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华
(海安市紫石中学 江苏南通 226600)
美术作为一门研究绘画、造型、色彩等的艺术学科,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发展有多方面的价值。但是长期以来,中学美术教育一直被作为辅助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深入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必须对美术教育的作用价值进行重新审视,明确美术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美术教育活动,从而使其作用价值能够充分发挥。
全面素质教育要求在中学教育过程中,关注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全方位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因此,美术教育本身属于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开展美术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绘画技能,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从这个角度来看,美术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与德教、智教完全平等的,不应忽视美术教育在推进全面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1]。
从目前中学美术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其具体内容包括美术欣赏、美术评述、认识色彩、造型设计、色彩运用等。涵盖面较为广泛,而且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越来越密切,课程主题包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设计这些教学内容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综合发展,以美术教育为引,引导学生关心生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和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并能够用手中的画笔将其展现在画纸上。这样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总体目标,对学生的身心素质能力成长,有重要影响[2]。
在中学美术课程中,美术欣赏和评述的内容占有较大比重,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审美观,是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美观性较高的艺术作品,帮助其直观的认识美术的艺术魅力,从而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美,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正所谓爱美是人的天性,但是中学学生的审美能力有限,在现实世界中,许多具象化的事物,其美感被隐藏在条条框框的外在形式之下,难以被学生所捕捉。而美术作品,是经过特殊的艺术手段处理后的产物,是对现实事物美感的深入挖掘和集中体现。以此为媒介,将“美”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然后再从艺术创作回归生活,用美的意识和理念,指导学生的语言行为,使其成为一个美的创造者。
中学美术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引导学生欣赏一定量的美术作品后,教师引导其通过临摹、即兴创作等方式,亲自动手绘画,或制作艺术工艺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对学生的智力发展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左脑主要影响抽象思维,右脑影响形象思维,实际复杂的思维过程,则是由左右脑协同完成的。在其他文化知识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使用左脑较多,而在美术学习中,则可以锻炼学生的右脑形象思维。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动手操作训练,让学生完成从观察到临摹、从学习到创作的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发展都有重要帮助。
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也是如此,从古到今,从东方到西方,历代著名画家在美术创作过程中,都会融入生活见闻及所思所感。因此,美术作品也是作者生活哲思、价值情感的表达载体。学生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可以通过感受先贤的情感态度,产生对生活不一样的理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受到感染,激发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比如说,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内容是抽象的,古代京都的生活,学生难以设身处地的体会,但通过欣赏《清明上河图》等作品,通过对当时北宋都城建筑物、街道、人们的穿着、出行工具等进行直观观察,建立对北宋京都生活的直接认识。
美术创作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古今中外的美术创作流派不胜枚举,每一个新流派的诞生,都是画家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成果。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自主的创作和表达,也可以激发其创新意识,让学生享受创新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正如丰子恺先生所说:“想象是绘画中极其重要的一件事,有形的东西,通过想象可变为无形,无形的东西,通过想象也可以使其有形。”在此方面,需要继续深化美术教育改革,去掉美术教育中的形式化、功利化现象,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学术教育的功能价值,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既是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又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目标不可缺少的途径。可以让学生全方位的成长,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更好的投入到各学科学习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