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归自然
——钟蜀珩绘画作品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7-12-31 19:36冯燕整理
中国美术馆 2017年6期
关键词:吴冠中诗性艺术

冯燕 整理

“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之一,由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寻归自然——钟蜀珩绘画作品展”于2017年10月20日在中国美术馆揭开帷幕。开幕式之后的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七层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致开幕辞,桂林师范专科学校美术系教授、云南现代重彩画派创始人之一刘邵荟,凤凰卫视主持人王鲁湘,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副主任冯秋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蔡劲松,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景波,《中国艺术报》副社长朱虹子,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翁剑青,著名艺术家张大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奚静之、祝重寿、陈池瑜、卢新华、岛子、王玉良,著名油画家赵友萍等出席研讨会。与会专家们从人品与画品、师承与发展、童年经历和家庭角色、作品的艺术特征、审美体验等多方面探讨了钟蜀珩的绘画艺术,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主任邵晓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岸瑛主持了研讨会。

人品与艺品

赵友萍谈到,中国的艺术传统讲人品和画品的统一,在钟蜀珩的身上可以看得很清楚。看她的画,你的心也就干净和沉淀下来了,所有邪的东西都进不来了。

奚静之认为,刘巨德、钟蜀珩夫妇是非常正派、正直的人,从来没有表现自己的时候,都是很安静的人。他们两人互相关怀、互相支持。钟蜀珩扮演了多重家庭角色,她是刘巨德最主要的艺术上的支持者。即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她也表现得非常坚强,这是非常难得的。

翁剑青说他在学校有很多机会跟钟蜀珩老师接触。钟老师给他的感觉是非常的温和、低调,又非常温暖。钟老师和刘老师的温暖,给他很大的信心和力量。

师承与发展

卢新华谈到,刘巨德和钟蜀珩伉俪是从不同的人生起点来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这个20世纪中国现当代艺术大家云集的地方,他们受到了艺术的洗礼,特别是在庞薰琹、吴冠中两位大家的带领下走到今天,这对于他们两个来说是机遇,也是幸运。他们二人在艺术道路上可以说是以真心、善心,向着美的终极境界探寻。他们把艺术的创造和探索精神作为一种美的信仰,可以说是宗教般的虔诚。他们青出于蓝,他们的艺术成就追溯和延续了一代艺术大家庞薰琹先生、吴冠中先生的艺术理想和精神探索。他们二人的展览是中国现当代艺术的一道盛宴,将引起美术界的深思,思考什么是艺术大家,什么是艺术的创新和探索,什么是艺术大家的作品。

陈池瑜认为,钟蜀珩是吴冠中先生唯一的研究生,受到吴冠中先生比较大的影响。她继承了吴冠中先生的学术思想,将如何探索油画的形式,探索油画语言的表现力作为学术追求和绘画创作的根本点。钟蜀珩在油画创作中取得了重要成果,也很好地传承了吴冠中先生的绘画形式语言以及艺术思想。

刘邵荟谈到,刘巨德、钟蜀珩伉俪经过非常艰苦的努力,在1979年考上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第一届研究生,直接受教于大师级的导师庞薰琹、吴冠中、张仃诸先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双双成为了杰出的艺术家。

岛子认为从庞薰琹而来的现代艺术精神,到了刘巨德、钟蜀珩他们这一代,基本上能够完整地或者超越性地得到承袭和发扬。

祝重寿提到,刘巨德是庞薰琹先生的研究生,钟蜀珩是吴冠中先生的研究生。能有这两位顶级的老师,是他们成功很重要的因素。钟蜀珩早期的作品,基本上是模仿吴先生,后来受到庞先生的影响。庞先生又受到巴黎画派的影响,所以能看出钟蜀珩的作品里有很多地方是受到了巴黎画派的影响。

王玉良谈到,吴冠中先生在艺术创作上很看重钟蜀珩的意见,钟蜀珩的眼力和判断力对吴冠中绘画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有一次吴先生让他们去看画,他跟钟蜀珩一起去。吴先生当时在苦恼当中,因为他在具象和抽象之间徘徊。当时社会舆论有很多说法,因为吴先生写过一篇文章而引发争议,他在踌躇未决当中。当时钟蜀珩看了画以后,很直率地说:“吴先生,改抽象,该放开。”不久,吴先生的画风很快变革,完全脱离了具象,变得抽象了。

童年经历和家庭角色

王鲁湘谈到了钟蜀珩的童年经历和艺术创作的关系,揭示了钟蜀珩神秘色彩世界的源泉。他提到,钟蜀珩的家庭有信教背景,她北京的家附近就是一个教堂。所以从小钟蜀珩就有着和大多数中国人不同的童年经历,就是她会在教堂里聆听唱诗班的人唱圣歌,在教堂那种彩色玻璃的光和色的环境中度过她的童年。这种经历与她长大以后决定要用色彩来和上帝对话是有很重要的关系的。尽管钟蜀珩不会承认自己是一个信徒,但是她确实在某种意义上是在用色彩在和上帝对话。

卢新华谈到了钟蜀珩作为女性艺术家的家庭角色。他说钟蜀珩作为母亲和妻子,她相当于这个家庭的艺术总监。虽然她作品不多,但每一件都是很精彩的。在她和刘巨德伉俪二人展览开幕的同时,他们的孩子刘商英的油画展览也即将举行。他们全家都有追寻美的境界的信仰,又和而不同,这种家庭并不多见。

刘邵荟认为钟蜀珩是纯净的母性艺术家,她的伟大之处就是她用自己在艺术追求方面的牺牲,成就了另外一个大师级的艺术天才刘巨德。就钟蜀珩本人的艺术潜质来说,她也是非常有天分、非常有发展前途的。但是,为了支持丈夫刘巨德的事业,她长期以来处理家庭事务,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刘巨德才能有时间、有精力创作这么一批辉煌的作品。她成就了另一位艺术大师的诞生,在这一点上,这种母性的伟大,为了爱情的牺牲精神是值得我们感佩的。刘巨德也表示,不管家里出现任何难题、辛苦和难关,都有她承担,有钟蜀珩这样一位妻子,对他来讲是幸运的。

艺术特征

翁剑青认为钟蜀珩的艺术有几个基本的特性:一是装饰性。她是吴冠中先生的高徒,色彩、造型、画面的构图非常有形式美。二是表现性,也就是绘画性。所谓“绘画性”,是她的绘画自由、自我心性的独立表达,在形式以外还有很多自我的、率性的内容。三是诗性。所谓诗性,是对凡俗世界的凝练和超越。在她的写生当中,有很多是对表现的超越。最后就是自然。这个“自然”不是自然主义的自然,而是“寻归自然”。自然对她有无穷无尽的启迪, 她发现自然,在对话自然中发现大美。她在表面的具象当中,有很多上升到精神的东西。

蔡劲松认为钟蜀珩的创作带有非常浓郁的文学性和诗性。展览主题是“寻归自然”,她的作品就是从自然中走来,又向自然深处走去。她的作品中有一种非常朴素的自然哲学的诗性和人文情怀,有温暖的诗意,同时又是安宁的、平和的、稳重的、明亮的,透着一种沉静的力量。如果将她的作品连贯起来看,会觉得她是绘画领域的瓦尔德,笔笔闪光,幅幅清澈,超凡入圣,沁人心脾。她的艺术是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艺术,是呼唤自我的圣洁的艺术,是真正有大情怀和具有真正的正大气象的艺术创作。观众面对她的作品的时候,真的好像受到了圣洁的艺术生命精神的洗礼。

刘邵荟谈到,钟蜀珩的作品有一种天然的母性、诗性与和谐之美,给人感觉非常养眼,尤其是她的色彩。她能够很自如地运用色彩来表现,一方面是靠她的天分,她具备天然的色彩感,保持着对色彩那种强烈的新鲜的感受;另一方面得益于她对色彩内在规律的深入研究。

陈池瑜认为钟蜀珩没有停留在既有的绘画形式和风格上,在不断创新,不断追索。她的色彩表现力特别强,用色彩来造型是很大的特点。她上世纪80年代画了一些肖像画和风景画,基本上是用写实的语言,很朴实,很有诗意和情调。她还画了一些比较大的画,带有表现性,有些画的笔触比较粗犷。自90年代和新世纪以来,她主要画风景和花卉,充满了表现主义的特点,也是她探索出来的新的带有表现性的形式。

王鲁湘用独特的诗性的语言揭示了钟蜀珩对灰色世界的探索。他认为钟蜀珩中年以后把她的灰色色相定位于含灰的灰调。她总是在中明度和弱明度的对比中寻找柔和、安稳、明朗和含蓄。在她中年以后的油画中,前景与背景之间,在整个画面的各个色区和色平面之间都不存在冲突。她不让色彩表现让位于光影的明暗表现,这就等于在她的画和传统的油画语言之间画了一道鸿沟。这样所谓的高光、阴影、明暗交界线这些油画的金科玉律就全部弱化到若有若无的状态,主要靠大大小小的色平面区分画面的层次来表达空间。看起来是单纯了,但更加微妙,犹如中国雕塑中菩萨的脸,微妙的单纯中藏有智慧。钟蜀珩总是在暗灰和亮灰之间摆渡,她深知这个领域有无数的层次。在柔和的过滤中把对抗消解在和谐的对比和过渡之中。她体验着温润如玉的含蓄和丰富,就像一叶扁舟,滑行在秋水微澜的湖面。

岛子认为钟蜀珩对光非常敏感,她把天光、水光、月光、灯光引入了画面。在她的风景画中,她把光和大的空间融为一体。她的彩墨画《海港之夜》通过光来表达夜色。正是有这样一种对光的深刻表现,使她的作品有一种透明性,呈现出一种女性绘画阴柔和宁静的特质。

审美体验与感受

刘邵荟肯定,“震撼”两个字可以概括刘巨德和钟蜀珩的展览。首先是视觉的震撼,其次是心灵的震撼。钟蜀珩和刘巨德是一对艺术伴侣,天作之合,他们在艺术风格上也形成了互补的协调关系。刘巨德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阳刚的磅礴之美,钟蜀珩的作品给人的感受是非常纯净的阴柔之美,是母性和诗性的非常柔和的体验。

翁剑青谈到他看钟老师画的四点感受,就是真诚、纯净、温存、大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她的画表现丰富、敏锐、热情。90年代到新世纪初,她的画更加内秀、沉稳、精炼。2014年到现在,她的画更加大气,她对很多问题的考虑更加深邃,她的美学主张和审美判断更自觉了,从感性走向更为内在的理性。比如她画的草原、荷塘这一类的题材和符号化的东西,大家画得太多了,但在她的笔下,表面上波澜不惊,实际上非常有内涵、有诗性。

孙景波认为,钟蜀珩每到一个地方或触及一个题材,她都把很细腻、很别致的感受,用一种近乎宗教般虔诚的情感表现出来。这是她和很多人的不同,这要有一种灵性,而且要有一种真正的信念。实际上还有来自于上帝赋予她的一种诗性的心灵,那种女性的细腻。

陶咏白认为钟蜀珩作品色调的配搭很高雅,尤其是迷茫的蒙眬的画,画得很美。在她的心里充满了美的感觉,她的画确实是诗。她画画的时候不要稿子,上去就画,就是从一点发展到一幅画,的确是天才。

邵大箴谈到,钟蜀珩的作品比较蒙眬。蒙眬实际上讲的就是艺术要从现实中来,吸收生活的资源,但是,又要和现实不一样,要超越现实。诗性就是提炼的梦幻现实,是内在的,是深入的。钟蜀珩表现的不是我们眼睛看到的真实,而是她心中的真实、梦幻的真实,是一种理想的真实。

朱虹子认为钟蜀珩的每一件作品都体现了她生命的灵光。整个作品就像春蚕吐丝,表现出她内在的坚守。钟蜀珩始终保持了赤子之心,以真正的感情来面对艺术。钟老师在跟吴冠中学习时进行了对形式感和形式风格的探索,但是她没有被形式风格所拘束,也没有刻意追求自己的某种面貌,而是始终以自己的情感发现和表达艺术,这是钟老师作为艺术家的力量所在。

张大力谈到,钟蜀珩老师教会了他们看到这个世界的抽象性和思想性,看到有形世界的本质,让他们了解艺术的精神性,给他们开辟了一条通往现代艺术的道路。他觉得钟老师和刘老师的画是有抽象性的。

展览评价

孙景波作为刘巨德、钟蜀珩的老朋友,熟悉他们的作品。他认为无论是刘巨德,还是钟蜀珩,今天的很多作品都是他前所未见的,他有一种刮目相看的兴奋,尤其是钟蜀珩2016年以来创作的这一批作品。他认为这是他近些年来在中国美术馆看到的最好的两个个展,也是这些年来他所感受到的美术界夫妇共同举办的展览中最好的展览。

奚静之认为钟蜀珩和刘巨德的展览确实是这几年以来最好的展览之一。展览的布局非常好,看得出他们的互相协作,看得出刘巨德对钟蜀珩的感情,也看得出钟蜀珩对刘巨德的支持和爱。这是美术史上将来不得不提到的展览,不得不提到的一段佳话。

邵晓峰认为这次展览的安排是煞费苦心的,能充分体现钟蜀珩老师不同于其他艺术家的特色。在大师的感召之下,她勇于在材质、风格、元素上作多方面的探索,而且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面貌。早在1976年,钟蜀珩就已经创作出了《泸沽湖少年》这样充满诗意的、凝聚才气的水粉画作品。80年代以后,她创作了以云南为题材的《傣家女》等系列人物画作品、充满沧桑感的具有强烈油画笔触的作品《黄河》、酣畅淋漓的彩墨画作品《渔港之夜》,以及梦幻般的具有强烈个人特色的巨幅油画作品《荷》。这些作品帮助我们认识到深受大师洗礼的艺术家在艺术道路探索中的成长,为年轻艺术家的学习提供了一种借鉴。钟蜀珩还擅长理论的表达,有很多业界的理论书籍是钟老师这辈人撰写的。勤于理论思考,加上长期的艺术实践,使得刘巨德、钟蜀珩这一对画坛伉俪在互融互勖的过程中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猜你喜欢
吴冠中诗性艺术
吴冠中的点线面
吴冠中 山一程,水一程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纸的艺术
吴冠中最负盛名者最遭物议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吴冠中《荷塘》为什么能拍出1亿
爆笑街头艺术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