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取向下高职生“就业无意识”现象分析
——基于Seginer的动机—认知—行为观

2018-01-01 01:40洋,何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素养

邵 洋,何 晶

(1.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系,安徽 芜湖 241002;2.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安徽 芜湖 241002)

据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指出,近三年,每年仍有40%左右高职未就业毕业生为“就业待定族”。这种错位发展模式,追根溯源仍是高职在校生的就业意识出了问题。对专业前景茫然、对职业规划错乱、对未来掌控无力等是高职在校生在就业意识方面最大的问题显现,这种状态亦可称之为“就业无意识”现象。本文以Seginer的未来取向理论观为切入点,对此现象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对高职生的未来就业提供指导。

1 Seginer未来取向理论及高职生“就业无意识”的三维心理现状

1.1 Seginer未来取向理论

未来取向意味着个体对未来的规划和思考。弗洛伊德在研究心理成熟度时指出,人类个体具备从即时冲动向以具体目标为指向的行动支配能力转变,这种以具体目标为指向的行动意味着人拥有未来取向的能力。Seginer在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理论与Nurmi的认知—动机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取向的动机—认知—行为观,增加了未来取向的动机及认知维度。她认为未来取向应该包括动机、认知和行为三个因素,每一个因素下都包含两到三个变量。首先,动机包含评价、期待和内部控制三个变量,主要刻画个体对生活事件及未来的希望、计划、目标及态度。其次,认知包括内容与效价两个变量,即通过动机的驱使,诱导个体形成对未来生活及事件的建构,并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对事件完成度的希望及担心。最后,通过个体的努力和投入开始探索外部世界,做出相应的决策或做出承诺。Seginer的未来取向理论从纵向和横向角度展示了开展规划、接近未来所经历和必须经历的心理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正是高职生乃至所有大学生在面对未来就业时,所需要学习、关注、培养、前进的维度和路径。

1.2 Seginer未来取向理论下高职生“就业无意识”的三维心理现状

1.2.1 就业动机维度——职业目标的无意识

缺乏未来意识是当下高职生就业的首要问题。诸多高职生自入校以后,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过度放纵自己,享受当下,甚至出现“迷茫”青春,“混生活”“混成绩”“混学历”成为了学校生活的主题。虽然学校针对高职生的未来规划开展了职业规划课程、职业规划活动、就业孵化基地、双创系列活动等多样性的活动,但仍面临大多数学生“参与无意识”、“学习无意识”、“就业无意识”、“未来无意识”等现象,职业生涯课程、指导项目、活动计划也变得有名无实。另一方面,根据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蓝皮书中针对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数据调查发现,有31%的人认为就业“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其次是“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这种现象也直接体现出高职在校生的职业目标无意识。

1.2.2 就业认知维度——个人认知与职业认知的偏颇

高职生处于青年期到成人期的过渡时期,“边缘人”地位、“第二次心理断乳期”等特殊现象集聚一身,思维和人格的再构造成了高职生在忽视职业目标和职业需求的同时,也忽略了对自身的认知和价值判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职生就业“不知己”、“不知彼”现象非常突出。“不知己”指的是指自我认知不足,存在一定范围内自我认识失调的现象,诸如自我乐观放大就业机会和就业范围,导致出现自负、盲目自信等心理状态。“不知彼”则体现在高职生对职业的认知出现情绪化的偏颇,不愿去基层、厌烦工厂等艰苦工作,甚至一些同学会出现自卑、羞怯等状态,而这种状态在面对用人单位时表现出来的是,不敢主动展示自我甚至怀疑自我的状态,以致自己还未开始就已经立于不战而败的地步。

1.2.3 就业行为维度——职业能力准备不足

高职毕业生在毕业时自身工作平均水平低于工作岗位要求,对核心知识掌握程度更低于专业岗位的要求,这种现象说明了当前高职在校生职业能力准备的不足]。虽然工作能力的培养已经贯穿高职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包括实验实训等课程规划、顶岗实习等教学安排、职业规划等辅助教学手段,但经调查发现,学生对未来就业所需能力的投入仍有不足:在平时课堂任务安排中,能够集中精力静下心来投入生产和操作的同学较少;实验实训课程中,真正能够在机器上实践运作的也只有少数同学,其他人更多是旁观、辅助等,并未真正完成、领会、践行相应的培养目标。

2 解决高职生“就业无意识”的路径

2.1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端正职业准入态度

培养学生自我职业教育能力,端正高职生职业态度,走好职业生涯第一步。高职生的自我教育是指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把自身作为发展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来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真正内化的过程。]首先要求高职生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评价,主动认识自我,进行自我的理解和剖析,合理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改变原有的错误、狭隘、封闭的自我环境;其次便是以平常心理智对待自己的价值和社会地位,悦纳自己,排除负面情绪对决策和正常思维的干扰,建立尊严和自信,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培养面对未来的勇气,形成审视自己的尺度,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最后便是自我激励,产生积极向上的愿望,进而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及职业需求,开发自我潜能,端正就业态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在学习、实践中发展自己、健全人格。

2.2 提升个体职业素养,保障未来职业质量

调查数据显示,在校期间素养提升较多的学生对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就业现状的满意度、职位晋升等方面的评价会更高。高职生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技能和职业修养两个部分,学校是承担这一任务的重要主体,需从本身职责出发,改变思想、制定方案、实施监测。首先,学校应该摆脱传统整体性思维对职业教育的制约作用,灌输全新的职业教育思想。学校领导层及负责教师应从多角度、全方面,立足学校发展实际,结合区域发展特色,制定符合人才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其次,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高职生职业素养是过程性的,应在入学初就制定规划方案,从职业内容选取、职业活动构建、培养方法的选择、教学情境设计等方面入手,最终引入相应的评价机制,使得学生的职业素养体现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最后,加强效果监测,在校期间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效果测评,及时改正工作思路和方法,另外,委托社会第三方进行毕业生的素养反馈,要求对毕业生进行全面而具体的评价,院校根据反馈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素养提升,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保驾护航。

2.3 丰富校园文化载体,创建积极就业氛围

校园文化载体担负着传达校园精神、丰富校园活动、完成培养目标的重要功能,因此想要创建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校园文化,载体应该更加多面性、丰富、活力化。首先,党团组织和学生管理部门作为主要力量开展相关就业活动,例如,伴随着“第二课堂”的上线,学生们的课余实践生活愈加丰富多彩,将未来专业走向及就业与第二课堂融合,开展系列的主题活动,让同学们在获得学分的同时也可以深入到未来职业岗位中。其次,学生社团发挥大学生自我指导、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功能;第三,形成固定品牌活动,如“企业进校园”、“就业文化节”、“就业知识普及日”等,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训练,在活动中获得成长。

2.4 整合社会支援机制,做好提前就业保障

高职生就业不仅仅是高职生和学校的责任,更是政府、家庭、用人单位等多方面主体的责任,需要多方联动,共同为高职学生的就业做好提前保障。首先,学校不能片面追求办学规模,应该在确保学生数量的前提下,严把学生质量关,提升学生整体质量和素养水平;其次,政府应该建立统一的市场和就业规范制度,保障就业机制,鼓励高职生选择基层就业,并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弥补高职生心理落差;第三,院校应该联合家长、就业部门及用人单位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职业心理引导,从家庭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长,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第四,加大信息化教学普及范围,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未来就业、任务驱动授课、模拟情境教学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岗位任务意识。

3 结 语

社会经济的转型对人才培养方式和市场需求类型提出新的要求,由注重学科知识转向注重学生素养和能力。因此,鼓励和倡导高职生培养就业意识、提升就业素养、优化在校体验、提高就业能力,能够增强高职毕业生在市场中的中长期竞争力,更好的应对市场的需求,最终实现就业质量和数量的双重突破。

猜你喜欢
高职生职业素养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感恩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生感恩教育中的实证研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当代女高职生婚恋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