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君
(鞍山师范学院 商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鞍山是辽宁省中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是新中国钢铁工业摇篮、现代工业文化名城、中华宝玉之都、优秀旅游城市和温泉康复中心,虽然拥有冶铁文化、玉石文化、温泉文化、辽河文化、千山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众多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其文化产业与国内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鞍山市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偏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小,与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相比总产值偏少。文化产业层次较低,缺少超大型的骨干文化企业支撑,文化企业小而散,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完整,企业实力不强。
以传统行业或自然资源为依托发展的文化企业居多,居于价值链高端的企业稀缺,新兴产业和融合业态发展滞后。缺乏有影响、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和区域品牌,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小,体现“鞍山创造”“鞍山特色”的品牌产品少,文化产业各行业发展水平不均衡。
支持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法规体系尚不完善,统筹协调的管理机构虽然建立,但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各项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制造和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潜力有待挖掘。
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技术性、融合性、超前性和欣赏性,创新能力不足,管理手段落后,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的能力较弱。所属各县(市)区文化产业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存在低水平同构、同质化现象。
虽然形成“一区两城三带五园五基地”空间格局,但还处于“低、小、散”层次,没有形成明显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核心和轴带。现有文化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不强,管理服务水平不高,缺乏引进和留住优秀文化人才的政策,有关文化产业政策的执行有待落实。
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为鞍山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创新,这些都为鞍山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教育、科技、文化成为经济发展内生增长活力,整合和创新成为“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为鞍山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一带一路”提出加强与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积极开展文化产业合作、塑造和谐友好的文化生态的新要求,为鞍山市文化产业走出国门提供了绝佳的机遇和扩大了发展空间。“互联网+”实现文化与科技、金融等产业的高度融合,形成新型业态,拓展了文化产业经营领域和商业模式。
2.现代服务业试点城市和资源再生型城市转型发展,为鞍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2012年鞍山市被列为全国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国家将重点支持文化旅游、商务会展、文化体育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2013年鞍山被列入资源再生型城市,国家将加大对城市产业转型、城市功能完善等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市委、市政府通过实施“实力鞍山、诚信鞍山、素质鞍山、幸福鞍山、美丽鞍山”发展战略,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后金融危机时期鞍山经济增长速度换档、产业结构调整和前期刺激政策“三期叠加”所造成的制造业衰退和形成的文化反周期动力,以及东北地区第二轮老工业基地振兴,将为鞍山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3.人民群众空前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为鞍山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内需动力
2014年末,鞍山市人均GDP已达75 415.74元人民币,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加速升级,文化需求增长比例大大超过物质需求,文化消费总量及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文化消费日益活跃,并向高品质、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这为鞍山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渠道的快速发展,促使广大居民对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特征的新型业态文化产业产生巨大的需求,重塑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和业态,为鞍山市文化产业发展新的空间载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城市产业实力提升和总体空间布局优化,为鞍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十二五”时期,鞍山市抓住东北振兴,特别是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加快发展,提升实力,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具备了支撑更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物质条件。《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鞍山市文化产业产品创新和业态创新指明了方向;《鞍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2020年)纲要》的制定与实施,为鞍山市文化产业空间布局逐步夯实基础提供了科学的优化构想。
1.文化产业地区间激烈竞争提出的新挑战
鞍山地处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双重叠加区域,在为鞍山带来多元文化要素、推动鞍山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使鞍山面临着文化产业同质化的巨大挑战和客源流失的直接压力。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佛山、无锡、泰安等各市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且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文化产业区域间竞争更为激烈,这对鞍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
2.文化产业行业间发生变化带来的新课题
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广播影视等传统行业经营市场化不足,导致行业发展内生动力日益匮乏;广告会展、文化会展、动漫游戏等高成长性产业要素集聚、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滞后,导致行业规模难以壮大;文化制造、文化体育等新业态产业缺乏人才和资金,导致本地企业难以融入文化产业生产、消费各环节。以“文化+” 为代表的融合业态产业逐渐兴起,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1]。如何顺应行业结构演变规律并提出有效应对措施,成为鞍山市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3.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鞍山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环境约束日益凸显,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领域、创新领域的任务还很艰巨[2],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扩散的矛盾日益突出,产城融合、产业升级的发展格局没有形成。体制机制所造成的文化产业发展市场化程度不高、顶层设计缺乏、融合业态创新不足、要素市场不完善、高端和复合型人才短缺、产业整体配套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鞍山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公益性文化事业在确保国家扶持的同时,逐步发展社会力量参与,积极制定完善的社会捐助机制,培育和发展基金会组织。依托文化事业单位的人才优势和投资积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对文化产业不同行业特点和客观规律的把握,实施差异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体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物保护与文物开发的异质性。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为繁荣文化事业提供产业支持和创新动力,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基础和载体。
建立科学有效的文化管理机制和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确保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完善体制机制、财政税收、人才队伍、建设用地、服务平台、法制规范、对外合作等配套政策改革,促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快速推进鞍山融入沈阳经济区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体系,提升产业链协作发展水平。加快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跨界合作,促进文化要素与服务的国际化进程,提升文化市场开放度。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做、企业化行为的原则,强力推进政府简政放权,发挥政府组织协调、优化环境、引领方向和促进创新的作用。建立以产业政策为主要调控手段的文化产业宏观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引导、调节和服务等功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市场化的产业发展方向。运用市场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发挥资本聚集效应。完善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发挥高端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抓住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深化国有经营性、新闻媒体和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以及政府行政审批改革。以重大项目为牵动,重点发展渗透性、关联性强的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以骨干文化企业为支撑,谋划发展文化会展、动漫游戏等高成长产业和文化制造、文化体育等新业态产业。加强鞍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做到整体推进、联动发展。合理规划县(市)区文化产业特色和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县(市)区联动、合理分工、各具特色、有序竞争的发展局面。
文化产业发展融入更多创意元素、“互联网+”和生态链,注重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升产业附加值。把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与推进工业遗址、废旧工业设施和闲置工业厂房改造相结合,更好地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加快文化产业与鞍山总部经济和都市型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内容、结构、业态和手段创新。以园区(基地)为载体,引导不同类型、不同环节、不同领域的文化企业向园区和相关功能片区集聚。鼓励文化产业功能片区与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历史建筑与文物街区、工业遗址等相互渗透、融合,提升风貌街区产业化程度。
[1] 汪敏,张银侠.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模式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5):420-423.
[2] 裴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旅游产业结构提升[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18(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