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文性理论的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互文本研究

2018-01-01 08:48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杰里米尤恩赎罪

李 娜

(鞍山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1948—)在当代英国文坛是最优秀、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自 1974 年定居伦敦起至今,麦克尤恩笔耕不辍四十余年,获奖不断,被公认为英国的“国民作家”(national author)。关于麦克尤恩小说的研究国外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内始于20世纪90 年代后期,2000 年之后期刊论文大量涌现。总体说来,从互文性理论这一重要的文学批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为数不多。同时,仅有的研究不足以覆盖麦克尤恩小说互文性研究的全部内涵。本文以互文性理论为参照点,着力探讨、挖掘麦克尤恩小说更多的互文本素材类别,从而加强对小说人物、主题等的解读,加深对小说社会和审美价值的认识。

一、《圣经》为互文本

《圣经》是英美文学创作的不竭之源,许多作品常借用《圣经》中的典故、人物和名言警句等来叙事或阐明主题。伊恩·麦克尤恩绝大多数小说或直接、或间接地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短篇小说《蝴蝶》收录在麦克尤恩的第一部书《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中,题目“Butterflies”采用了复数形式,这说明“蝴蝶”这一意象蕴含了多重意义。根据《圣经》,其中之一可以解读为“绝望”[1]。按《圣经》所记,上帝身边的堕天使之四掌控“绝望”。他的外形就是一只蝴蝶。在邪念地驱使下,《蝴蝶》中的少年“我”编造了运河边有蝴蝶的谎言,诱惑并最终杀害了小女孩。“我”失去了有可能结交朋友的良机,将永远于绝望中如行尸走肉般游离在社会边缘。《儿童法案》围绕一桩输血案展开,其核心主题是宗教和法律。少年亚当所在社区的居民笃信《圣经》中有关输血的禁忌。差三个月十八岁时他患白血病不及时输血就活不了。英国法定规定满十八周岁才可以自己决定拒绝还是接受救命治疗。法庭上,大家就《圣经》中是否有关于禁止输血说法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法院判决医院强制给亚当输血。少年“亚当”这个名字让人联想到《圣经》中的亚当。亚当因听信夏娃偷吃禁果,上帝下令将他俩驱除伊甸园遭受生存与死亡之苦。《儿童法案》里的亚当只因那有些暧昧的亲吻偷吃感情禁果。他跟踪菲奥娜,想和她生活在一起。之后菲奥娜的拒绝让亚当再一次失去生的渴望,选择死亡。三个月后,他十八岁生日后白血病复发,他坚持不再输血。

《赎罪》(Atonement)自2001年出版以来曾登英国《卫报》畅销书排行榜数月冠军,并改编成同名电影。“赎罪”一词源于《圣经》。“赎罪”是西方文学中常见的母题。《赎罪》是一部以赎罪为主题的创作。小说中的三位主人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进行赎罪以期获得心灵的救赎。罗比因被错误指证为强奸犯而被捕入狱。二战爆发后,他自愿奔赴法国参战,赎这并不属于他的罪。最后,敦刻尔克大撤退时,罗比死于败血症,死在了赎罪的路上。塞西莉娅深爱着罗比。罗比被家人诬陷入狱后,她坚信罗比是清白的,她与家庭决裂,搬到贫民窟并且成为一名护士为自己的家庭赎罪。布里奥妮穷尽一生都在为年幼时所犯下的无法弥补的错误赎罪。13岁的布里奥妮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指控罗比强奸了表姐。警车带走罗比,罗比的母亲绝望的哭喊,姐姐伤心离家出走。为了赎罪布里奥妮放弃了去剑桥上大学的机会,像姐姐一样成为战地护士。她白天照顾、安慰痛苦的伤员,晚上用写作记录自己当年的错误。布里奥妮晚年时候,随着保罗和罗拉这两个当事人去世,她的封笔之作《赎罪》即将出版。在小说中她安排姐姐和罗比重逢,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至此,布里奥妮完成了自己的赎罪之路。《赎罪》中的主要人物在《圣经》中都可以找到原型。替罪羊(scapegoat)出自《圣经》,现在人们用其指代人受过的无辜者。巧克力富商马歇尔是布里奥妮表姐罗拉强奸案的真正凶手。由于布里奥妮的诬陷指控,管家的儿子罗比不幸地成了马歇尔的替罪羊,蒙冤入狱。背负着强奸犯的罪名,大撤退的最后一天罗比因败血症默默地死去。布里奥妮是《圣经》中犹大的再现。犹大因私欲的滋长出卖了耶稣。在错综复杂的感情私念的驱使下,没有看清嫌疑人,布里奥妮作假证指认罗比是强奸犯。她和犹大一样背叛自己的亲人,害了罗比一生,毁了姐姐和罗比的爱情。真正的强奸犯马歇尔如《圣经》中的撒旦,是罪恶的化身。撒旦引诱夏娃偷吃禁果失去了自己的伊甸园。马歇尔用金钱诱惑并奸污了罗拉,但他并没有承认自己的罪行。后来竟道貌岸然地活跃于上层社会。

二、前辈的文学经典为互文本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麦克尤恩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麦克尤恩毫不掩饰其他作家对自己的影响,他说:“你可以花五到六个星期模仿一下菲利普·罗斯,如果结果并不是很糟糕,那么你就知道接下来还可以模仿纳博科夫。”“比方说,《家庭制造》,是我在读过《北回归线》之后写得一个轻松滑稽的故事。我感谢亨利·米勒,并同时用一种滑稽的做爱故事取笑了他一把。这个故事也借用了一点罗斯的《波特诺的怨诉》。《伪装》则效仿了一点安格斯·威尔逊的《山莓果酱》。我不记得每篇故事的渊源,但我肯定巡视了别人的领地,夹带回来一点什么,籍此开始创作属于我自己的东西[2]。”麦克尤恩的创作证明了作家之间的影响。

《星期六》是麦克尤恩对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的一次模仿与致敬。三部小说都是运用意识流手法叙述了主人公一天之内的人生遭遇和心理波折。使用卷首引语是麦克尤恩多部小说的模式。《星期六》的卷首引语是《赫索格》里的一段话。索尔·贝娄的代表作《赫索格》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混乱无序、动荡不安的美国。古巴导弹危机、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和青年反战运动等风起云涌。虽然美国科学的发展带来生活的进步,但是人价值混乱,精神异化,出现了精神上的荒原,人道主义危机显现。赫索格是个敏感、善良的大学教授,不断地思考着关乎全世界的诸多问题。主人公的思考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的苦闷与迷惘,追寻和探索以及精神危机。与卷首引语相呼应,跟《赫索格》一样,《星期六》描述了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成功的神经外科医生贝罗安受困于恐怖袭击、伊拉克战争、气候变化等21 世纪人们面临的共同困境下的重大问题,凸显了9·11后人们的精神恐慌与焦虑。同时小说与马修·阿诺德写于1867的诗歌《多佛海滩》形成互文。巴克斯特闯入贝罗安家中,持刀威胁他的妻子,企图对他的女儿黛西施暴之时,黛茜背诵了《多佛海滩》扭转了《星期六》整个故事的发展。听完这首诗后,暴徒巴克斯特的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放弃了邪念。维多利亚时代中期是英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全盛时期,诗人捕捉到盛景之下巨大的社会危机,《多佛海滩》表现了诗人的彷徨,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哀叹。《星期六》的主人公贝罗安所生活的伦敦虽然表面上科技发达、经济繁荣,但实际四处潜伏着危险。小说反映了现代人的焦虑、压力和不安。

三、历史事实为互文本

作为一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麦克尤恩关注历史事实在小说中的呈现。他的小说具有一种敏锐的历史意识,主题确立、题材取舍等离不开以历史作为参照。1940 年 5 月 26 日晚十八时五十七分,英国海军部下令开始执行“发电机”行动,英法联军开始了敦刻尔克大撤退来保存实力。《赎罪》的第二、三的大部分以二战为背景,小说中有关敦刻尔克大撤退和后方医院血腥恐怖的场面惨烈、真实且震撼人心。这一切源自:麦克尤恩的父亲是一位军人,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受伤,麦克尤恩自幼一直到父亲辞世前反复聆听到父亲生动描述大撤退的场面;博物馆老兵们的旧时信函给麦克尤恩提供了很多当时后方医院的真实资料。小说《星期六》的故事发生在2003 年2月15 日星期六,即9·11之后伊拉克战争爆发的前几天。9·11事件虽然过去,但给人们造成的阴影难以消除。主人公贝罗安早起看见一架着火的飞机向希思罗机场飞去,立即想到了类似 9·11 的恐怖袭击,对此非常紧张。直到小说的结尾,贝罗安都在担心伦敦迟早会遭受恐怖袭击。小说中大量篇幅描述的反战示威游行反映了伊拉克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强烈冲击。小说中伊拉克战争临近,反战游行的队伍塞满伦敦街道;家中厨房里的小电视,母亲养老院里的电视都在播放海德公园的反战示威游行的新闻;以前很少关心时事的儿子西奥现在也在实时关注事态的进展;甚至贝罗安与女儿因为对战争的不同观点而起争执。

《黑犬》出版于 1992 年,由前言和四部分故事主体构成。《黑犬》将个人与社会、历史紧密结合起来,指涉了柏林墙倒塌、纳粹集中营等许多历史事实。1989年11月9日,长久以来使众多家庭离散,作为东西方对抗最有力标志的柏林墙被拆除,全世界为之欢呼喝彩。《黑犬》第二部“柏林”部分主要以柏林墙倒塌为背景展开。早上还没起床,杰里米就接到岳父伯纳德打来的电话,兴奋地告诉他柏林墙正在被拆除。杰里米和詹妮看着电视中令人激动的场面不禁泪眼婆娑。一小时后,伯纳德再次打来电话,告诉杰里米他想尽快赶去柏林,预定了两张下午飞机票,并说服杰里米和他一起去德国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柏林街道人流如织,杰里米和伯纳德汇入要见证推倒柏林墙的大军。普通民众的强烈反应表现了他们对于统一与和平的殷切期待。然而,就在柏林墙倒塌之际,新纳粹的暴行令杰里米惴惴不安。小说第三部写杰里米回忆起1981年10月在波兰邂逅詹妮,陪伴她参观马伊达内克集中营的经历。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波兰马伊达内克等地设立了集中营,对犹太人残暴杀戮。之前杰里米参观过的贝尔森集中营让他震撼。小说对马伊达内克集中营所有展品的详细描述使人触目惊心:满眼的牢房、每一座牢房内成千上万只受害者的鞋子、焚尸炉、装大屠杀氰化物齐克隆B的旧容器等。集中营就是个杀人工厂,纳粹德国种族灭绝政策的最好例证。小说的各个细节都凸显了人们对纳粹暴行的心有余悸,对战争的焦虑和恐惧。

综上所述,互文性构成了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文本的存在和表征方式。互文性强调文本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解读某一个文本可以借助于其它文本。对麦克尤恩小说进行互文性解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的作品与《圣经》、前辈的文学经典和历史事实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指涉和意义关联。发掘这些互文本利于更深刻、更系统地理解小说的文学和文化意义,揭示其深层内涵,为解读麦克尤恩的创作开阔新视野。

猜你喜欢
杰里米尤恩赎罪
伊恩?麦克尤恩国外研究综述
白求恩随行护士 琼·尤恩的中国传奇故事
话语、视角与结构:伊恩·麦克尤恩的创伤叙事艺术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跨媒介的叙事艺术:《赎罪》的电影改编研究
反转:麦克尤恩《甜牙》之魅力、诱惑力及权力
《洛丽塔》与《赎罪》的救赎之路
杰里米的白色波斯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