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2017-12-29 00:26彭坚韩雪晴
求知导刊 2017年27期
关键词:文化建设理论

彭坚 韩雪晴

摘 要:法兰克福学派独创性地提出了“文化工业”这一理论,并从这一概念出发,揭示出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文化工业”的商品化、技术化和标准化的特性,他们批判了“文化工业”在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下丧失了文化的真正本质,文化成为欺骗人、统治人的异化的文化力量,文化的异化也把人推向单调平庸。基于此,我国的文化建设要在吸收“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基础上,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用先进文化引领文化建设的方向,注重文化创新,文章就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一、“文化工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文化工业”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在批判“大众文化”的过程中提出来的。1944年,霍克海默在《艺术与大众文化》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1947年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出版的《启蒙辩证法 》一书中,全面探讨了“文化工业”。在这之前,他们使用的是“大众文化”,在这之后,他们则用“文化工业”取代“大众文化”。通过“工业文化”理论的提出,法兰克福学派对科技革命影响下的“文化工业”化倾向提出了批判。

1.“文化工业”的商品化及带来的“商品拜物教”导致文化和人的双重平庸

法兰克福学派之所以用“文化工业”取代“大众文化”,是由于“文化工业”映现了““文化工业”资本”。资本的本性即是追逐利润的最大化,资本侵入文化领域必然使之发生变质,文化产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创造性的价值艺术品,而是工业机械生产出的批量商品,商品化成为“文化工业”的最显著特征。

阿多诺坚决认为,“文化工业”的产品完全由艺术品变为商品,由市场的需求决定,目标也是在市场上销售。文化与资本合作,使得文化沦为了资本扩张的工具,“文化工业”的生产、销售都被纳入“文化工业资本”运作范畴,完全由市场的经济规律所支配。文化商品化后,对文化作品的创作者来说,上座率高、经济效益好就会成为他们的至上追求,而直接忽视文化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对消费者来说,本来消费的是“文化工业”产品的使用价值,在市场导向原则下,使用价值往往被商业性的交换价值所掩盖甚至完全丧失,这样人们看重的只是文化产品的市场价格,而不是其文化内涵本身,这就形成了文化领域中的“商品拜物教”。“文化工业”的完全商品化,所带来的后果不只是人们对物欲的强烈追求,更主要的是,正如法兰克福学派进一步所分析的那样,人们对市场价格高、广告宣传的这类文化产品的盲目崇拜把自身也推向单调平庸的一面。

2.文化生产的过于技术化导致文化堕落为统治者维护秩序的工具

法兰克福学派强调,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载体,由此才产生“文化工业”和实现文化的产业化,否则不可能产生相应结果 。法兰克福学派称之为“文化工业”的技术化,也是“文化工业”的第二个特征。

除本杰明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艺术的进步,其他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对“文化工业”的技术化都持否定的态度。阿多诺就认为,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最终会导致“文化操纵”,即文化及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被技术的工具理性所支配,人的理性已是纯工具化的思维。马尔库塞认为,文化传播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操纵的过程。通过传播媒介的技术过滤,“大众传播媒介的专家们传播着必要的价值标准。他们提供了效率、意志、人格、愿望和冒险方面的完整训练”[1],传播进来的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的东西,“事实上,它们被用作社会凝聚的工具”[2]。实际上,这些大众传播媒介充当的是政府“代言人”的角色,统治者利用文化与技术的同谋,使其为统治者服务,导致文化堕落为统治者维护秩序的工具。正如法兰克福学派史专家马丁·杰伊一针见血的评价:“技术在美国广泛服务于“文化工业”,恰像它在欧洲帮助权威政府的控制。”[3]

3.文化产品的标准化导致自身成为异化的文化力量

法兰克福学派把文化生产和文化产品的齐一化、标准化归纳为“文化工业”的第三个特征。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和艺术真正的本质在于创造性,这种创造性表现为自由和超越性:人可以自由地在作品中实现自己,艺术是对现存制度的否定和批判。马尔库塞也揭露了艺术自由和超越性的本质,将艺术看作是构造现实的一种力量。但是,“在壟断下,所有的大众文化都是一致的,它通过人为大方式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也开始明显地表现出来”,文化作品像流水线上的工业生产品,千篇一律、毫无个性,这就是“文化工业”的标准化。标准化的文化产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批量地生产、复制出来,文化自身所具有的本真性被不断消融,慢慢失去自身的创造性。文化本来是人创造的,但是,标准化的文化产品让文化成了一种娱乐消费品,人沉浸于其中,思想逐渐被欺骗和麻痹,文化反过来就成为欺骗人、统治人的异化的文化力量。

二、“文化工业”理论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法兰克福“文化工业”理论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全面的反思,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对我国文化建设有重要启示。

1.文化建设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法兰克福学派抨击最甚的是“文化工业”的商品化,认为商品化最终会导致“文化工业”完全沦为利益需要的商品,把经济利益置于首位,全然不顾文化的价值及社会效益。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属性,文化资源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从而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在我国,文化已成为一种产业并且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但是,我国的文化建设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文化不能完全被资本所控制只顾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相反,我国的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因为,一方面,从文化的本质上看,文化的价值在于感化、教化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决定我国的文化的根本属性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因此,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体现公益性原则,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作品应是人民的精神食粮,而不是“快餐文化”,优秀的文化作品既能够唤醒人、鼓舞人和激励人,又在市场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也就是说,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央视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不仅取得了收视率高的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该类栏目以实现文化自身的价值为旨归,唤起了人们对古诗词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学的热爱,掀起了全民朗读的热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这类电视栏目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文化作品,应大力推崇。endprint

2.文化建设要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引领文化的方向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科学技术和“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功能,认为“文化工业”的技术化导致文化堕落为统治者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但是,法兰克福学派“拒绝把文化现象还原为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反映”。从政治角度上看,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有利于维护政治统治,关键是文化的性质和方向问题。我国文化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决定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始终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要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其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从根本上保证文化的前进方向;其二,紧紧圍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用先进文化引领文化的方向,坚定人们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3.文化建设要加强文化创新,注重文化的独创性

法兰克福学派指出文化产品的标准化扼杀了文化的个性和创造性,导致文化异化为统治人的力量。基于此,在我国的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文化创新,不断提高文化自身的内在价值和艺术品位。创新是一个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是民族繁荣进步和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实现文化创新,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文化作品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这就需要创造者立足于现存的生活和制度,以现实为素材进行文化创作;文化创新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是我们的精神命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推陈出新,按照时代的新发展要求,补充、拓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文化创新要走出去,面向世界,世界文明是多样的,中华民族特色也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而逐渐形成的,中华文化也要在汲取世界文明的养分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总之,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其中存在诸多不足,如当年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对文化发展现状揭露出来的许多问题至今也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但是“文化工业”现象在后来的许多国家中却是普遍存在的。当前中国在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类似于当年法兰克福学派面临的诸多问题,因此,在当前高举文化自信的大旗,建设先进文化的时期,重新探讨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对如何更好地进行文化建设有着较大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 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美)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M].单士联,译.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理论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理论与实际
投资组合理论发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