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12N1”问题驱动教研模式研究

2017-12-29 08:13陈筱东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备课组研讨校本

陈筱东

(三明市梅列区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三明 365000)

小学数学“12N1”问题驱动教研模式研究

陈筱东

(三明市梅列区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三明 365000)

“小学数学‘12N1’问题驱动教研模式”是研究者对自身教学中具体一个点(重点、难点、困惑点)的问题进行观测、分析,通过个体思考、备课组研讨、教研组交流的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发现教学一般规律的校本教研模式。“小学数学‘12N1’问题驱动教研模式”贴近教师、学生,贴近实际,是一个易操作、易接受的校本教研形式,具有“小、实、活、效、易”的特点,有助于教师进入研究状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2N1;问题驱动;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立足本校,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研究制度。2003年4月10日,教育部在《关于2003年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积极推进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研究活动,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形成民主、开放、科学的教研机制,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笔者所在学校以“五课”教研改革试点项目为抓手,不断反思,改进、完善校本教研模式。2014年开始,开展“小学数学‘12N1’问题驱动教研模式”的实践,重在解决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是研究者对自身教学中具体一个点(重点、难点、困惑点)的问题进行观测、分析,通过个体思考、备课组研讨、教研组交流的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发现教学一般规律的校本教研模式。能让教师养成主动发现问题、善于思考的思维习惯,形成自觉、科学解决问题的态度,提高自身研究能力与水平,达到能教、会研,创建高效课堂。

一、“小学数学‘12N1’问题驱动教研模式”的内涵及模式

“12N1”含义:“1”——提出一个问题,即确定一个“点”,开展“一点研究”;“2”——进行两次研讨;“N”——进行多次反思内化;“1”——为了一个目标,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问题驱动”促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以解决一个“点”的问题为载体,主动开展校本教研。问题来自于教师、来自于课堂、来自于学生,基于解决自身教学中困惑或具体问题而进行,形成校本教研模式:以一“点”研究为载体,以“12N1”为研讨流程的问题驱动教研。

流程:

二、小学数学“12N1”问题驱动教研模式的实践路径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涉及四大领域,且不同年级的教师遇到的问题不同,为了有效解决问题,在研讨的形式上采用分散与集中的形式,每个学年指定一个专门领域重点研讨。按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的顺序,选取指定领域中的一个“点”开展专题深入研讨。同时以年段备课组为单位,六个备课组以两周为一个活动周期,对选取的一“点”问题进行研讨。

(一)反思:引导教师在个性化思考中形成一个问题,开展“一点研究”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有时想解决,又显得力不从心,最后还是凭借思维惯性教学,结果问题还是老问题,方法还是老方法,问题始终解决不了。“小学数学‘12N1’问题驱动教研模式”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反思,个性化思考,寻找问题,再通过备课组的研讨形成本小组的一“点”问题。

具体做法就是针对本学年研究的领域,对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困惑点、疑点,通过个性化思考,每个人提出一个问题。通过讨论,在备课组内确定一个本学期急需解决的有价值的问题,选取一个“点”,确定一个主题,开展“一点研究”。这个“点”主要来源于: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作业考试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具体教学中捕捉到的问题,是教学中细小的、现实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要小而又真实。在“数与代数”领域中,选取了如凑十法数数、排队问题、多余条件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对比、余数的特点、“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与“求一个数的几倍多(少)是多少”的辨析、“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近似值的辨析、分率和具体数量的比较、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等等;“图形与几何”中选取了如正确解答阴影部分的面积与周长、圆与正方形的关系、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综合实践”中选取了如数与形等问题开展研讨。这一做法极大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培养了自觉主动发现问题、善于思考的思维习惯。

(二)建构:引导教师在多维度的思考中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针对备课组提出的主题,围绕一“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不断地研讨、反思、提升,形成多元化解决问题策略,开展多层面的互动交流。这是教师在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思维相互碰撞的过程,在不断的碰撞、辨析、比较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实现了从模糊到明朗,逐步建构清晰的方法与策略。

1.多角度分析。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先由年段备课组(小组)教师进行第一次研讨分析:(1)课标维度。课标明确了课的目标与定位,从课标的视角分析对要解决的问题有何要求与启示。(2)教材维度。知识的前后联系比较、不同版本教材处理方式的分析。(3)学情维度。学生在掌握这个知识点时问题出在哪,都有哪些类型的错误,产生错误与不解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等等。对学情的分析,可以从调查问卷与个别交流了解,教师平时就要有意识收集学生作业、试卷错误,并进行归纳。(4)教学方法维度。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采用了哪些方法,反思失败与成功之处。根据以上维度,将分析结论整理成大组交流材料。

2.多元化策略。在年段备课组(小组)交流分析基础上,教师对照自己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思路,并将解决思路转化成新的教学设计,形成共同的一个教学设计。这里的教学设计,是指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设想、策划及行动方案。当然,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风格及学情,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在教研组(大组)活动中,备课组代表把整理好的交流材料做深入的分析,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及预期,随之,现场做课,将理论层面的问题具体落实到实践层面进行检验。如在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对类似“一个圆柱和圆锥,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体积的( )”该问题极难理解,于是提出了对“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问题的研讨。在解决问题设计时,出现了两种策略:一是通过画图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设计出“画数学”的方案;二是通过代数方法,用计算法帮助学生学习,设计方案。同台展示这两种教法,引导教师各抒己见,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3.多层面互动。上完课以后,开展多层面的互动,有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小组(备课组)与大组(教研组)互动、教师与专家互动等。在师师互动、小组与大组互动、教师与专家互动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探讨:(1)提出的一“点”问题是否有价值?(2)问题分析是否全面、可信?(3)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遇到了哪些困惑或者突发事件?(4)如果问题没有很好地被解决,原因是什么?是由于所设计的方案本身不合理,还是因为方案的执行发生偏离?(5)这里面有哪些有价值的事件或故事?(6)从中可以提炼哪些观点?对今后的教学启示是什么?等等。在师生互动环节,主要采用课后与学生交谈、后测等形式,了解学生学的情况,进行分析。在活动中,注意对原始材料进行分类、收集,整理出关于一“点”研究的资料。

三、小学数学“12N1”问题驱动教研模式的特点

(一)小。即研究的问题小。每次每个备课组只选取一个“点”研究,这个“点”问题可以具体到一道习题的解答、一个概念的辨析、一个难点的突破等细小的、有价值的问题。这个小还体现了周期短,一个备课组研讨问题的周期是两周时间,问题的解决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二)实。即真实、踏实、实用。一“点”研究中的一“点”问题,来源于真实的课堂,来源于学生,是教学中急需解决的,因此选题是真实的。正是因为问题来源于教师教学中,而不是游离于实践之外的研究,所以教师特别乐意做,做得特别踏实,研究的内容也特别真实,这些成果是从自己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特别容易让教师接受,研究成果马上可以借鉴使用,有立竿见影的作用。

(三)活。即形式活。因为只是针对一个问题,展示问题解决的方法、策略,点小,知识目标单一,针对性强,因此,不要求上一节完整的四十分钟课,而一般是一节微型课,达成了解决问题的目标即可。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是一个问题一个解决设计,也可以允许不同的教学设计,体现教师个性化教学与思维。

(四)效。即效果明显。由于研究的周期短,问题小,因而,解决起来速度快,一个问题解决了可以快速转入另外问题的研究。从一个问题的解决中,就可以得到一点收获,这个获得可以直接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提升教师自己的研究能力。

(五)易。这种研究形式是直接指向课堂的,追求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法与行为,教师易于认可接受,模式简单,易于操作。

四、思考

有效的校本教研是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最理想途径之一,是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素养提高的重要方式,是提升学校内涵、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12N1’问题驱动教研模式”以日常教学中真实问题的诊断和解决为驱动,以理论分析诊断与实践验证解决相结合为途径,以教师个体思考与群体研究为形式,让教学与教研活动有机结合,研究融入日常教学中,达到教师群体共同发展。由于专注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研究,积累的一个个问题解决的方案资料,能快速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极大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易犯的错误能得到预防及有效的解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研究中,教师突破了惯性思维,在不断的学习、研究、总结过程中,主动找问题,找对策,使教师更加善于寻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养成主动思考的意识与反思能力。

无论哪种校本教研形式都离不开“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几大要素,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反思行为,校本教研才有基础,才得以真正地落实。但要做到每一位教师,或者说,大部分教师都能积极进行自我反思,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校本教研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校本教研虽然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是在“本校”展开的,但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因为校本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困于经验总结水平上的反复,甚至导致形式化、平庸化。因此,理论指导、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以及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的重建。

校本教研是一种“创造”,是学校对新课程富有个性的解读和创造;校本教研是一种体验,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和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校本教研是一种成就,在研究过程中,既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学校、教师。

[1]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2]朱乐平.谈小学数学名师工作站与“一课研究”[J].福建教育,2015(9).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项目编号:2017XB08277)。

陈志华)

猜你喜欢
备课组研讨校本
备课组长的定位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关于备课组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