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林立 杜二玲 展正然 俞珊珊
摘 要:資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权衡问题。在当前形势下,找到一种治理城市雾霾和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使人民既能免受雾霾的危害,又可以充分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益处,才是保定大气污染防治治本长效措施。
关键词:治理雾霾;经济增长;平衡机制;企业责任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1.认清形势,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基本的物质生活还未得到满足时,人们对于精神追求的动力是不够的。北京APEC会议期间,中央出台了严厉的政策治理雾霾。终于,久经雾霾伤害的北京和河北迎来了难得一见的“APEC蓝”。以此次“APEC蓝”为例,用减少相对落后的河北地区人民的经济收入为代价,去换取北京蓝天白云的做法伤害到了河北民众的利益。这样的做法无视贫富差距的现状,也是对人权平等的不尊重。因此当前我国仍然要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满足了人民物质需求之后,引导人民向更高的精神追求而奋斗。
2.形成多维联动机制,共同治理雾霾
第一,观念的联动是治理雾霾的“第一因”。在雾霾最严重的地区,工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加工业、开采业)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环境意识远未深入人心。与其他已经完成部分转型的地区相比,观念上的时间差日益突出。于是,必须将率先转型的观念输入这些地区,用生态文明扬弃工业主义、技术至上、效益第一的精神体系。
第二,技术的联动是治理雾霾的必要手段。在雾霾的发源地,观念的滞后常常对应着技术体系的滞后。雾霾往往产生于燃煤锅炉、设备老旧的冶炼厂、缺乏环保配套的化工企业。为了减少污染,部分一线城市将“落后”产能转移到别处,但雾霾又反过来覆盖了它们。因此,发达地区应该输出的是“先进”的技术体系而非“落后”产能。当然,这些最终会落实为资金的联动。在许多地区,技术体系的“落后”只是表象,深层原因是资金的缺乏,可以想象,离开了财政层面的联动,理想就难以照进现实,雾霾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卷土重来。显然,相应的财政规划应该向这些地区倾斜。
3.短期治理和长期治理相结合
关于雾霾的产生原因,大家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但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满足不了人口需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还要从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的角度来思考治理雾霾。当然短期治理和长期治理应该有机结合起来。在生产方面,像“镉大米”是由于长期不科学使用农药、杀虫剂、化肥等造成土壤污染的结果。此时需要短期内开展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通过政府补贴推广使用有机肥。长期目标是科学宣传普及有机肥知识,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相关扶持政策。逐步减少农药、杀虫剂、化肥的使用,增加堆肥使用,这样既可以解决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瓶颈,又可以提供绿色发展空间。对于过度消费问题,如交通拥堵、汽车尾气排放,应在现有的短期限号通行政策的治理下,继续通过长期治理达到治本。要做到公交和地铁网络全覆盖,使公交和地铁成为居民出行交通工具首选,到那时绿色出行将上到一个新台阶。
4.促进企业行为的转变
企业作为环境资源最大的消耗者、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对治理环境问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雾霾天气的防治过程中,企业应该突破生产经营活动与环保之间的矛盾关系,转变企业的行为。首先,要转变经营目标与经营思想。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环境和社会的贡献。其次,要创新环境管理体系,促进节能减排。从产品设计、原材料获得和使用及整个生产过程中都主动考虑和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再次,政府可以通过税费政策抑制煤炭过度消费,通过政府补贴扶持清洁能源发展,通过排污收费和碳税制度倒逼企业技术升级,征收硫税以控制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气体。最后,应倡导社会意识,让每个人,尤其企业家一切从自己做起,树立勇于担当的社会观,对社会负责,履行社会责任,我们才能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共同拥有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白 露.雾霾影响下的最优经济增长[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
[2]魏巍贤,马喜立.能源结构调整与雾霾治理的最优政策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