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问题

2018-01-01 07:48郝飞雪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河南

郝飞雪

(河南博物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中国大运河贯穿南北5大水系,全长2700千米,流经8个省、直辖市,集不同区域文化形态于一体,其开发利用的价值不可估量。大运河河南段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鼎盛于隋唐宋时期,隋炀帝时组织开通的永济渠、通济渠,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贯通中国南北的隋唐大运河体系;北宋基本延续了隋唐大运河,但其漕运中心则由洛阳转移至开封。可以说,隋唐宋时期的大运河河南段是当时的国家经济命脉,承担了重要的漕运功能,为促进沿岸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而今,在习近平总书记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后,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大运河沿线各省市的热门话题。目前学界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成果不丰,具体到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更是几近空白。推进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既是保护、传承河南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构筑文化高地的需要,也是大运河沿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需要。面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发展契机,大运河沿线城市需要充分认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积极意义,推进大运河“入遗”后的后续保护利用工作,推动大运河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促进大运河沿线城市的经济增长乃至河南各区域的均衡发展。

一、充分认识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意义

千年以来,大运河是沟通我国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的重要通道,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纽带,形成了内涵独特的大运河交通带、经济带、城市带、文化带。而河南段,正是大运河中的重要一段,在历史上是由国家主导进行建造、使用和维护的战略工程,是中国中东部大沟通、大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沟通陆上丝绸之路的内陆航运通道。在丝绸之路鼎盛时期,大运河河南段是联系陆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都会,如长安、洛阳的重要河段。在大运河申遗之前,河南省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专家调研大运河,众多专家一致认为,从隋唐至宋元长达 700 多年的时间里,河南一直是大运河的中心。[1]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成为国家的重大文化发展战略和赋予河南的重大文化使命。文化遗产是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大运河申遗成功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开展,可谓是河南文化展示利用工作的新突破。

位居天下之中的河南,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拥有发达的铁路、高铁、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京广、京九、陇海等多条国家干线铁路及京广、商杭、郑渝、京雄商、京九、呼南等多条国家高铁干线在河南交汇,还有郑州、洛阳和南阳3个已通航的民用机场。2017年2月3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将郑州定位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将洛阳、商丘定位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这3个城市,恰恰是大运河沿线城市。此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战略串联在一起,形成对接,从而衍生出更多的功能。河南北有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南有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战略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交汇于此,经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借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机遇,打造大运河为“经济之河”,是河南大运河沿线城市提高经济水平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河南各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

大运河河南段顺应黄河南北自然地形特点,利用自然河道或开凿人工河道长达 600 多公里,包括洛河、汴河、卫河、会通河 4 个遗产段落,涉及洛阳、巩义、郑州、开封、商丘、焦作、新乡、鹤壁、滑县、安阳、濮阳等 11 个地级市或省辖市(县)。这些大运河沿线城市,文化各具特色,历史风情浓厚。大运河如同一条纽带,融合与交流沿途各种文化,形成了一条至今仍在不断演进、生生不息的独特文化线路。借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机遇,打造大运河为“文化之河”,使大运河成为展示和传播华夏文明的廊道,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讲好大运河故事,河南大运河沿线城市在推动区域城市带及特色乡镇建设、文化项目联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别具优势,对助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建设全国重要文化高地具有战略意义。

此外,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也是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的重要机遇。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大运河河南段有7项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此后,如何做好大型线性活态遗产的保护利用,成为摆在河南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文物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大运河河南段是一处超大规模的文物古迹,沿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硕,涵盖河道、码头、仓窖、桥梁、运河城镇和村落等内容,包括1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百泉),1项省级风景名胜区(大伾山浮丘山文化景观),以及大量的省市县级文化遗产,还有众多尚待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此外,大运河河南段沿线水利工程科学遗产也极其丰富,如焦作武陟境内的永济渠渠首工程、巩义境内的导洛入汴“清汴”工程、开封境内的束水攻沙“狭河木岸”工程等。借助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契机,唤醒民众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可以完善后申遗时期大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长效机制,更好地彰显大运河遗产的价值,发挥大运河遗产的作用。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各地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准确把握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的深刻内涵,充分认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大意义,客观面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难点和困境,形成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工作体系和整体合力。

二、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难点和困境

大运河文化带是一处“集遗产与生态保护、经济与社会发展、文化与休闲游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文化功能区域”[2],地域情况复杂,遗产种类丰富,涉及行业、学科众多,缺少统一规划和引领,局部存在环境脏乱问题,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内涵挖掘、研究、标示不够,传承利用方面力度不足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困境,需要我们客观面对。

首先,目前河南大运河遗产分布范围及其周边环境区域,是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流域管理机构,按其管辖范围依据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行使管理职责的。我们正在开展的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项跨部门、跨系统、跨行业、多领域的工作,涉及到文物、水利、城建、国土、交通、环保等多个管理部门,在省级层面尚未建立有效的管理协调机制。

其次,目前众多地区还存在文化遗产家底不清、研究程度不够的现象。虽然近年来大运河河南段沿线重要节点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对于一般区域,仍留有较大研究空白。一些散落在民间的运河文化需要我们发掘。运河故道沿岸还有许多的遗址亟待发掘。比如说,开封、商丘的部分地下遗址如水门、码头等需要通过考古工作进一步明确其遗存内容和内涵。汴河故道郑州至开封城区段约60公里的河段尚待进一步考证。会通河河南段河道及通源闸全部淤没于地下,尚未实施考古勘探。此外,大运河作为“活”的文化遗产,作为大规模的线性文化遗产,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没有前例,缺乏经验,极有可能面临很多新的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提前做好准备,需要我们更多地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省实际进行创新。

第三,河南大运河沿线城市尚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文物失修、建设性破坏文化遗产的不良现象。由于历史上大运河改道频繁,加之政治中心从洛阳、开封迁往北京后,河南大运河漕运通道被逐步废弃,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水利水运工程设施多数已经废弃或成为遗址。很多河段今非昔比,运河文化遗产遭受严重破坏。一些河段虽然至今仍然发挥着泄洪、灌溉等功能,但已不能通航;一些河段几近干涸,基本断流,或是渠化现象严重,形态改变较大;一些河段水质污浊不堪,河面垃圾较多;一些河段已被黄沙或现代建筑覆盖、叠压,延续性较差,运河风情荡然无存;一些河段面临的发展压力较大,如位于郑汴新区规划建设范围内的汴河故道郑州至开封段汴河故道。在城市中,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直未得到深入的理解,以追求政绩或商业赢利为目的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现象层出不穷。还有一些历史老城区、旧街道、古建筑等由于缺乏经费常年失修,处于濒临颓败倒塌的境地,急需有人力物力进行抢修。

总之,尽管我们在大运河申遗前后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有些甚至是基本问题和关键性问题。面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些不得不引发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三、河南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思考

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主席朱民阳先生在第二届中国大运河国际论坛说:“大运河包容、开放、融合的特性,需要我们用大胸怀、大格局、大合力来传承和保护利用,其中既要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也要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既要沿线城市的互联互通,也要世界运河城市的互动共享。”[3]诚哉其言!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需要全民参与的伟大工程,需要我们多方努力、齐头并进。

第一,立足长远,抓好当前,为协调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所涉及的多个行业的重大问题、明确相关部门和地区的职责分工、加强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应由省委、省政府牵头设立责任机构和长效协商机制,统一部署建设任务。各地区、各部门围绕省委、省政府制定部署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齐心协力,有机协调,密切合作,强化之间的协调联动,以合力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为总目的,形成职责明确、规范有序、相互协调、运行高效的协调联动推进机制,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推动事关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大事项顺利推进。对于小范围区域,也可以采用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管理的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加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与之同时,积极动员专家学者和群众参与,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强宣传,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智力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二,深入发掘河南大运河文化内涵,强化学术研究工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学术支撑。首先,积极开展河南大运河资源调查,摸清家底。组织开展大运河资源专题调查,对全省有关大运河的文献和遗物、遗迹等,深入挖掘,分类整理,建立大运河遗产信息数据库,并及时公开发布调查成果,使全社会共享大运河资源信息,为各界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基础信息服务。其次,深化河南大运河学术研究工作,推进研究的力度和深度。需要我们拓宽考古调查或学术发掘的思路,力争取得新突破。同时也要加强对大运河非物质文化,如历史名人、宗教、节庆、艺术、民俗、饮食、传统技艺等内涵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力争取得新资料。第三,我们的学校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开展运河学的教育和研究。学校作为专业的学习和科研机构,承担着培养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人员的重任。面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开展,我们的教育内容也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调整教学内容,完善专业配置,整合人力资源,加强队伍建设,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此外,我们还需组织相关专家和研究机构,定期组织大运河沿线城市开展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会等,深入开展大运河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文创产品研发、文化旅游等学科领域的综合性研究,促进各学科、各领域之间的横向协调推进、深度融合,夯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学术支撑。

第三,加大河南大运河环境景观建设力度。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工作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持续开展针对违章建设、违规排放等行为的综合整治工程;对重要历史文化景观进行科学修复;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展历史河道的修复工作,分阶段、分地段明确整治目标和责任,形成长效管理和监督机制,全面提升运河沿线文化景观建设标准,创造宜人的滨河环境,并将景观建设和地方文化品鉴等内容创意化包装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综合体,让民众能亲近运河、品味运河,为大运河文化带旅游活动创造条件。

第四,促进河南大运河文化资源产业有机融合发展,引导和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信息、物流、贸易等相关产业紧密结合,拓展大运河文化带相关产业发展的综合效果,把大运河文化带变成一个富有投资价值的平台。对此,我们可以以大运河为主轴,以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名城、名镇(村)为骨干,以其他不可移动文物为补充,串联各地市大运河文化带,发挥运河沿线各类市场主体的作用,调动运河沿线各相关产业和机构的联动积极性,促进跨界、跨省、省市融合,积极建设运河城市历史街区、特色运河城镇、运河美丽乡村、水利风景区、大遗址公园、工业遗产地、运河文化博物馆、运河文化艺术产业园、沿运重点文物景观等,从而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大运河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站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度,积极弘扬和传播大运河文化带,推动河南大运河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增强我们的历史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江苏历史文化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贺云翱先生在论述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时说:“建议拍摄大运河文化带相关纪录片、电视宣传片等;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大运河文化带 app、微信公众号、专题网站等,建立日常性运河文化宣传推介体系;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中国文化遗产日、‘6·22’大运河申遗成功纪念日、国家海洋日、国际志愿者日等重大时间节点,策划推出富有特色的运河文化带项目,让运河文化发扬光大。”[4]这些真知灼见,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第五,建设河南大运河文化带示范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大运河沿岸城市共同的责任,不过,大运河文化带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局部区域的发展作为高地;或是推进一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先行先试,引领和带动整体运河文化带的发展。其他城市要根据自身历史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差异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做到点线面兼顾,构建不同功能的运河文化廊道或文化产业园区,避免同质化竞争,以开放的姿态融入河南和全国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总之,大运河文化带中的“带”字至关重要,需要我们将大运河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让沿线城市共同发力,打破“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狭隘思维,促进更大范围的融合和交流,共同谱写大运河文化带新篇章。

总之,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大工程,需要我们尊重历史,顺应自然,立足现实,以科学务实的态度作好长远整体规划,以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创新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统筹思考,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定出分步实施的方案与细则,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建设文化运河、经济运河和生态运河,促进河南社会的全面发展,承接国家战略的沿河开发开放带。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河南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