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路
边寿民(1684-1752),初名维祺,字寿民、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晚年又号苇间老民、绰翁、绰绰老人,江苏山阳县(今淮安)人,因画芦雁驰名江淮,乃至大江南北。晚年结庐于山阳城东粱陂桥畔芦荡里,名所居为“苇间书屋”。工诗词,精书法,与郑燮、金农等人齐名。
边寿民的这幅《蟹菊酒香图》,画面钤印7方,其中6方为边寿民印,分别为:“寿民”(白文方印)、“颐公”(白文长方印)、“苇间人”(白文方印)、“泼墨”(白文长方印)、“夫山画师”(白文方印)、“山阳人”(白文方印);另有1方“邓拓珍藏”(朱文方印)的邓拓收藏印。
边寿民留下了大量作品,其绘画风格就技法而言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泼墨写意,用笔、墨、色在运行中呈现出的浓淡来表现物象的造型和动态;一是用淡墨勾出物象的轮廓,再用干笔皴擦来表现物象的阴阳向背。主要题材以泼墨芦雁为主,兼善花卉、蔬果、虫鱼、芭蕉、湖石以及生活用具等小品。以“边芦雁”擅名的边寿民,所画螃蟹也十分生动,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及国家博物馆均藏有边寿民“菊蟹”题材绘画作品,内容、构图与表达方式极为相似,足见画家对画蟹乐在其中。
根据题款可知,《蟹菊酒香图》创作于清乾隆五年(1740)秋九月,作品以写意手法勾勒生活一隅,别具一格。画面主体为四件日常用具:最右侧是一只编织条纹的束脚尊,几枝盛放的菊花错落插于其中;后方较大的瓷罐中放有一只酒提;左侧描绘一只覆盖提绳的粗陶质酒罐;右侧居中则为一个竹编蟹篓。一枝散落的菊花横斜穿插其间,平添几分逸趣。最为生趣盎然的是画面中的两只螃蟹,一只已然逃离束缚,另一只正以巨螯撑起蟹篓的盖子,一只蟹足远探,似在惶急寻觅逃生之路。此画疏密得当,布局轻松,行笔周折有度,似随意挥洒而成而又匠心独运,虽然题材、构图及手法皆属寻常,但毫无矫揉造作之态,自成天真烂漫之趣。
《蟹菊酒香图》画风淳朴浑成,不似李鱓的花卉竹石那般粗笔写意,大胆泼辣。边寿民以寻常之物入画,清新之感扑面而来。在绘画技法上,该作品吸取了传统山水画笔法,淡墨勾勒轮廓而后干笔皴擦,兼以写意花鸟没骨画法,浓墨点叶劲健圆浑,淡墨勾花层次分明,最后辅以淡赭提点,工细之中得见意趣。边寿民的绘画作品,一般比较着重于物体的体积、结构、质感,这一点在这幅作品中的覆盖提绳酒罐上得以集中体现。画家自创干笔皴擦之法,类似素描,沿形体细细皴擦,描绘颇具体积感,陶罐的粗糙与质量跃然纸上;画蟹则以浓墨为之,用笔精炼,刻画生动,收放自如。在构图章法上,则是密集中见节奏。首先四件主体器物给人以稳定之势,然而高低错落的安排生成了活动的韵律,借表达物象的形态、纹理、质感,形成了画面特有的空间透视;以数枝菊花为穿插点缀与画面分割,使得层次更加丰富,逃生的螃蟹更是增加了画面的活泼之感。
边寿民的绘画作品多为诗、书、画的综合体,在这幅《蟹菊酒香图》中,画家题诗云:
稻蟹膏方满,罏头酒正香 。
若辞连日醉,辜负菊花黄。
又录南宋诗人范成大(号石湖)《秋日田园杂兴》组诗中的一首题于画上:
菽粟瓶罂贮满家,天教将醉作生涯。
不知新滴堪篘未,今岁重阳有菊花。
边寿民在跋语中交代:“此范石湖先生作也,与此幅诗情画意颇合,因并录之,以见古今人情思不甚相远耳。”“不知新滴堪篘未,今岁重阳有菊花”意思是“不知新酿的酒可滤好了吗?重阳的菊花即将盛放了啊。”边寿民的题诗与范成大命意遥相呼应,画家显然也感到范诗与他的作品“诗情画意颇合”,所以索性“并录之”,以表明“古人”和“今人”情思的交融,是时空所无法阻隔的。诗词题跋在填补画面构成上的缺失的同时,诗画映照即景抒情,融古人诗意与今人画境于一炉,结合了写实与象征、具象与寓意,韵味绵长、浑然成章。
《蟹菊酒香图》现藏于中国美术馆,是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历史学家、诗人、杂文家邓拓同志于1964年无偿捐赠的。邓拓捐赠的这批古代绘画珍品,共145件(套),224个作品单元,构成了上起宋元,下至晚清,反映中国绘画历史流变的收藏序列,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艺术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和学术研究价值。但其中大部分年久失修,有的作品已然破损严重,长期未能展出面世。《蟹菊酒香图》同样面临这一问题:作品为横披形式,画心为粗罗纹纸质,纸质稀疏,舒卷后易出现折断;作品另有多处虫蚀痕迹,画面纸张色泽不够统一且污损较为严重,如此情形已无法展挂。后来经过修复专家的不懈努力,通过清洗、揭托、全补、重新装裱等主要步骤彻底大修之后,画心明净不失旧色,脱落处得到很好的拼补,残缺之处得到细致的修复,使作品重现了合符规制的横披样式,整体而言,既能满足展观的需求,又保证了作品更好地舒卷、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