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建
(合肥市永和学校 安徽合肥 230001)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是国家加强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而提出来的要求。对学生而言,它应当包括学校锻炼和课余锻炼两个方面,而课余锻炼是这一要求必不可少的补充和强化。初中学生正处于学习、兴趣以及身体发展的快速期,良好的课余锻炼能更好地促进学习和身心发展。课余锻炼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运用锻炼方法、体育项目以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丰富课余生活为目的的自发的锻炼活动。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一部分,也是学校体育的延伸,是实现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重要的阵地。为更好地为学校体育工作决策提供良好的依据,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指导学校体育教学,我们将针对性的对7-9年级初中学生的课余锻炼进行调查研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1.研究对象
7-9年级学生的课余锻炼情况。
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法,根据研究内容与方向制定调查问卷,在7-9年三个年级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92份,有效率为98.4%,对收集到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1.学生身体素质的自我评价
学生对于自我身体素质的评价选择 “一般”选项的 有61%的学生,其次是选择“好”选项的占9%,选择“很好”选项的占5%、选择“差”选项的占25%。结果可能说明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素质优劣的判断不清晰不自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终结评价应该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某个阶段身体素质的全面而有效评价。学生可以通过这一评价结果来评价自己的身体素质,也只有了解评价结果才能对自己的身体素质做出清晰的判断和评价。
2.锻炼时间与次数
在锻炼次数上,能够每天锻炼的学生占到30%,九年级学生每天锻炼占到40%,七、八年级只有21%。每周锻炼4-6次的占到45%。在锻炼时间上有45%的学生达到30分钟到1小时,30分钟以内的学生有47%,而九年级30分钟以内的达到53%。从结果来看,初中学生的课余锻炼的时间和次数是有保证的,但每次锻炼的时间还不能保证,需要延长。另一方面,九年级面临中考体育考试,每天锻炼的学生较七、八年级明显增加,但每次锻炼的时间比低年级的学生要少。而七八年级应该是锻炼积极性较高,锻炼时间较充足的阶段,但学生参加锻炼的人数还不及九年级学生多,说明应试的杠杆作用明显。
3.锻炼的目的
七、八年级学生对于为什么参加锻炼,主要原因是培养意志品质和缓解压力,这个结果达到60%。我认为学生对于体育带来的益处还是有一定认识的,也表现出了终身体育思想的渗透是有效的。而九年级学生参加锻炼的原因选择升学考试的有58%的学生,说明九年级学生对于体育中考的准备和重视程度比较高,应试杠杆再一次体现。另一方面,因为爱好参加锻炼的学生只有28%,说明我们的中学生的体育爱好不广,不专,体育兴趣不浓。广大初中生在小学阶段的体育兴趣的培养效果不明显,体育特长的培养不突出。从而导致了学生兴趣缺乏,影响了锻炼的积极性。
4.锻炼项目与锻炼计划
学生课余锻炼选择的锻炼项目,主要是慢跑,66%的学生选择并参与慢跑。九年级学生选择考试考试项目的学生明显高于七、八年级学生,达到45%。而在选择球类的学生只有24%。说明学生的体育技能掌握较少,只能通过简单的慢跑(散步)来进行体育锻炼。而选择慢跑也说明耐力跑项目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比较深广。九年级学生对于中考项目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七、八年级。
锻炼计划选择随机安排的学生高达61%,而选择有计划的11%,鲜明的对比说明我们的学生对于课余锻炼没有计划性,或者不知道怎么去计划。这需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锻炼计划指导性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会写计划、有计划的做课余锻炼,有的方式方能收益最大。
5.制约学生参加锻炼的因素
63%的学生选择因为没时间而影响自己的课余锻炼,61%的学生因为学业繁重而影响自己的课余锻炼。同时,课余时间主要做作业的学生达到72%,去上补习班的学生有34%。从这个数据来看,说明我们的中学生的课余时间是比较有限的,用于课余锻炼的时间更为有限。而中学生学习任务增重,升学压力增大应该是影响和制约学生去参加课余锻炼的主要因素。
6.对课余锻炼的认识和期待
超过80%的学生都能够正确认识课余锻炼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好处,但同样有80%以上的中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态度是随便。这个结果告诉我们体育教师,学生能够认识到和感受到课余锻炼的好处,但对参加体育运动的态度是随意的。一个非常矛盾的结果,需要体育教师传授体育技能的同时,也要将更多的体育项目、知识特别是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益处要教给学生。
在如何让同学们更好地参与到课余锻炼中去,50%的同学都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学校统一组织、开展体育竞赛等方式去投入到锻炼中去。告诉我们学校体育还没有真正满足学生的锻炼的意愿以及没有做好丰富学校体育文化生活等活动。
1.体育教学是以运动技能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为目的。学生的学校教育的主体,学校体育要能够为教学对象提供质量较高的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参与课余锻炼和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和情操。通过掌握运动技能来努力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锻炼欲望,从而提高课余锻炼的参与度。
2.规范和开展好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是建立在科学标准基础上的评价。学校和教师应当充分分析评价结果,具体到老师,到班级,到学生,让学生应当充分了解测试的目的和结果,只有通过这一测试的评价结果的认真分析,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和有针对性的课余锻炼,从而进一步促进广大初中生进行有目的性的体育学习和课余锻炼。
3.学校要通过课程改革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积极响应和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国家号召,将学生的体质健康作为功在当代立在千秋的大计来抓实。切实做到减轻学生学业压力,能够将足够的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走向操场,走向阳光蓝天下去锻炼,同时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和生活的情感。
4.学校要加强对体育课程的管理,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参加锻炼的源泉,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身体发展的关键期以及学生的兴趣特长制定好教学计划和活动计划。体育教师不仅能够将技能、方法、知识、授给学生,同时还要通过体育特色课程的开展以及体育队伍的建设,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课余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5.学校要加大投入,建设更好更安全的体育设施,购买品质优良的体育器材,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将大课间活动、体育节、运动会等平台搭建好,让学生想去参加,愿意去参加,盼望着去参加,让更多有特长的学生拥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同时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激活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6.中考导向影响学生的课余锻炼,初中阶段的学生面临中考,同时也要面对体育中考。学校和体育教师不能过分围绕这个导向,考什么上什么,考什么练什么,结果是不仅仅学生没有兴趣爱好,同时也让学生厌恶体育,导致从此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恶果。这与我们倡导的终身体育是相违背的,不能给予他的除了分数以外没有对体育锻炼、体育运动的感情,那么终身体育,提高体质等口号都是空话。学校和体育教师应利用教学和锻炼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在锻炼中提高,特别是要抓住学生的核心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7.改革学生比较单一的评价体系,应该将课余锻炼纳入到学生的整体评价中去,促进学生去锻炼。体育教师也不能只依靠一个项目和一次的考试成绩去评价学生的体育表现。终结性评价合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参与,让参与成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
8.营造良好社会体育的环境和家庭体育的氛围。让青少年学生走出校门也能感受到全民健身的热潮,感受到来自家庭成员的锻炼热情。相信这样的土壤必定会培养出健康向上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