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的光亮
——刘巨德艺术展”研讨会综述

2017-12-31 19:36冯燕整理
中国美术馆 2017年6期
关键词:吴冠中生命艺术

冯燕 整理

2017年10月20日下午,“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之一,由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混沌的光亮——刘巨德艺术展”于中国美术馆开幕。相应的学术研讨会也于开幕式后召开。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陶咏白,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水天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美术批评家、策展人贾方舟,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赵力忠,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杜大恺,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刘龙庭,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研究员张晓凌,《美术》杂志社长、主编尚辉,《美术观察》杂志主编李一,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尚刚,批评家杨卫,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徐虹等与会专家从人品与画品、师承与发展、艺术创作理念、艺术创作时期和阶段的划分、艺术语言和风格、审美体验与感受、未来创作方向的建议等多方面对刘巨德的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主持了研讨会。

人品与画品

邵大箴谈到,他跟刘巨德相识已经几十年了,给他的印象就是非常平实、真诚,做人、做艺术都是如此。刘巨德不是一个“做风格”的人,他画的就是他的所见、所感,一种真实的自己的感受。

在贾方舟看来,刘巨德给人外表感觉是特别老实,不多说话,做人特别低调,为人厚道,可是看他的文字,语言非常优美,还具有某种神秘性的色彩,所以说他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画家。杜大恺也谈到,刘巨德朴实得跟泥土一样,同时他也是一位诗人。从他所有的画中都可以看到一种诗性,一种面对理想的,面对生命的那种最自由的、最有光彩的一种境界。

尚刚认为,刘巨德老师是一个特别浑厚的人,画了特别浑厚的画。而且他还是特别单纯的人,对艺术倾注了一切,有他的爱,有他的愁,还有他的理想。刘巨德是一个好老师,他在学院里面教了很多种课,现在他的画也有很多种的面貌,他是很有智慧的人,平常看似很“拙”,可是他的能量、智慧是一般人不能衡量的。

朱青生肯定,刘巨德先生是个好人,富有才气,而且身体好,70岁能画出这样好的画,这不是简单的对艺术的表达,而是对如何理解艺术的表达。

师承与发展

薛永年谈到,刘巨德读研的时候师从庞薰琹,方向是中国固定装饰传统与西方现代艺术的比较研究,他同时师从吴冠中,他和他的老师们一样高度重视艺术形式。刘巨德在艺术的融会上更多得益于林风眠和吴冠中,而在溯源传统文化上,宏观地把握传统,由诗性进入哲理,是得益于庞薰琹。

水天中认为,刘巨德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了好多前辈和同事的影响、引导,这个痕迹在他的作品里能辨识出来,比如庞薰琹、张仃、吴冠中,这些先生的艺术,思路、心性都能让人在刘巨德的作品里面感受到一点痕迹。当然,他们是有所不同的,庞薰琹作品里的设计、细密,吴冠中的自由爽朗等等,在刘巨德这儿更加整合为一种爽朗又壮阔的、自由的生命的韵律。

王镛指出,刘巨德继承了他的老师庞薰琹、吴冠中的探索精神,又有所发展。他的笔墨造型有庞薰琹的清雅,但比庞薰琹豪华,他的线条色彩有吴冠中的潇洒,但比吴冠中粗犷,有内蒙古草原的艺术特征,充满了奔放蓬勃的生命活力,焕发出内在的生命之光。

邵大箴提出,刘巨德的思考是走在前面的,他受过几位先生的教导,特别是庞薰琹对他的影响很大,他的所谓的装饰性不仅是形式美感的装饰性,而更是一种内容的、文化的装饰性,是内在的装饰性,他的画也许一般人不太容易理解,可是他是走在前面的。

杜大恺也谈到,影响刘巨德艺术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庞薰琹,另一位就是吴冠中。他的艺术中都有这两个人的影子,当然刘巨德的艺术和这两位老师是有不同的。

刘巨德本人表示,庞薰琹、吴冠中、祝大年等好多先生都对他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没有那种环境,没有母校的那些老师、同学的帮助,他的思想和创作都会和现在不同,所以他很感谢一路上遇到了这么多给他带路的、帮助他走过艺术道路的人,也包括他的妻子钟蜀珩。

艺术创作理念

1.混沌美学、老庄哲学

王镛指出,在艺术理论方面,刘巨德主要研究老庄哲学和《易经》。他的水墨画作品可以说是一种水墨的玄学。刘巨德对《易经》哲学非常痴迷,他能从黄土高原的沟壑中看出《易经》的卦象。刘巨德的浑沌美学是源起阴阳论,就是阴阳、黑白、虚实的辩证关系,实际上是艺术的虚实相生的构图。刘巨德强调老庄哲学的道法自然。根据老庄哲学对自然的概念,自然不仅指自然界,更是包括了自然与人的本性,我们往往把“道法自然”理解为写生,实际上更多还是指表现画家的本性、艺术的个性。

薛永年认为,刘巨德不是被动地描绘客体,也不是一味地自我表现,而是以生命体现生命,把这种体现视为体悟天地之道的过程,他的生命与天地大化是一致的。他把艺术的创造看成是天人合一的实现,这种艺术观不是机械的形式服从内容,而是神与形、气与象、道与技的统一。

陶咏白认为,刘巨德的作品其实是一种宇宙观。这个世界永远是在震荡和变化着的,我们很难彻见它的本质和实相,所以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他这种形而上的水墨油画、抽象画,能量已经溢出了画面,非常巨大。这种生命性的体验超越了自我,将自己投入到无限的宇宙大荒当中,真正地进入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因为他的这种生命体验具有强烈的感受性、广阔的想象性,有一种超知性、超界限、超本质的神力的洞见,所以他的作品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形而上的神力。

杜大恺认为,除了庞薰琹和吴冠中,影响刘巨德精神世界的还有两个人,一个是老子,一个是庄子。刘巨德的画里面有一种神秘主义的感觉,这是老庄哲学中始终存在的。再加上他自己的遭遇,他有他向往的光明,向往的极乐世界。在他的画面里,还有我们所能看到的以外我们不能解答的那样一种存在,这正是刘巨德艺术的一种魅力。

刘龙庭指出,刘巨德是用看不见的“道”画看得见的“物”,用看得见的“物”物画看不见的“道”,弘扬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

2.中西艺术比较与融合

薛永年认为,20世纪以来,在振兴中国绘画的前辈中有借古开今的,有引西润中的。引西润中的大多是过去的“海归”,走出去引进来,为了继承传统、开拓新境、走向现代积极地奉献。而同样的引西润中有两大不同:一个是写实主义,跟宋代的体悟的传统相结合,徐悲鸿是领军者;还有一种是以西方现代主义跟古代的写意精神相贯通,林风眠、庞薰琹、吴冠中是这方面的大家。刘巨德是集成了庞薰琹、林风眠、吴冠中这一脉,这一拨画家用开拓的国际视野来比较中西的不同和相同,以民族文化为本,取法上古传统和民间传统,融会现代西画的因素积极进取。敢于夸张、善于变形,画想象、画记忆,继承了传统精神、表现了中国韵味,尤其是重视形式美。刘巨德的画既现代又有传统的根,既有视觉的感染力,又有心灵的感悟;既有山野的纯朴风貌,又有都市的清新明快。他学习并善于消化吸收西画的长处,领会古人的意图,但不模仿古人的痕迹。不管是水墨画还是油画,在写意精神中融入了装饰之美、构成之美。刘巨德的擅长很广,水墨画、油画、素描、雕塑还有装置都有所涉猎。他的艺术既有费孝通讲的文化自觉,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又有文化自信,虽然面貌很新,但实际上是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的。

王镛指出,刘巨德的创作实践探索是进行中西艺术的比较,他重点探讨中国艺术在中西文化共同性当中的独特性,寻找优势互补,打通了水墨画、油画、装饰之间的壁垒。

赵力忠提到,刘巨德绘画中有很多东西融会过来了,他原来学的设计和陶艺,读研时学的是装饰绘画,他还搞油画和水墨。从形式上来说,他把写实的、具象的、变形的、写意的、民间的东西都融会到他的创作中了,尽管民间的东西表现得并不是很明显。

3.“回乡”论

刘巨德说,要想创新必须要回到源头,艺术的创新也一样,回到源头,找到永恒的生命精神以后,方能产生创新。在他的认识中,回到永恒的源头就是以逆流而上的精神真正领悟传统的文化精神和哲学精神。他把回到源头叫“回乡”,并且从两个阶段实现四个方面阐述了“回乡”的内涵,他说我的绘画创作一直在回乡的路上,回到童年的故乡、文化的故乡、宇宙的故乡、母体的故乡。第一阶段是找寻童年和文化的故乡,第二阶段是找寻宇宙和母体的故乡。

薛永年认为“创新要回到源头”这句话概括了刘巨德的艺术道路,也体现了他的创作经验,他的“回乡”论经过了审慎的思考,包括了自然与文化,个体与宇宙、境界格调与生命机体,是对自己深度探索的总结,也是从中西比较入手回到艺术源头者的宝贵经验。刘巨德的“回乡”之论也是对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影响千古的名言的进一步阐发。

贾方舟指出,一个人对外部空间的感悟和对生存环境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刘巨德出生在内蒙古的草原上,元上都一代,父母是蒙汉通婚,以时间为脉络的农耕社会的传统的血脉和地缘关系,对他来说有深刻的影响。在这样的一种历史延续中,个人的自我认同便是在寻找这种历史的脉络感中实现的。他把自己的艺术定位在回乡的路上,正是说明了这种特定的血缘地缘关系在他心灵中形成的历史脉络感和难以磨灭的寻根意识。

杨卫谈到,刘巨德所要追溯的或者是要寻根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内蒙,一个是云南,这两个地方都是天高云淡,气息非常爽朗,构成了刘巨德绘画早期的底色,这恰恰是我们当代文化或者说是中原文化所缺乏的内容,这样使得刘巨德的作品有小情怀也有大格局,这种寻根既是有意而为之,同时也是画家的生命经验所赋予的,所以他的作品中呈现出很大的格局与他的成长背景是相关联的,当然他也是有意识地来寻找这样的根脉的,所以构成了他作品中的张力和底色,这也是他跟很多艺术家不同的地方。

张晓凌认为刘巨德一生的创作都是在不断地“返乡”,回到源头去,不断地回到生养他的草原上去。正如王鲁湘所说,草原像子宫,他回到了草原,就感受到了安全感,所以他到草原有一种回到母体的感觉,这个母体就是中华文化。

艺术创作时期和阶段的划分

薛永年分析了画家的创作生涯,划分了三个创作时期。刘巨德大学本科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以后在云南工作,“文革”结束他又回母校攻读研究生,接着留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在的清华美术学院任教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60岁为界限可以分成两期,前期描写乡情的作品多,大体是写实写意结合的。他善于把师辈的形式美探索跟文化寻根结合起来,不仅特别重视形式感,而且用传统的太极阴阳的哲理融入到画里,指导他的创作。60岁以后的作品,也画都市的感受,还有一些更大的创作。他画的都市感受部分是室内的静物,名窗净几、猫咪水果,明快清新,闲适而温馨。还有一部分是画室外的,少数风景也有花木,表现自然的美妙,实现精神的安顿和超越。70岁以后他开始在同一件作品里把60岁前后的两种努力结合起来,既画发自心底的乡愁,又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性和寓意性,像近年的《生命之光》《光的儿女》,有壁画的气势,非常有代表性。

贾方舟阐述了刘巨德三个阶段的艺术。他认为第一个分期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期是2000年到2010年,近期是2010年到现在,这三个大的段落可以概括他在不同的阶段里不同的思路和不同的艺术指向。在前期作品中,画家的基本布局是用写实语言以水墨静物的方式表达他的乡土情怀。中期作品可以说是画家将水墨探索的重心移到了形式本身,也就是说作品更倾向于对构成因素和形式趣味的探索。第三个阶段就是运用他已经锤炼出来的水墨语言表达自己的乡土情怀,展览中的《九龙山》《红荷塘》等这些作品不仅代表刘巨德在这一领域中所探索的最高成果,也真实地表达了他内心潜藏的对乡土的记忆和深情。

艺术语言和风格

薛永年认为,刘巨德的水墨画受中国美学的涵养,追求至大、至简、至妙,形成了大气、简约、微妙三大特点。他往往不受传统观念的限制,在一些作品里让人物、花草、风景浑然一体,交叉同在,表现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呈现了一种混沌之美。他全景式的满构图中近乎抽象的点线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简约,近景是特写镜头的不似之似,同样是一种清明爽朗的简约。刘巨德用黑白灰、点线面来诠释传统的笔墨。如果说传统水墨画的线是主要的手段,刘巨德则扩大了面的作用,突出了几何形的构成,但又笔笔相接、一气贯穿,巧妙地发挥了黑白灰,表现了阳光下的虚实相生之美。

尚辉指出,混沌是刘巨德最重要的一种艺术表达,用中国的宣纸和水墨达到油彩那样的混沌的表达和把握,把结构隐藏在色块和色调之中,追求一种混沌之感,这也是刘巨德在学术上最重要的突破。从艺术语言的角度来讲,刘巨德主要是以立体主义来构成他的画面,除了立体主义他还注重“野兽派”对笔性的不受拘束的发挥,当然在某些作品中也追求超现实主义的语言。结构主义或者说立体主义是他基本的语言方式。他的画可以画得这么大的原因,就是从视觉表现里能找到一种支撑平面的结构,这些结构毫无疑问是他表达这种混沌的内在的根由。

徐虹认为,刘巨德的作品充满了一种现代性的紧张感,他的绘画既是活跃性的又是追逐性的,这种张力在他的画中展现得特别明显。他的黑白处理、留白和黑块的对比,中间线条的穿插,使白块显示出不断的光感。他的画面中光的感觉是在追逐夜、追逐光的过程中,去追记忆,去追他的梦想,而这种梦想又和他的生命连在一起。他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向中把握住了当代人对现代艺术和现代视觉上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很微妙,画家自己、看画的人都很难描述,但实际上他确实是画出了艺术心理学这方面原始的冲动。在刘巨德的艺术语言中经常会出现大地、母亲、子宫、泥土的意象,这种意象就反映了艺术心理学上的这种感觉。

张晓凌认为,刘巨德开创了他自己的个性风格。这种风格来自两个体系:一是从庞薰琹和张仃所开创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到清华美术学院这样一个装饰性的系统,另外是来自于传统文人的笔墨体系。他把装饰体系和文人的笔墨体系做了很好的结合,不着痕迹地做了很好的呈现。

审美体验与感受

吴洪亮表示,刘巨德的那幅《生命之光》大画给了他非常大的冲撞,无须走近,只要走过屏风,远远地望过去就已经感受到一种力量。我们创作或者是看画的时候是习惯看表象的东西,而刘巨德的作品给予我们特别直观的可以进入的方式。

徐虹谈到,看刘巨德的壁画,你能感觉到他当下的那种心情和感情的波动以及他在这个中间所具有的梦想,他所具有的追寻,他既想融入这个世界中,但他又要和这个世界保持一种距离,这属于带有抗争意味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虽然是现代性的,但又与画家内在的力量和希望是结合在一起的。

张晓凌表示,他看到刘巨德的《生命之光》这个作品非常感动,他认为这件作品构成了心灵和生命的宏大叙事,作品从开始的带有悲剧感的少女形象,到最后的仿佛千手观音的造型,那种解脱和救赎就是一个生命从开始到最后被救赎的全过程,展现得非常清晰。他表示看这个作品的感受和他在马德里看毕加索《格尔尼卡》的感受是非常相似的,无论是创作观念还是形象。《生命之光》这一作品可以与《格尔尼卡》相媲美。

在扇面书法方面的探索

李一阐述了刘巨德在扇面书法艺术的探索。第一,他能写各种体,隶、篆、行等都很擅长,他还把最原始的一些符号的东西融入到他的书画里面。第二,章法比较活泼,比如说落款的前印或上或下,不拘一格。一般是题到后面,而他或者是题上面或者是题下面,章法上有一些新的阐释。另外他的行笔既有从左向右来写,又有从右向左来写,左右开弓,我们传统的写法是从右向左写。第三,结体比较自由,故意拉大了空间距离,形成了对比,看起来非常有意思。

未来创作方向的建议

赵力忠认为,这个展览既展示了刘巨德前面几十年的诸多方面的功力,同时又为下一步奠定了基础。他希望画家能以此为起点,开始第二阶段的汇集和再消化,形成自己的一些面貌,因为现在整体来看,虽然有所表现,还不太突出。

杨卫提到,刘巨德老师近期作品中很重要的元素就是悲怆感。这源于画家的一些生命经验。悲怆感可能是刘巨德下一步作品的最耀眼的要素。形式本身所带来的观念和所传递出的情感,可能是画家下一步作品的方向或者至少说是一种可能。这个可能性会跟前面的那一代艺术家拉开距离,会有更大的空间来探索,也是对刘巨德自身更为深刻的一个挖掘和反思。

猜你喜欢
吴冠中生命艺术
吴冠中的点线面
吴冠中 山一程,水一程
纸的艺术
吴冠中最负盛名者最遭物议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吴冠中《荷塘》为什么能拍出1亿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