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丽敏
当前,传统互联网发展到了“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更是备受公众青睐,成为互联网产业中的前沿领域。纵观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图”与“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业已成为网络环境中最主要的信息传播形态之一,“观看”也成为了人们在网络环境中最重要的信息接受方式。网络视觉文化基于“网络图像”而产生、发展,作为一种文化样态,网络视觉文化产生的时间并不长,但已经给人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探究网络视觉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掘网络视觉文化育人功能的有效实现,成为了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视觉文化”作为一个专业的学术概念,最早出现在1913年,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贝拉在《可见的人——电影文化》一书中使用了这一概念。1945年,他在《电影美学》一书中又一次讲到,“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1]”。随后,视觉文化开始逐渐受到大众的关注。对“视觉文化”的关注使大众逐渐意识到,视觉成为了现代人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图像成为了现代人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随后,二十世纪末期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给视觉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传播环境,“网络视觉文化”随之产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网民越来越多,互联网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人们接触信息的方式从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转移到了互联网之中,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传输图片、视频的速度不断提升,网民们在网络环境中大面积使用图像进行信息的传递,在网上观看视频、玩网络游戏开始成为了人们消磨闲暇时间的首选,网络视觉文化慢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重要因素。对于网络视觉文化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但部分学者尝试给出了一些答案。有学者将网络视觉文化定义为“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通过网络传播并以视觉为主导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实践[2]”。也有学者认为,“网络的视觉文化不只是‘读图’或‘世界图形化’。它指人们在网络上使用眼睛观看屏幕接收、交流信息,进而产生审美体验。这其中的信息,包括‘文字、图片、影像、动画[3]’”。笔者认为,网络视觉文化是网民在网络环境中通过视频、图片、动漫等一系列受诸人的视觉的形象表现形式所展现出的独特的思想、理念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习惯的总和。网络视觉文化的载体有网络视频、网络图片、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和新媒体建设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做出了“新媒体思想舆论工作的正道,在于化解负效应,激发正能量,成为治国理政、凝聚共识的助手”、“加快媒体融合发展,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等一系列重要论述[4]。网络视觉文化的育人功能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指的是通过优秀的网络视觉文化内容营造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和氛围,使身在其中的网民能够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引导人民群众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网络视觉文化具有价值导向、行为规范、情操陶冶、审美培育和创意拓展等功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带给了我们极大的物质繁荣,同时也带来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网络上大肆鼓吹西方的政治模式,宣扬西方式政党制度和抽象民主形式,宣扬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贬低中国共产党,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肆意地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制造障碍。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在当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有其重要性,更有其紧迫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网络视觉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进行价值引导时可以加以利用的重要资源,这种文化以图像传递价值观念,对年轻人有着深刻的影响。网络视觉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是网络视觉文化育人的核心功能,决定着网络视觉文化的其他育人功能。作为一种价值载体,优秀的网络视觉文化作品能够更好地完成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作用。对于90后、00后这些从小生活在网络环境中,在网络视觉文化的包裹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他们的价值体系中,入脑入心,就要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他们喜爱的动漫、影视剧等作品形式传达出来,让他们理解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含义,对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感,从而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坚定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落后的价值观念积极进行转化,对于反动的价值观念坚决予以抵御,引导人民群众正确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网络视觉文化存在于网络之中,但是网民却既处于网络之中,又身在现实社会之中。网民在网络上受到的价值观念层面的影响,会作用到现实生活的行为之中,网民通过网络直接接触到的行为,也常常会在现实生活中不自觉地去实践和模仿。让人们感受最为深切的就是,网络视觉文化带动了线下一系列的视觉消费,大众习惯了每天的闲暇时间在网络上观看影视剧、打电子游戏、玩微博微信,或是看漫画、动画,因此,在线下的文化消费中,更多的人会选择购买电影碟片、动画碟片等视觉产品而非报刊、书籍等文字产品。可以说,目前的文化消费中,“图像”成为消费的焦点,看电影、看话剧、看音乐会日渐成为文化消费主流。网络视觉文化对于大众行为的引导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网络视觉文化利用“图像”将行为以最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当鲜活的事件和人物呈现在大众眼前时,更具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被人所效仿。因此,在网络视觉文化中非常鲜明地向大众传达哪些行为是社会所提倡的行为,通过树立道德榜样、反复强化,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类似活动的几率会相应增加。相反,对于那些不提倡的行为,通过树立负面典型,让人们认识到违反道德甚至法律的严重后果,也会在人们的心中设下警钟。
陶冶情操,就是让自己的性情通过音乐、美术、摄影等一些外部条件的熏陶得以改善乃至升华。能够起到陶冶情操这一作用的事物、行为或习惯需要有积极的、美好的特质,且受众要经常能够与这些事物、行为、习惯进行接触,以达到日积月累的沉淀。网络的平民性与便捷性将具备这类特质的优秀文化作品以及育人素材带到了大众的面前,带给人们丰富的情感体验,小到日常交往中的友情、爱情、亲情,大到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丰富的情绪体验为陶冶情操打下基础,情绪的积累逐渐形成了情结和情怀,最终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情感品质。情操的陶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让人们经历丰富的情绪体验,然后通过长时间的熏陶和感染,以及特定环境和特定时间发生的事件促成情感的升华,最终才能形成一种稳定的情感品质,形成高尚的情感操守和道德素养。网络视觉文化在育人的过程中,通过各类网络视觉文化作品的宣传和引导,培育青年人形成正确的友情观、亲情观、爱情观,宣扬“君子之交”而非“小人之交”,宣扬无私奉献而非无度索取,让青年人形成自己的道德底线和情感坚守,懂得“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培养青年人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社会、国家的繁荣发展过程中。
审美,即欣赏、品味或领会自然物及艺术品的美。人的审美意识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自然物的色彩和形象特征使人在作用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通过接触、欣赏、品味“美”的事物,大众逐渐形成了对美的总体看法,由此产生了审美观。传统的审美方式可以概括为“静观审美”,传统审美的文化载体具有静态性、排他性,无论是绘画、摄影,还是歌剧、话剧,都有一定的专业门槛,传统审美的活动场所也大多较为封闭,展览馆、剧院都是社会精英们才能经常光顾的地方,传统的审美是一种高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文化活动,与日常生活、与人民大众或多或少存在着一种距离。广大人民群众并没有审美的场所,也很少参与审美活动,因此,人民大众的审美意识在那时候还比较模糊。到了现代,网络视觉文化成为了大众最普遍的娱乐形式,人们逐渐适应了通过“读图”产生视觉快感,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观看影视剧而非阅读书本,热衷于看新闻而非读报纸,甚至于少年儿童也是热衷于打电子游戏而非在真实生活中玩游戏。网络视觉文化带给大众铺天盖地的图像冲击,让人们目不暇接,推动人们去学习解读图像的能力,提高读图能力,带给人们丰富的美的体验,让大众的审美意识逐渐觉醒。审美活动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也不再是一个高深的理论问题,而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娱乐活动,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衣食住行除了实用性,还有了美观这个要求。大众的审美意识觉醒之后,审美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价值取向越来越多样化,美的标准越来越具有个性化。现代的审美活动越来越日常化、便捷化、感性化,由静态的、偶尔的“观”演变为动态的、日常的“看”,由“情感共鸣”演变为“视觉快感”,由“追寻价值之美”转变为“感受生活之美”。培养人们感受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并形成积极、正面的审美观。
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成为了一个民族凝聚力量、不断创新的重要动力。网络视觉文化已成为最活跃的大众文化之一,与文字相比,“图像”作为网络视觉文化的主要载体,在创造力的培养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培养创造力,既需要逻辑思维的锻炼,又需要形象思维的支撑,二者缺一不可,传统的学校教育主要为了实现学生逻辑思维的大步跨越,在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方面往往会有意无意的变成“慢跑者”。而网络视觉文化基于其独有的特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一缺憾。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网络大大拓展了人类的视觉器官,身在家中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信息,网络视觉文化依托先进的现代电子媒体带给人们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不断给人们感官的刺激。传统印刷文化的主要载体为“文字”,网络视觉文化的主要载体为“图像”,对文字的解读依赖于逻辑思维能力,而对图像的解读更依赖形象思维能力。在网络视觉文化时代,大众不断地接触到图像信息,并且要不断学习处理图像信息的能力,在这个不断学习、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人们可以进行天马行空式的思考,培养灵活的、跳跃的非线性思考方式,从而提高思维的发散性,培养创造力。
网络视觉文化的育人功能是一种潜在的功能,要使这些功能得到有效实现,还需要完成多方面的工作。首先需要加强网络视觉文化育人的队伍建设。依托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才能创造丰富、优秀的网络视觉文化作品,优化各类网络视觉文化育人的渠道,创新网络视觉文化育人的方式、方法,提高受教育者的网络视觉文化选择能力,从而将网络视觉文化的育人功能有效地发挥出来。
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网络视觉文化育人队伍是实现网络视觉文化育人功能的核心力量,他们不仅决定着网络视觉文化育人的方向,还要制定网络视觉文化育人的目标,负责网络视觉文化育人的基本布局和具体实施。
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引领网络视觉文化的育人方向。在选择育人作品时,要提升辨别能力,所选内容一定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保持坚定的社会主义价值立场,确保网络文化育人的主流方向。其次,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专业知识,除了学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理论之外,在网络视觉文化时代,还要学习如何运用新平台、新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解读图像、运用图像的能力。最后,要提升网络视觉文化育人队伍的信息化水平。网络视觉文化育人的主要阵地在互联网络之中,如何用好新媒体是新时代网络视觉文化育人的重要问题,承担网络视觉文化育人工作的教育者要熟练掌握各类视觉文化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方法,构建信息化的高水平育人队伍。
除了专业化的网络视觉文化育人队伍之外,网络环境中还有许多正向的文化力量可以成为网络视觉文化的育人主体,将这些多样化的网络视觉文化育人力量进行整合,与专业化育人队伍的工作相互补充,可以实现更好的育人效果。这些群体数量多,影响力大。在传播内容上能够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着眼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扣当前的热点事件,在各类突发事件中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引导网络舆论。在传播形式上要能够灵活地运用多种传播手段提升宣传效果,综合运用漫画、动画、沙画、短视频、互动游戏、网络直播、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提升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这些正面的、积极的网络文化力量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网络视觉文化育人工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网络视觉文化中既有积极向上、导人向善的健康文化,也有淫秽色情、暴力犯罪等不良文化,这些都会通过网络视觉文化作品传递给大众,对人们造成影响。要使网络视觉文化发挥正面的育人作用,就要将积极、健康的网络视觉文化发掘出来,并使用优秀的网络视觉文化作品表现出来,营造一种良好的网络环境,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价值观念。只有不断创造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网络视觉文化作品,网络视觉文化育人的工作才能有效开展。
作为当前我国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对全体人民在价值观层面提出的要求,只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才是优秀的网络视觉文化作品,因此,在创作网络视觉文化作品的过程中,要积极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网络视觉文化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同时,要创造出优秀的网络视觉文化作品,实现网络视觉文化的育人作用。不仅要在作品的内容和传递的价值观上下功夫,作品的表现能力也需要提升,只有制作精良、可看性强的文化作品才能吸引人们的眼光,进而才能传播蕴含在作品之中的价值观念。表现能力差、制作粗糙的文化作品,在实现育人功能方面作用甚微。以影视剧、动漫来说,美国的好莱坞大片、迪士尼动画片拥有宏大的场面、精美的特效,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成为了西方国家进行价值观输出的重要载体。韩国的电视剧、日本的动漫也都因为其制作精良、质量上乘成为了国家的文化品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品在制作水平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当观看好莱坞大片是一种视觉享受,观看国产电影变成了一种折磨的时候,利用产品实现育人功能就变得比较困难,因此,提高网络视觉文化作品的表现能力,是目前网络视觉文化作品创作的当务之急。
优秀的网络视觉文化作品要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达到育人作用,首先要保证能够被受教育者接触。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理论,每一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最主流的传播工具,它们带给人类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带给了未来无限的可能性。网络作为21世纪最主要的传播媒介,本身具有非凡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信息只要进入互联网,可以瞬时间传遍全世界。但是,在所有信息的传播都非常迅速的情况下,如何让优秀的网络视觉文化脱颖而出,传播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对人民群众产生更大的影响,是我们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通过主流媒体进行网络视觉文化育人工作,具有先天优势,主流媒体本身所具有的公信力、权威性、可靠性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尤其是《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在大众心中的可靠地位相当牢固,轻易无法动摇。而且主流媒体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强的实力制作出质量更佳的文化作品。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主流媒体在传播速度和广度上已经不及商业媒体和自媒体,导致主流媒体发出的声音变得有些微弱。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主流媒体进行网络视觉文化育人工作,需要拓展主流媒体的传播阵地,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带入网络之中,树立官方媒体的亲民形象,拉近与受众的距离。除了官方主流媒体之外,网络视觉文化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渠道——自媒体,自媒体是一个当下非常流行的概念,与互联网相关的话题中经常能够看到自媒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就属于自媒体的范畴。自媒体的使用者是普通大众,具有平民化、自主化、个性化的特点,网络视觉文化传播,如果能够用好自媒体这一渠道,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与官方媒体相比,自媒体具有超乎想象的传播速度,自媒体不仅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观看者”变成了“新闻发布者”,而且是具有第一手照片、视频等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新闻素材的“新闻发布者”,这是主流媒体无法企及的。另一方面,自媒体进入的门槛非常低,容易操作,交互性强,信息在自媒体中的传播范围也是官方媒体无法达到的。但是,自媒体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的特性也给它带来了许多缺点。自媒体的信息来源是个人,无法确保其真实性,一些谣言、诈骗等不良信息也会通过自媒体传播出去,并且,由于进入门槛低,许多传播者的辨别能力较弱,成为了不良信息的传播者,另外,由于传播范围广泛,不良信息造成的影响也极为恶劣。因此,网络视觉文化利用自媒体这一渠道进行传播时,要注意加强规范管理。
网络视觉文化时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发生了改变,育人环境也发生了迁移,育人工作在方式方法上也需要做出一些适应时代发展的改进,一方面要注重渗透性的育人方式、寓教于乐,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受教育者的交流互动。
在传统的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讲座和授课是我们常用的育人方式,这种育人方式能够集中、高强度地对受众进行教育。但是,在网络时代,网民在网络环境中的组织非常松散,无法大规模地集中起来进行育人工作,面对这种新情况,网络视觉文化育人需要寻求新的育人方式。网络视觉文化的载体具有极强的娱乐性,网络视觉文化育人要充分利用网络视觉文化载体的娱乐性,注重使用渗透性的育人方式,将育人与娱乐联系起来,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育人工作,把价值观念融入到网络娱乐活动中,将抽象的价值观念化为形象的网络视觉文化作品,将枯燥的价值观理论教育活动变为生动活泼的体验式教育,增强网络视觉文化育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网络环境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者失去了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具有的权威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接触的知识和信息是相同的,受教育者的思维比较活跃,价值取向也比较多样,对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教育者可以将交互式的沟通和对话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与受教育者进行交流与讨论,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沟通,引导受教育者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网络视觉文化育人工作要更加重视与受教育者的交流互动,通过各类网络视觉文化的传播媒介,与受教育者进行沟通,在互动交流中解决问题,交流情感,提升教育的亲和力,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当前的网络环境是高度自由和开放的,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虽然我国设置了防火墙抵御不良文化的渗透,但仍旧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不良文化的传播。并且,当前一些不良网络视觉文化作品带有很强的欺骗性和隐蔽性,网络视觉文化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还需提高受教育者自身的网络视觉文化选择能力。
良好的识别力、判断力和控制力是个体提高选择能力的前提条件,只有能够识别和判断出网络视觉文化中正确的知识信息和正面的价值导向,才能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做出正确的选择。一方面,受教育者要注重培养自身的科学精神,掌握基本的科学、法律以及社会常识,对于一些带着常识性错误的不良信息,要能够及时地辨别出来。另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中要尽量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信息,以公信力高的官方媒体发布的信息为准,保证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对待来路不明的信息需要提高警惕性,不要偏听偏信,要多运用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来检验网络上的言论,要能够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增强心理控制力。受众要学会对网络环境中繁杂的文化内容进行分类,多接触优秀的网络视觉文化作品,远离有害的网络视觉文化作品,在优秀的网络视觉文化氛围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2] 冯奕竞.视觉文化研究新领域——网络视觉文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3,(2).
[3] 陈业欣,武珊. 网络视觉文化——“炫”得有理[J].电影评介,2010,(5).
[4] 人民网.学者观察:解析习近平论新媒体建设的“四个重点”[EB/OL].[2015-06-16].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0616/c385474-27160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