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当代意蕴

2018-01-01 01:56钱和辉
关键词:自然界恩格斯马克思

钱和辉

(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传承,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分布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系列著述之中,其内容博大精深,哲理意蕴深长。

一、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在人与自然的矛盾初现端倪、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之际,就敏锐地体察到人类自身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他们深刻地阐释了人与自然有机统一、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一系列理念和主张,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由此发端。

1.人与自然天然一体: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基础

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高度关注的客观现实问题。“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首要前提,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与其他自然的关系”[1]67。基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深度思考与探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衍生的,并将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拓展而深化。无论从人对自然的关系还是从自然对人的关系来看,人类与自然已然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自然界具有先在性,它先于人类而存在。人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产物。马克思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2]105,“主观上作为他自身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3],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2]167;恩格斯也重申:“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4]74“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5]384马克思、恩格斯反复论述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自然大家庭中的成员,而不是超然于自然界之外、与自然界毫无牵绊的看客,旨在强调自然对人具有客观性和先在性,人类应该认清自身是自然界大家族中的天然一员,理应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自然是人命脉之所系。人从自然中来,而且还必须依靠自然界存活。自然界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是人的活动舞台,为人的生存与活动提供对象、材料和工具。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依赖于自然界,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2]56。“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无论其“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2]56。从上述论述我们不难悟出,离开土壤的肥力、富含渔产的水体等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离开瀑布、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劳动资料的自然资源,人就根本什么也不能创造。人类与自然,是相生相长、休戚与共的关系。

2.人与自然相互作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主题

从自然中相对独立出来之后,人为了能够生活,必然要通过自己的活动作用于自然,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肇始。人类在索取自然造福自身的同时,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身的文化、目的和欲望赋予自然,自然因而成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在人类实践作用下的变为“人化自然”。

人通过实践作用于自然。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同自然存在物打交道,不断“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5]329。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是人类的生产劳动,而劳动本质上就是“以人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6]。在此过程中,人把自然界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直接对象和工具,把自身的目的性因素注入其中,把人的内在尺度运用到物质对象上去,自然据此处处烙下人的印迹。自然这一原本“自在之物”日益转化成为体现人的目的、承载人的理念、满足人的需求的“为我之物”。自然因人的劳动实践得以人性化,进而被纳入人类社会。

自然制约人的实践行为。人的实践活动终归要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因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4]580而已。如果人类不能把自己看作是自然家族的天然成员,而是以主人的姿态凌驾于自然之上,在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无视自然规律的存在,一味对自然界进行索取和掠夺,人终将面对自然的报复。对此马克思郑重提醒人们,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如果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按人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人服从一种真正的专制。”[4]225换言之,人不能过度迷恋自身对自然的所谓胜利,对于凡此种种的任何一次胜利,自然都会反过来对人进行相应的惩罚。

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精髓

“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对自然界的任何影响都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实践中依循自然界固有的规则进行。人类只有从认识上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尊重自然规律,以此作为自身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出发点,才有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应该尊重自然法则和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人与自然是互利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人属于自然,决定于自然,而自然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身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人类应该做的就是尊重自然的法则和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的“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4]455。人类只有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和依循自然规律,并根据对这些规律的认识,调整、控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才能能动地支配自身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行为,做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进而确保人与自然相得益彰的关系。

注重依靠科技,和谐人与自然关系。作为人的认识、实践创新活动,科学技术直接影响与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有其内在的独特价值。马克思强调,科学技术的进步,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幼稚态度和其他的幼稚行为,有利于人“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发现物的新的有用属性”,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7]115。通过科技创新,人可以采用新的生产工具、工艺方法对自然物进行加工,改变其原有利用途径和方式,使它们带有全新的使用功能,实现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物的充分利用,有效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给自然留下恢复元气、休养生息的空间。

二、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是感知和省察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所孕育而生的科学理论,代表着无产阶级自身和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它在深刻剖析人与自然辩证关系全部奥妙的同时,科学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生相伴发展的本质规律,从而展现出鲜明的实践性、人本性和科学性特征。

1.实践性:立足于实践,厘清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始终立足于实践来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践性是它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就在于其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丰富于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实践为基础而形成和展开的。实践是人类首要的基本的活动,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是联系人与自然的载体。正是源于对以实践为中介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希冀,马克思、恩格斯创设了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科学阐释了人的主观实践和自然客观演进的关系,揭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一种思想理论对实践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同它所蕴含的真理性成正比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不仅是一种阐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而且是指导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实践的理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9。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形成以来,逐渐为人民大众所理解和掌握,感召人们的心志,引领人们的行动,成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系统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思想武器。必须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满足于其既有的理论成果。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始终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实践的延展而更加系统和完善,其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根植于人民群众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实践沃土之中。

2.人本性:着眼于主体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本性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突出特征,就是其尊重人的主体地位,维护人的根本利益,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认为,人是现实世界的主体,要从主体出发去研究和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关爱自然,与自然为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谋求人的利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理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是有利于人与自然矛盾合理化解的关系,应是人可以充分发挥其普遍的自由潜能的关系。以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解放为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描绘的共产主义,就是希图通过人和自然之间矛盾的有效解决,实现人与自然天然关系的复归,在此基础上让人们最大限度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并在这种自觉的创造活动中使自身的才能和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3.科学性:矢志于科学,解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又一重要特征,具体表现为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底蕴、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及其演进规律的科学揭示和通过实践检验确证为正确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是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的基础上所创立的,同时还集聚了自然科学的理论精华,融汇了自然科学方法,按照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系统的发展规律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使这一理论具有科学性。马克思、恩格斯用辩证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发展进行梳理提炼的基础上,阐发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伴而生、相携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人类同自然和解共生的路径方式,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进化遵循与自然进化同样的科学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科学性特征的最主要体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9。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在实践中的长期运用和发展,已然化为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其成功实践的历史,确证了其内在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越来越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肯定与认同。

三、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是基于对当时社会发展条件下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的观察和思考而提出的,它所蕴含的真知灼见在人与自然关系实践已然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依然闪耀着真理性的光辉,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揭示的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衍生的诸多不当观念与行为,在当下中国仍然可以寻见。作为一个丰富而系统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阐释,对于指导和引领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绿色发展,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1.尊重自然:消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从自然中进化而来,始终带有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人始终与自然相伴前行,人与自然具有天然的共生性。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中的这一观点,对于当下我国各级政府和社会成员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现实的启示。人类“操纵”自然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依存自然的历史。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互为目的。这就要求人们在实施绿色发展理念的各类实践中,彻底抛却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远离人类“狭隘的傲慢的人道主义地平线”,理智地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自然,破除人与自然的对立。“思想上的雾霾不除,环境中的雾霾难消”。首先要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开展认知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理念的养成教育,据此培育各级政府和社会成员崇尚自然、珍爱自然的朴素意识,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觉将人类的伦理道德向自然万物延伸和扩展,使其成为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精神力量。其次要在实践中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适度支配和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对自然获取和回馈的平衡,始终坚持把经济社会发展规模控制在自然的承载力范围之内,做到人与自然互融共处。

2.顺应自然:和谐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万物之灵,能够有意识地改变外部自然服务于自身。人可以“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5]383,将“自在之物”演变为“为我之物”,同时人的实践活动始终难以超然于自然规律的威严,时时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人一旦漠视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就会“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中的这一认知和看法,对于当下我国各级政府和社会成员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现实的警醒功能。自然是系统性、丰富性的客观存在,具有其自身内在的演进逻辑和规律。这就要求人们在实施绿色发展理念的各类实践中,正确探索和认知自然规律,自觉顺应自然,和谐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一是要积极探索自然规律。人们必须勇于克服自身主观上的盲目性和利己性冲动,坚持从自然实际出发,研究自然现象,努力探求自然规律,把握自然规律。二是要遵循自然规律。人类所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不能改变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自然对人的先在性,决定了人类必须顺应自然规律。这就要求人们坚持绿色发展的各类实践活动时,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有效防范人因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伤及人自身。

3.保护自然:重塑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4]777。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在调控人与自然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自然、呵护自然为前提。这就要求人们实施绿色发展理念的各类实践中要注重创新生态科技,合理运用科技解决生态问题;同时建立健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制度体系,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再造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一要着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重点突破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为缓解人与自然紧张关系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要加大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积极引导科学技术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善于利用科学技术最新成果以提高自身活动的预见性。二要积极构建有效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制度体系,注重以制度约束人的行为,用制度保护自然环境,不断推进人们自觉和主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7-20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5.

猜你喜欢
自然界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