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莹
(宁波市象山中学 浙江宁波 31570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英语已经成为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国民教育方面对英语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英语学科教学需要。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很多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难题。
1.求知好学因素。兴趣(interest;taste)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英语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现有消极兴趣转变为目标兴趣——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这个也可以用诱发理论来阐述:了解学生的意愿、分析学生的特长,明确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其大体发展方向,激发其兴趣,“由浅入深”,将激发的兴趣固定为稳定的兴趣。英语要淡化被动式应考,着眼能力培育。英语教学实践中,只要用好这个因素,那么就成功了一半。
2.心理干预因素。学生在面对不感兴趣的学科时,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应对方式,如上课紧张、考后沮丧、作业敷衍拖延等等,其后果只会越来越糟糕,越来越不想学。心理干预(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3.习惯养成因素。习惯养成是指重复练习继而固化为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细节决定成败,对教学活动而言,坏习惯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坏习惯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教师要早做预防,主动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好习惯包括自主学习、专心上课、积极思考、善于提问、取长补短、独立作业、反思提问等方面内容。
4.创新思维因素。常规思维是束缚师生发展的禁锢之一,只有善于突破常规思维定式,才有可能在教学活动和知识学习中有所突破、有所进步。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无论学生是从书籍中学到的知识,还是教师传授知识,都不算真正领悟。学生只有坚持自己独立思考,拥有自己的思维,找准知识的着力点,掌握其中的关键环节,才能深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培育英语学习的创新思维,不单是教会学生一些目标单词、相关语法、时态应用,还要从大量阅读入手,提升知识储备量,培育更广泛的视野和发散思维。
1.挖出苗子“带头学”。在教学实践环节,要挖掘出班级英语尖子、潜力生、进步明显的学生,发挥好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自我揭秘”、“点评亮点”、“发现相似点”、“找准共同点”等形式,缩小目标群体和苗子的心理距离,促进模仿转化,营造出“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确保学习效果。
2.搭建小组“帮扶学”。初中学习在时间上还是相对宽裕的,学生的英语基础差距不是很大。这样的背景下,“帮扶学”很容易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手段和有益补充。英语教师要善于配合班主任的工作,结合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情况,利用“兴趣小组”、“学习小组”等方式,“因人而异”,确定每天的学习内容,指导“优良结对”、“优差帮扶”,一帮一、一帮多、多带一,浓厚英语学习氛围,推进“帮扶学”不断深入。
3.结合活动“渗透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学的较高境界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将知识输出给学生,并培养应用能力。一言以蔽之,这就是教学的“渗透”技巧。英语教学是有其独特的语境意义的,“双语教学”、“母语教学”都是常见的教学方式。随着“地球村”观念的深入人心,与之匹配的是英语的使用功能大于应试效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模糊英语授课概念,生源较好的学校或学生英语基础扎实的班级要坚持英语教学,形成课堂主动讲英语、课下喜欢说英语的氛围。平时,要注重结合学校组织的各类英语演讲、英语才艺表演、英语话剧等活动,从点滴细微之处入手,将英语学习与提升个人素质相结合、与提升自学能力相结合,增强学习效果,激发学习热情。
4.培养兴趣“自觉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将每个阶段的自学内容以课外阅读的形式下发给学生,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和兴趣开展业余时间自学,主动或半主动引用课外阅读形成话题(topic)。根据正常授课的实际,创新做法,定期开设“微课堂”,利用10~15分钟的时间,将布置的作文或话题,依托小组讨论、抽时朗读等方式在课堂上演绎,激发学生参与英语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5.拓宽视野“超前学”。近年来的高校自主招生过程,越来越注重考察学生是否拥有宽广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和语言的表达。当然,提早拓宽这部分学生的视野、打好基础,也能为各类竞赛和高中教学,乃至直接出国学习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