属于中国。但哈国内的一些媒体和个人,对此大肆渲染,认为哈在这次边界谈判中丧失了大量国土,而中国从哈得到大量领土,他们认为哈政府在向中国出卖主权,还有些人认为哈萨克斯坦失去了最有价值部分的领土,这些都导致哈国民对中国的不信任。但是,很多哈萨克斯坦人民却认为中国得到的土地是最有价值的部分,所以至今仍是哈萨克斯坦误会之一。根据两国政府签订这些国界协定,中哈边界问题得到了全面彻底的解决,1999年11月,中哈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两国边界问题全面解决,所以到了1999年中哈两国的边界划分基本完成[3]。
其实每次哈萨克斯坦准备把土地租赁给外国人耕种,或者外国人购买哈萨克斯坦的土地资源,都很敏感,特别是中国人购买或者租赁土地,更成为敏感话题。
2009年哈萨克斯坦准备出租100万公顷的土地给中国企业发展种植业,然而却遭到哈国内反对派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是哈政府要演绎出“中国要占领哈萨克斯坦”的剧情。而对于哈国内一些亲西方派的人士来说,他们正好抓住哈政府的把柄,进行负面宣传,认为这是政府的“不爱国”的行为。
其中反对派领导人阿比洛夫说:“如果每公顷需要15名中国人劳动,那么将有1500万中国人来到哈萨克斯坦。如果每15个人一年生育1个孩子,那么50年后,哈萨克斯坦将有5000万中国人。”认为这将会大大超过哈主体民族的数量,对于哈的稳定和独立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借此机会,有西方媒体也进行大肆的渲染称,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崛起,将会取代俄罗斯的首要地位,成为哈萨克斯坦最大贸易对象,哈也将逐渐成为中国的现代的“经济殖民地”,所以哈要想从中国获得经济援助,就必须在政治方面付出巨大的代价。这些西方媒体更甚至于称,中国在不断的向哈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各方面的“渗透”,并预计将来哈萨克斯坦的话语权会旁落到中国人的手里。
经过国内外反对势力的炒作,本来就脆弱的中哈关系,降低两国的信任度,很快就蒙上了阴影,这也为以后哈进行土地改革都会遭到哈民众的反对,开启了先河。
为了稳定外国人在哈租赁土地政策得到保障,使外国人在哈从事农业生产吃下“定心丸”,从而进一步促进哈农业的发展。哈政府于2016年4月底至5月初颁布了《土地修正案》,但是很快,哈国内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比2009年规模还要大的民众集会和抗议活动,抗议的缘由是哈萨克斯坦政府,特别是《土地修正案》中延长了外国人租赁哈萨克斯坦土地的年限。这次颁布的《土地法》规定了外国企业和个人可以租种哈农业用地,租种的时间由2003年规定的10年延长至25年,还规定外国公司与哈萨克斯坦公民共同开办的合资公司可购买哈萨克斯坦的农用土地。以上两点也正是这部《土地法》修正案最有争议的部分,哈国内的反对派认为外国人会控制哈萨克斯坦的土地资源,给哈萨克斯坦经济造成损失[4]。当然这里面还有一小部分人再次剑指中国,认为中国会在经济领域对哈萨克斯坦造成“更严重的扩张行动”。当然这些反对者中也有些自称是“爱国者”,他们认为,土地改革将使中国人能更长时间、更加容易地租赁土地,甚至变样购买到哈国领土,这可能会让更多中国人的后代留在哈萨克斯坦,更有悲观者认为,中国将来会控制哈萨克斯坦。也有反对者认为,哈国内有权势的人或者利益集团掌控着优良耕地,土地改革结束后,会和中国相“勾结”,把他们拥有的私人土地转租给中国人,而普通民众无法获益,最后受益的还是中国人。
面对这次改革所引起的风波,哈政府不得不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平息这次事件,首先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于2016年5月6日签署了《关于冻结土地法修正案部分条款》的法案,目的是暂时停止延长外国公司和企业以及个人对于哈农业用地的租赁时间。其次哈政府就这件事,使得经济部长承受不住舆论的压力,从而被迫辞职,一批官员被罢免,相关职能部门被批评[4]。为了缓和国内的矛盾,以及为了更好地解决好农业用地的问题,2016年5月12日,哈政府就此成立了土地改革委员会,由政府第一副总理萨金塔耶夫任主席来解决此事,萨金塔耶夫副总理一上台就组织各地官员,以及相关的专家进行各种形式的讨论和论证。特别是对于此次《土地修正案》中的关于外国公司和企业以及个人对于哈农业用地的租赁时间的问题进行反复的讨论,这些问题也是本次土地改革的核心问题,通过上次的抗议和游行示威,哈政府非常谨慎处理此事。
为了尽快平息此次风波,加快土地改革的步伐,哈总统多次也在公开场合发表相关的解释工作。而且也明确说明,本次土地改革,绝不会把土地出售给外国人,让哈公民吃下“定心丸”。尽管每次土地改革都会出现不同的反对声音,但是哈政府任然坚持改革的策略,土改工作委员会主席萨金塔耶夫指出,这次改革对于哈和外国公司和企业以及个人都是双赢的,一方面使得哈能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在哈进行投资,使其获得利益,而且是长线投资,获得更长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使得哈农业获得发展,特别是在农业科技领域,这些都会加速哈农业现代化进程。
而对于这次土地改革再次剑指中国的问题,必须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与哈的经济等各方面的合作,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提出后,中哈加强了各领域的合作。对于此次土地改革针对中国的言论,哈国内的反华势力,以及国际上的反华势力对于中哈全方位的合作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所以也是中国政府不得不提防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政府和企业以及个人在引以为戒的同时,也要三思而后行,消除两国之间的误会和隔阂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中国在哈的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必须在哈法律范围内进行,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也减少自身的损失。
随着哈土地荒漠化和污染越来越严重,哈政府和民众渐渐的对于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中国企业和个人在哈从事农业生产任然是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耕种,为了提高农业效率,大量地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些更加剧了农业的恶化,使得中哈农业合作难以深入开展。另外中国的农业产品质量标准和哈所要求的标准不一致,使得哈对中国农产品的信任度下降,进一步加剧中哈开展土地租赁合作的矛盾[5]。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涉及的跨界水资源问题,主要是跨界河流问题,中哈两国有着漫长的水上界限,23条跨界河流中,主要是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两条河流,这两条河流的上游都在中国,所以哈萨克斯坦对于中国过度运用水资源和对于水源的污染变得十分敏感。产生矛盾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和哈萨克斯坦相邻的中国新疆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距离海洋十分遥远,降水十分有限,而蒸发量却很大,又加上两国用水在不断增加,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以至于“中国水威胁论”的谣言便应运产生。
(2)水量分配的不合理。哈萨克斯坦降水有限,其中48%地表水都是来自跨界河流,而来自中国的流量就占到42.6%,当然这些都归功于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伊犁河发源于天山,从中国新疆流到哈萨克斯坦,最后注入巴尔喀什湖,是新疆水量最大的河流,全场为1500多千米,其中有422千米在中国境内。额尔齐斯河仅次于伊犁河,是新疆的第二大河流,全长为2969千米,其中有546千米在中国境内,起源于中国境内,途径哈萨克斯坦的斋桑湖,然后在经过到达俄罗斯(鄂毕河),最后注入北冰洋。在地理位置上,这两条河流上游都在中国境内,哈萨克斯坦属于中下游,从水量上看,这两条河流70%的水量都集中在中国,所以主动权都掌握在中国的手里,那么中国对于跨界河流的利用对于哈萨克斯坦还是非常关键的。由于近些年中国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两条河流的用水量不断在增加,使得这两条河流流入到哈萨克斯坦的水量越来越小,特别是中国的“引额济乌”工程(从额尔齐斯河引水至乌鲁木齐,以解决北疆缺水的问题),和“引额济克”工程(从额尔齐斯河引水至克拉玛依,以解决解决克拉玛依的工业和生活用水),这两个工程使得下游的哈萨克斯坦的河流水位下降,特别是对哈东部的工农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巴尔喀什湖的水位在下降(巴尔喀什湖70%~80%的水量来自于伊犁河的补给)。
(3)水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两条河流流经的区域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来自农业方面的过度的开垦林地和草地,盲目的扩大种植业的面积,把一些不具备种植业条件的农业用地开发出来,导致土壤沙化严重,特别是农田防护林的缺失,加剧了土壤的荒漠化。为了追求农业的高效,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不但造成农业用地的污染,也造成河流的污染。另一方面,沿岸开矿和建立一些排污的化工厂,也使得河流受到污染等。
(4)在跨界河流问题的谈判时,中国始终坚持中哈双边共同谈判,而反对中俄哈三国谈判,当俄罗斯在调节跨界河流问题时,哈萨克斯坦又认为俄罗斯偏向中国,这就更增加双方的误会,使得彼此不信任。
在跨界河流的问题上,哈萨克斯坦对中国持有怀疑态度,对中国不信任。所以如何处理好中哈跨界水资源问题十分关键,我们应该从产生的问题入手,首先对跨界河流的水量进行额度分配,其次是河流沿岸的国家和地区注意合理开发跨界河流以及注重生态保护,防治污染河流。开展新型节水等农业模式。还可以借助上海合作组织和“一带一路”这两个国际平台来处理这些争端。增强彼此间的信任。这也是中哈土地租赁合作的前提之一。
中哈两国尽管在2011年2月22日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政府跨界河流水质保护协定》,6月13日又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政府环境保护合作协定》,2013年9月,习近平出访哈萨克斯坦并签署了《中哈关于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宣言中明确提到利用和保护跨界河流问题。但是,两国只涉及水资源的保护问题,对于水资源的分配问题,却没有明确的意见。所以这个问题任然是制约着中哈两国关系的障碍[6]。
哈萨克斯坦在中亚地区虽然算是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但是北部是俄罗斯,东部是中国,面对周边的这两个更大的国家,而且中俄两国在中亚乃至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哈萨克斯坦很担心中俄两国对其会有不利的影响,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调整对于两国的关系。
特别是对中国的态度,曾经有哈萨克斯坦舆论媒体这样评价:哈萨克斯坦在21世纪,可以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首先地理位置上处于欧亚大陆的中心位置,地缘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各国贸易、文化交流的枢纽。其次,哈幅员辽阔,人口稀少,资源丰富,而最大的威胁来自于邻居中国。所以在中哈交往中产生的的一些正常的矛盾和问题,往往都会被纳入消极的合作范畴,而在中哈合作中,甚至一些有利于中哈双方的一些项目,往往也会被打上“中国威胁论”的烙印,使其性质发生变化,进一步使得中哈交往受阻,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不利的。[注]Мухамеджан Лдилов,Китай илет на север. http://www.respublika.ka/03.11.2006
而对于“中国威胁论”产生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反应。历史上的原因更多来自于领土和边界的问题,19世纪中国的清政府与沙皇俄国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使得中国西北4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割让给了俄国。苏联解体后,这一部分土地大部分划归到哈萨克斯坦境内,中国政府根据历史和依据,以及对于领土和边界的谈判,已经确定了中哈两国的国界线。但是哈境内一些媒体和舆论仍然宣传着中国对哈有领土的要求,又加上中国在这部分领土评价上做出的结论,是沙皇俄国对于中国领土的蚕食,这些条约是不平等的条约,使得哈对于其领土和土地存在不安和恐慌,即使现在的边界已经签订了法律文件来确定两国边界的法律依据,哈民众还依旧认为,中国会对其土地有要求[3]。
20世纪50~8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利用媒体进行长达20多年的反华宣传,使得中国在哈萨克斯坦人的心目中起着负面的影响,中苏在历史上还曾经发生过冲突,如1969年珍宝岛事件。在中苏对抗时期这一阶段,中哈边境上也发生过武装冲突,如铁列克提地区就发生过武装冲突,所以,在这一时期,中哈边境的局势还是很紧张的,而这一历史现象,在许多哈萨克斯坦老人心中还是记忆犹新的[3]。目前,哈萨克斯坦60岁以上的老人,正是在这种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些宣传都是中国威胁论的源头和思想基础,使得哈国人认为中国人一直觊觎着哈国的领土,两国邻里的关系一直不是很友好,时间长了,就产生一种思维定势,或者对于中国就产生一种偏见。又加上,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发展,特别是综合国力得到提高,哈萨克斯坦看到邻国一步一步走向强大,难免有些担心,会威胁到自己国家安全[7]。这些担心,在大部分哈萨克斯坦的民众心里普遍存在,即使有赞成和中国友好往来的,但也难免有些忧虑。
如有中亚学者所说:“中国的负面形象在中亚民众中流传甚广,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时代留下的遗产。”所以可以看出哈萨克斯坦对中国的误解由来已久,而且这种误解在一定时间内难以消除。[注]Saule Mukham etrakhimova,China reaps rewards of Central Asianinvestment,February20,2012. http://www.wheathill.co/wheathill_samples.htm
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的大国,外国的很多商品都会打上“Made in China”。哈萨克斯坦也不例外,特别是霍尔果斯的中哈贸易合作区,笔者有幸于2017年6月前往此地调研,收获颇多。据了解,这里的很多商铺都是哈萨克斯坦的公民经营的,客户很多也都是哈萨克斯坦国民,他们的货源来自于中国内地,大都是网络配货。售出的商品价格很低,大多都是没有品牌的商品。
对于中国的劣质商品流入哈国境内,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哈两国海关对于中国的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把关不严,导致中国的一些劣质商品流入到哈萨克斯坦。还有些哈国民对于一些“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比较青睐,缺乏品牌意识,使得他们购得一些假冒伪劣商品。在用完这些产品之后,达不到自己的所想的效果,于是对于中国多加埋怨,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大打折扣。所以劣质商品的一方面导致中国企业的形象在哈萨克斯坦受到损害,另一方面使得中国的大国形象在哈萨克斯坦降低[8]。
这就要求两国海关对于产品质量的检验提高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在哈萨克斯坦正面宣传中国企业的形象,在其国内树立品牌意识。对于一些独创性的商品,中国可以在哈萨克斯坦申请专利,这样可以打击部分投机分子,在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对于一些旅购贸易的劣质产品和一些低档商品充斥着哈萨克斯坦国内市场,使得中国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对于中国的形象是种严重的损害,而且这种影响将会是长期的。所以中国政府和企业必须多加重视。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世界各大媒体大放厥词,认为中国的崛起会威胁到世界的安全和和平,其实并不然,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崛起,所以,要想消除世界各国,特别是邻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对于中国的误解,就要求中国必须加强同哈萨克斯坦等邻国之间的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用事实来证明中国不会威胁到世界任何国家的利益和安全,也不会去威胁任何人。在现代社会,军事占领某一地区已经不是最主要的形式了,经济上控制则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手段。哈萨克斯坦媒体舆论所谓的“中国经济扩张”,具体是指中国的资本大量进入哈,在哈的主要部门和国民经济命脉进行投资,这样使得哈成为了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的产地,特别是中国的廉价商品,占据着哈市场的很大份额,使得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想当然认为哈会成为中国的经济附庸。
特别是在哈经济命脉即能源领域,中国已经控制了哈几个大油田,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就认为,哈的石油市场可能会完全落入中国人之手,在中哈交往中,哈就处于被动地位,甚至失去话语权,中国还会把一些苛刻的条件强加给哈,使哈进一步变成销售廉价商品市场和原材料的供应地。
因为以上的担心,所以使得中哈正常的经济交往以及一些普通的经济纠纷和矛盾变得扩大化,进一步变成了中国对哈的经济威胁。世界各国对于招商引资都非常重视,特别是对于一些国外的投资是非常欢迎的,但是哈的一些战略部门对于中国资本进入哈国内,则认为是一种经济和安全上的威胁。[注]Жибек Морзабаева, Казахстану грозит “китлизация”? http://www.respub-lika.kz/03.11.2006.据其统计,中国的10亿美元的投资,其危险性要远远大于俄罗斯的30亿美元以及美国的50亿美元的投资。[注]Мухамеджан Адилов, Китай идет нл север. http://www.respub-lika.kz/03.11.2006.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哈萨克斯坦又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中哈两国的边界线漫长,相互联系的通道也就自然多,边境线贸易和人员往来频繁,这些都使得哈对于中国这个邻居产生担心。哈和俄罗斯一样,认为外国人只要入境到哈都算是移民,包括旅游、留学、经商等。只不过他们是临时的,不过也是合法的移民。在哈刚独立时,为使本国的哈萨克族在数量超过俄罗斯等外族,曾经号召全世界的哈萨克族回归祖国,即回归祖国运动。并宣称只要回归哈,就可以取得哈萨克斯坦国籍。除了这部分人之外,实际上,中国公民在哈萨克斯坦获得国籍或者永久居住权的却很少。尽管存在非法移民,但只是极少数的,这些都是在哈政府可控制范围之内的,但是有些舆论和媒体大放厥词,任意夸大中国的非法移民的数量,还认为中国的移民是有政治目的的,中国公民在哈数量增加,将来不但可以把以往的领土收回,还可以控制哈萨克斯坦,这些都是无稽之谈。
根据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截止2017年7月,以合法身份在哈工作的所有外籍人员之和仅仅只有2.7万人。新的移民法虽然简化了哈引入外籍劳动力的程序,但是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熟练程度的要求,所以这2.7万名外籍工作人员也同时获得了在哈企业工作的劳动许可,这个数据仅占哈总劳动人口的0.4%。也并不能够对哈造成移民威胁,更何况这些人也不仅仅都是中国人。[注]中国驻哈萨克斯坦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http://kz.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708/20170802619123.shtml
哈萨克斯坦安全战略的首要政策便是与邻国建立友好的关系,其中,俄罗斯是其最接近和历史上最友好的邻国,所以,哈俄是信任和平等的关系[9]。
中国和俄罗斯是哈萨克斯坦两个相邻的大国,中国位于哈萨克斯坦东部,俄罗斯则位于北部,同时两国都与哈萨克斯坦有很长的边界,所以三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俄罗斯在中亚的统治长达一个半世纪还要多,中亚一直以来都被称为“俄罗斯柔软的腹部”,所以中亚一直深受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各方面的影响。俄罗斯是哈萨克斯坦的邻国,同时也是唯一一个与俄接壤的中亚国家,俄要同其他中亚四国进行直接交往,必须经过哈萨克斯坦,足以见得,哈在俄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同时哈萨克斯坦也深受俄罗斯影响,尽管哈萨克斯坦一直要去俄化,如果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关系走向恶化,对于很多方面都诉求于俄罗斯的哈萨克斯坦而言,是不可想象的。正因为这样,哈萨克斯坦在处理俄罗斯方面的问题时,始终处于谨慎的态度,在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的前提下,从国内外现实形式出发,采取了非常灵活的立场[10]。
但是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使得俄罗斯对中国保持警惕,又加上哈萨克斯坦有意于学习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经验。但是俄罗斯并未完全理解中国在哈萨克斯坦的战略,其目的并不是把俄罗斯从哈萨克斯坦排挤出去,也不可能把俄罗斯从哈萨克斯坦排挤出去。另外,俄罗斯对哈萨克斯坦的能源诉求,远远要大于中国对于哈能的要求,安全因素也是俄罗斯对于哈萨克斯坦乃至中亚的要求,一直以来,俄罗斯都把中亚当做自己的后院,俄为了保持在中亚的优势地位,肯定不愿意其他大国染指中亚,特别是哈萨克斯坦。哈学者卡瑟诺夫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对于俄哈关系作出一定的判断,他认为,虽然哈萨克斯坦获得独立,但是俄罗斯仍然希望哈萨克斯坦回到苏联统治时期那样,继续成为俄罗斯的原材料供应地,要把哈紧紧的控制在自己手里,阻止其他大国对哈的渗透,特别是伊斯兰势力。[注]У.Т.Касенов. Безопасностъ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национальые , регионалъные иглобалъные проблемы.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Кайнар》, Алматыс1998c.41.
二战后,苏联政府的移民政策使得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人超过了哈萨克族。不过,独立后使得大量俄罗斯人离开了哈萨克斯坦,这些对哈萨克斯坦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这也使得哈萨克斯坦政府不得不考虑与俄罗斯的关系。虽然说俄罗斯统一哈萨克斯坦乃至中亚不切实际,但是俄哈一体化的条件还是具备的。不论从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和文化上来说,俄罗斯对于哈萨克斯坦的影响还会继续保持下去。俄罗斯通过对哈萨克斯坦能源的控制,以及对哈萨克斯坦债务的控制,迫使哈萨克斯坦政府让步,必须加强同俄罗斯的联系[11]。但是哈通过开展多边平衡外交,希望通过中国和美国来削弱俄罗斯对其影响的政策。不过中美的影响远远不如俄罗斯在哈影响深远,所以这也是中哈开展土地租赁合作之间存在的障碍之一。
2014年5月29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三国总统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签署《“欧亚经济联盟”条约》,并宣布该联盟将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启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三国在2025年之前将“欧亚经济联盟”建立成一个统一的金融和能源市场的综合经济区。从而实现三国之间的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其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类似于欧盟的经济联盟[12]。
虽然哈萨克斯坦是“欧亚经济联盟”的倡导者之一,但是“欧亚经济联盟”的产生却是俄罗斯一直推动邻国加入经济一体化的成果。这关系到欧亚地区整合,从苏联解体至今,欧亚地区一直在整合,在这种整合过程中,有合作的潜力,但是也有冲突的发生。但对于中国来说,作为区外的一个国家,在和欧亚地区的国家开展合作的时候,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中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提出的合作项目,会受到质疑和和挑战,甚至会被认为是一种威胁。虽然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到实施,对于沿线国家来说,是有利的,但是这不代表这些有利的措施就和这些沿线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
西方评论家认为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会对“欧亚经济联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破坏独联体的经济合作乃至中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注]A.B.格罗津:《新安全挑战视阈下在中亚地区俄罗斯与中国伙伴关系的前景》,俄罗斯独联体研究所:《后苏维埃大陆》(俄文版),学术分析期刊,莫斯科,2014年第2期.鉴于俄罗斯在欧亚经济联盟起主导作用,会采取一定的手段加强干预的力度。所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会面对俄罗斯的质疑和挑战,尽管中俄是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两国对于地区利益的诉求大于两国的合作。一旦“欧亚经济联盟”遭到“危害”,俄罗斯就会对“丝绸之路经济带”采取的是限制和抵制的措施,俄罗斯在观察一段时间后,感觉符合本国利益后,才和中国签署了“一带一盟”对接声明,中俄两国都希望通过对接来实现本国的利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过程中,要加强同俄罗斯的联系和交流,中俄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别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如:《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6]。但是,还有人分析俄罗斯在观察之后,虽然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态度有所变化,但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归根到底还是由于俄在欧亚地区整合作用起主导作用,以及欧亚经济联盟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排斥和抵制作用的结果。所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罗斯态度。[注]Irina Kobringskaya, “Is Russia Coming to Terms with China’s‘Silk Road’?”PONARS Eurasia September 2016.( http://www.ponarseurasia.org/memo/Russia-comes-terms-chinas-silk-road)
由于美国距离欧亚大陆太远,使得其不能成为这一地区的主导力量,但是美国很强大,又不能不参与到中亚地区的事务当中[13]。而对于哈萨克斯坦来说,推行的是多元平衡外交战略,使得哈对于美国的依赖和期望在不断增强,这对于中俄主导的一些组织有很大冲击。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同中亚国家的关系不断升温,特别是苏联解体,中亚五国的国家政治体制转型方面在向西方靠拢[6]。
2001年9月11日,在美国本土上发生了一起恐怖袭击事件,美国以此为借口,2001年10月7日,美国开始对阿富汗实施大规模的军事打击。在不到两个月内,美国推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随着塔利班政权的倒台,“基地”组织也逐渐的被清理掉。中亚在距离上是离阿富汗较近的地区之一,所以美国在“911事件后”开始参与中亚事务,美国在中亚诸国的存在,成为中亚国家加强权力和政权稳定的工具。特别是美国在中亚的两个军事基地(卡纳巴空军基地和玛纳斯机场)使中俄两国感受到了威胁,因为美军事设施驻扎在中国边疆几百公里外。同时,美国驻兵中亚,成功地在俄罗斯的“后院”撕开了一个口子,使得俄在中亚地区的形势受到挑战,这也是俄罗斯在中亚力量的衰退的表现[14]。当然,美国插足中亚乃至哈萨克斯坦事物,不仅仅从反恐角度来考虑,最重要还是从经济方面考虑的,特别是哈萨克斯坦和里海的石油资源,对于美国来说是其兴趣点所在,所以使得哈萨克斯坦的战略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哈萨克斯坦也希望与美国建立密切关系,因为这样会使哈萨克斯坦国际影响力得到提高,也有助于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距离拉开。
美国虽然以反恐战争参与了中亚事物,但是毕竟美国本土离中亚较远,军事存在有限,但是中亚石油资源储备丰富,这就决定了中亚对美国的战略地位还是比较重要的。但是美国的影响远不及哈萨克斯坦的邻国——中国和俄罗斯,且影响力也在一步步下降。但是美国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不希望看到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两国之间发生经济和政治一体化,所以哈萨克斯坦成为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外交关注点。而哈萨克斯坦重点考虑的是其巩固在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战略基地。虽然在反恐方面曾给予美国一定的支持,但是其首要合作伙伴仍是俄罗斯。
美国学者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作者认为当今世界政治矛盾来源于不同宗教和文化的冲突。不过这一理论只适用于当今西方和伊斯兰世界的冲突,这也是全球反恐的实践。但是从中俄美三国在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利益方面考虑,这一理论并不完全符合这些国家的需求,这些国家的需求更侧重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需求。特别是美国在哈萨克斯坦的利益,更主要还是加强对哈萨克斯坦石油资源的控制。如英国国际关系学者瓦西利斯·福斯卡斯的《新美帝国主义》一书中,阐述美国对里海石油的控制,目的是遏制中俄在中亚的发展,从而扩大在中亚的影响范围,所以国家利益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合作的基础。
美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合作是多方面的,当然最主要还是经济方面的合作,特别是能源方面的合作。
美国的地缘政治家布热津斯基说:“谁控制了欧亚大陆中部,谁就能控制世界。”众所周知,中亚的能源资源丰富,这使得中亚更能成为世界的焦点。所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想把自己的势力延伸到这一地区,一方面包围俄罗斯,另一方面的目的则是想从西面围堵中国,想方设法限制中国发展,成为与它对抗的一极[15]。
美国在“911事件”后,紧接着就同俄罗斯争夺对中亚的控制权。美国的加入使俄罗斯的“蓝色动脉”地位不保,2002年美国出台新的《国家安全战略》企图在中亚建立一个具有经济、政治、内涵的组织,以对抗上海合作组织。
美国对于哈萨克斯坦的投资在呈递增之势,但总量并不是很大。据美国商务部统计局统计:2012年美向哈直接投资额为125.12亿美元。[注]“Kazakhstan-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Country Facts”,Beurau of Econnmic Analysis,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http//:bea.gov/international/factsheet/ factsheet.cfm?Area=338)据美国国务院报道2013~2015年间,美向哈投资总额在314亿美元,[注]“2014 Investment Climate Statement-Kazakhstan,” Beurau of Econnmic and businesses Affairs,June 2014. (http//:www.state.gov/e/eb/rls/othr/ics/2014/228884.htm2014年上半年,美对哈的投资额就达到了23亿美元,主要是在能源、金融、房地产行业,2015年美国向哈投资5个“绿地项目”。总之,美向哈的贸易每年都在呈现出增长态势。[注]“US increases FDI into Kazakhstan”,Tengrinews,December 16,2014.(http//:en. Tengrinews.kz/finance/US-increases-FDI-into-Kazakhstan-257912/)
2007年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斯塔尔在《新丝绸之路:大中亚的交通和贸易》中首次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这个概念,在当时的学术界受到关注,但是仅仅只是在学术界,政府层面并没有受到重视。随着美国政府对中亚事务的关注越来越多,2011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代表政府正式推出“新丝绸之路计划”[16]。
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能源合作,以及贸易和交通合作,海关检查合作,民间人文交流合作等。主要目的是在于推动南亚、中亚和阿富汗区域间经济以及安全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对于中亚地区则体现在经济领域制度的交往,以稳固美在哈以及中亚的贸易投资,从而提升美在中亚国家投资的地位。
美国为了加强在中亚地区的控制和联系,2004年曾于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签署协定,其目的主要与中亚五国加强贸易与投资合作,从而在经济上控制中亚五国。
2016年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市召开美国-中亚贸易投资框架协定(TIFA)会议。美国主导了这次会议,但目的和2014年有所不同。这次会议除了推动美国和中亚五国的贸易便利化,美国还要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准入特惠政策。除此之外,美国还就提高中亚五国妇女经济地位以及帮助中亚地区妇女就业等议题展开讨论。[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e/201604/20160401291663.shtml
通过以上两次会议可以看出美国在一步一步地加强对中亚的控制,一开始仅仅是在经济和贸易上,加强同中亚五国的往来,然后对于中亚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加强控制。不过这些措施,对于中亚地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亚有处于欧亚经济中心的地缘优势,可以架起欧亚经济发展的桥梁,起着连接的作用。美国的参与,而且美国和中亚贸易是建立在一定的投资框架协定机制内的,从而进一步巩固中亚国家与美国间经贸关系的务实平台,中亚各国开展互利经贸合作的前景广阔,当前形势下,美国和中亚开展区域合作对于促进贸易、以及助企业获得市场准入尤为重要,所以中亚五国应相互协作,利用好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在与美国合作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保持自己的独立自主,增强合作的话语权,更有利自己国家经济的独立和发展。
美国在“新丝绸之路计划”的指导下,于2011~2014年为了帮助哈萨克斯坦提升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帮助哈中小企业实现现代化,让美国国际开发署设立“商务连线”项目,这个项目也是美哈经济发展项目的子项目。使得美在哈项目有更好的投资环境,长久在哈生存下去,对于美国来说还是有利的。[注]“Kazakhstan businesses Connections Project”,Volunteers for Economic Grouwth Alliance.(http//vegaalliance.org/our-programs/businesses-Connections-Project/)
除了在经济上的援助之外,美国还在制度层面上对中亚国家进行政府机构建设,目的是扩大在中亚的影响力,其中“战略合作伙伴对话”是主要实现形式[6]。
美国在中亚地区希望通过“新丝绸之路计划”来实现自身的利益,同时也可以同上海合作组织和欧亚经济联盟等组织开展竞争[17]。
中哈两国开展土地租赁合作的障碍因素很多,特别是在哈每次进行土地改革的时候,哈国内总有些人士把焦点对准中国,这些都反映了中哈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的误解,特别是在中哈两国开展土地租赁合作的时候,问题重重。面对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中国政府和人民应该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研究。解决好这些问题,中哈两国开展土地租赁合作的前景还是非常有潜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