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氮磷湿沉降特征及对沙源区水库水环境的影响

2017-12-29 07:00张晓晶卢俊平马太玲贾永芹
生态环境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河口富营养化降水量

张晓晶,卢俊平,马太玲,贾永芹,张 昊

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大气氮磷湿沉降特征及对沙源区水库水环境的影响

张晓晶,卢俊平*,马太玲,贾永芹,张 昊

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研究典型沙源区水库大气氮、磷湿沉降时空分布特征及水环境污染效应对水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而对于干旱少雨、多大风天气、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的沙源区水库则鲜有报道。以京蒙沙源区大河口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3月—2016年2月在水库周围5个不同区域湿沉降采样点收集样品80个,测定TN、各形态氮和TP浓度,分析湿沉降中N、P营养盐的沉降特征,估算大气氮、磷湿沉降率及湿沉降对水库富营养化的贡献,探讨氮、磷湿沉降对水库水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河口水库湿沉降中N沉降所占比例最大,总氮质量浓度年均值为0.50 mg∙L-1,其中NH4+-N高于NO3--N,两者共占约70%;P沉降较少,总磷质量浓度年均值为0.08 mg∙L-1。湿沉降中氮、磷营养盐主要来源于畜禽养殖,农业化肥施用及秸秆和牛粪焚烧等。大气氮、磷湿沉降率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表现为夏季最大,夏、秋两季TN、TP的湿沉降率分别占全年的75%和80%。水库周围各区域湿沉降呈现西北库区各季节沉降率较东南库区高的特征。通过大气湿沉降进入大河口水库的TN年负荷量为1.89 t∙a-1,TP年负荷量为0.10 t∙a-1,分别为同期河流入库负荷的5.27%和7.14%,这主要与北方沙源区多风少雨的典型气候特征和当地环境条件有关。尽管大河口水库大气氮、磷沉降仍以干沉降为主,但湿沉降对地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沙源区水库水环境的影响及可能带来的水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小视。

沙源区;大河口水库;湿沉降;沉降通量;氮;磷

随着农业氮肥、磷肥施用量和能源消耗量的激增及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的增加,导致包括氮磷(杨龙元等,2007;李太谦等,2010)、重金属(杨忠平等,2009)、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刘耕耘等,2007)等的大气沉降量增大,从而加剧了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大气湿沉降中氮、磷等营养盐浓度和组成比例过高会使受纳水体表层营养盐结构和pH值发生改变,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加重,进而影响整个湖泊(水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张峰,2011;付敏等,2008)。因此,大气湿沉降对水体富营养化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是陆源污染物和营养物质向水体输送的重要途径(Park et al.,2002;胡洋等,2014)。开展大气氮、磷沉降研究对于控制水体污染,保护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美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地区对大气降尘的研究已较多,并已建立了完善的大气降尘监测体系,如美国的国家大气沉降计划(NADP)、加拿大的空气与降水监测网(CAPMON)以及欧洲的氮沉降监测网络(EMEP)等。中国关于大气氮、磷沉降的研究起步较晚,自20世纪中期开始陆续对水域生态系统(陈能汪等,2006;陈能汪等,2008;石金辉等,2006)、农田生态系统(沈建林等,2008;王体健等,2008;Anderson et al.,2006)、草原生态系统(张燕等,2007;张菊等,2013)和森林生态系统(樊建凌等,2007;周旺明等,2015)的大气降尘(包括化学组成和氮、磷沉降通量等)展开研究。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周立峰,2012;杨凡等,2014;翟水晶等,2009;Luo et al.,2007;Zhang et al.,2010;Liu et al.,2010)表明,大气湿沉降中富含N、P营养盐,对湖库富营养化的影响不容忽视,同时对水环境藻类水华的爆发也构成一定威胁。但是,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而对于干旱少雨、多大风天气、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的沙源区水库的研究则鲜有报道。

水库水资源不仅在维系地区水生态平衡以及预防洪水及凌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可对当地生活、工业、农牧渔业、水资源利用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本文以沙源区大河口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3月—2016年2月对库区周边5个湿沉降采样点进行为期2年的监测,分析了湿沉降中总氮、不同形态氮和总磷的时空变异特征,估算大气氮、磷湿沉降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率。因此,全面了解大河口水库大气氮、磷湿沉降的季节和区域变化特征及入库沉降通量,对水库水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与采样点布设

大河口水库位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部多伦县境内滦河干流上,水域面积为17.26 km2,主要受吐力根河和滦河入库地表径流补给,是一座以供水发电为主,兼具农业灌溉和水产养殖等功能的中型水库。多伦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少雨,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秋霜来得早;冬季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多伦县近 30多年年平均气温为 2.1 ℃,极端最高气温为37.8 ℃,极端最低气温为-40.7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8%;年降水量为321.4 mm,年极端最高降水量为564.5 mm;年蒸发量为1713.6 mm;年平均风速为3.3 m∙s-1,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和西风。

根据大河口水库污染源分布及水库面积,将大河口水库采样断面划分为5个常规监测断面(JC1、JC2、JC3、JC4、JC5),每个断面垂线处设水质监测点。综合考虑空间分布和采样便利等因素沿水库水质采样断面在岸边相应位置设置5个湿沉降采样点,具体位置如图1和表1所示。

图1 大河口水库监测点布设Fig.1 Monitoring sites of the Dahekou Reservoir

表1 大河口水库大气湿降尘监测站点位置Table1 The wet deposition sampling sites of the Dahekou Reservoir

1.2 样品收集与测试

降水样品的收集参照《大气降水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标准》(GB/T13580.2—1992)中规定的方法,采用自行研制的沙源区干湿沉降自动采样器进行采样。该装置由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电源,两个干湿沉降采样桶共用一个盖板,采样桶由内径为 ø150 mm的聚乙烯塑料桶制成,且充分考虑盖板在旋转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强风力的干扰,保证将干、湿沉降分开采集,设备的各部分均可自行拆卸组装,野外携带方便。

湿沉降样品采集于2014年3月—2016年2月,每月每次降雨开始5~10 min后进行,在5个湿沉降监测点均设置大气降尘采集器,并加入乙二醇防止微生物引起的氮素转化,降雨结束后收集全过程混合样,然后用去离子水清洗大气降尘采集器,以备下一次降尘采集使用。

样品收集时首先量取降水体积,现场测定降水pH值,带回实验室分析检测总氮(TN)、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和总磷(TP)的浓度,具体分析方法参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魏复盛,2002)。

1.3 研究方法

根据大气湿沉降样品TN、TP含量,结合采集器面积、采样次数和降水量确定各季节大河口水库大气TN、和TP湿沉降通量。湿沉降通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Fw为大气污染物(TN、-N、-N或 TP)月湿沉降通量,kg∙km-2∙month-1;kw为单位换算系数,无量纲,kw=10-3;Ci为雨或雪水中污染物质量浓度,mg∙L-1;Vi为采集雨、雪水的体积,L;S为采集器面积,0.018 m2;h为月降水量,mm;n为月降水(雪)次数。

2 结果与讨论

2.1 降水量和pH值的变化

2014年3月—2016年2月连续两年内按月收集湿沉降共16次,其中2014年的3月、11月和12月,2015年的1月、2月和3月及2016年的1月和2月较干旱,降水量和降水频率较少,未收集到足够降水。根据多伦县大河口管理站所设置雨量筒每月实际监测的降水量数据,绘制降水量的年季节变化图,如图2所示。各湿沉降采样点pH值的季节变化,如图3所示。

图2 2014年3月—2016年2月多伦县降水量季节变化Fig.2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Duolun county from Mar. 2014 to Feb. 2016

图3 各采样点湿沉降pH值的变化Fig.3 The change of pH value in each wet deposition at sampling sites

图4 各采样点湿沉降中TN和不同形态N含量的变化Fig.4 Mass concentration variation ranges of nitrogen in each wet deposition at sampling sites The horizontal lines from top to bottom represent maximum, 3/4, average, 1/4, minimum

由图2可知,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集总降水量345.2 mm,春季(3—5月)为80.2 mm、夏季(6—8月)为200.2 mm、秋季(9—11月)为55.9 mm、冬季(12—次年2月)为8.9 mm。2015年收集的总降水量比2014年多112.6 mm,且秋季和冬季的降水量明显增多,是2014年的3~4倍,两个年度夏季降水量相差较小,2015年春季降水量略有减少。春、夏、秋、冬四季降水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16.5%、52.2%、25.7%和5.6%,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约占总降水量的78%,而冬季的降水量最少;降水频率也有相类似的变化。

由图3可知,大河口水库降水pH在6.4~7之间,变化范围很小。若以 pH=5.6作为判断酸雨的标准,则研究期间未出现酸雨。因为库区周围人类活动较少,对大气湿沉降没有明显影响,主要影响因素为库区周围空气中常年有大量的沙尘颗粒,其中的 CaCO3等碱性颗粒可以中和大气中的酸性成分。此外,pH值的变化趋势与降水量没有明显关系。

2.2 不同区域大气湿沉降氮、磷含量变化特征

根据连续两年对16次大气湿沉降样品N、P浓度的检测结果,统计分析了5个湿沉降采样点总氮、不同形态氮、总磷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 4、图 5所示。

由图4可知,大河口水库周边5个湿沉降采样点中 TN 年均值范围为 0.36~0.61 mg∙L-1,平均为0.50 mg∙L-1;年均值范围为 0.15~0.24 mg∙L-1,平均为 0.20 mg∙L-1;年均值范围为0.11~0.18 mg∙L-1,平均为 0.15 mg∙L-1;年均值范围为 0.018~0.030 mg∙L-1,平均为 0.025 mg∙L-1。湿沉降采样点中TN主要由和组成,二者共占总氮约70%,其中以为主,占40%以上,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张修峰等,2008;王江飞等,2015)。湿沉降中的铵态氮主要来源于畜禽养殖、化肥施用和生物质燃烧等,硝态氮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汽车尾气和雷击(Jenkinson et al.,1990;Prospero et al.,1996)。近年来,多伦县农业和规模化的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截至 2015年底,全县大小畜存栏 32.8万头,农业化肥施用量2861 t(折纯),农药使用量105 t,呈逐年增长态势。此外,牧区居民居住较为分散,经常对大量的秸秆和牛粪进行焚烧,这都成为大河口水库大气湿降尘中氮、磷的主要潜在污染来源。

由图 5可知,湿沉降中 TP年均值范围为0.05~0.11 mg∙L-1,各采样点平均值为 0.08 mg∙L-1,从年均值上看,TN约是TP的7倍。湿沉降中总氮、不同形态氮和总磷在区域上均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较小,年均值最高值出现在JC2点,约为最低点JC1的2倍,这主要由局地人类活动频繁所致,也说明磷的来源不稳定。

图5 各采样点湿沉降中TP含量的变化Fig.5 The variation ranges of total phosphorus in each wet deposition at sampling sites The horizontal lines from top to bottom represent maximum, 3/4,average, 1/4, minimum

2.3 大气氮、磷湿沉降含量的时空变化

各区域湿沉降中TN及不同形态N和TP含量的月际变化及月降水量分别如图6、图7所示。由于库区水域面积较小,库区周围各区域采样点降水量差异不大,本研究认为各采样区域的降水量均相同,降水仅随月份发生变化。两年内各区域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相似,夏季7月、8月降水量最大,11月以后降水频率减小,1月—3月几乎没有降水。

由图6可知,湿沉降中TN及各形态N的月均质量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各采样区域 TN及不同形态N的月均质量浓度均表现为春季最高,总氮的平均质量浓度为 0.62 mg∙L-1,氨氮为 0.25 mg∙L-1,硝态氮为 0.19 mg∙L-1,亚硝态氮为 0.03 mg∙L-1;秋季次之,总氮的平均质量浓度为 0.57 mg∙L-1;夏季较低,总氮的平均质量浓度为 0.38 mg∙L-1;冬季最低,总氮的平均质量浓度仅为 0.19 mg∙L-1。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略有不同(倪婉敏等,2012;余辉等,2011),主要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雨稀少且多风沙的特殊气候条件有关。一般春季多风沙,降水频率低且降水量小,气溶胶等粒子在空气中的存留时间相对较长,所以在降水中容易出现较高的浓度值;夏季由于降水量大且集中,气溶胶在空气中的存留时间短,在一次降水之前得不到足够的来源补充,因而降水中TN浓度偏低;冬季水库进入冰封期,大气沉降受水库冰面覆盖阻隔的影响,不会对水库的氮、磷营养盐含量产生直接影响。

从大气湿沉降的区域变化特征来看,5个区域湿沉降中 TN及不同形态 N质量浓度存在一定差异,但各季节变化规律基本相同。JC1点总氮及不同形态氮质量浓度均最低,JC3点质量浓度最高,其他区域质量浓度相近。JC3点大气湿沉降氮质量浓度偏高的主要原因是其附近分布有大唐煤化工企业,燃煤产生氮氧化物气体,随降水溶解,造成湿沉降中氮质量浓度较其他区域略高;而JC1点位于水库出口,受人类活动影响小,且周围无污染源输入。

各区域大气湿沉降 TP质量浓度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由图7可知,除JC2点外,其他区域均以夏季TP质量浓度最低,平均约0.03 mg∙L-1,春、秋季TP质量浓度相对较高,平均约为0.09 mg∙L-1。总之,大河口水库各区域TN及不同形态N和TP的月均质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十分相似,均随降水量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

2.4 大气氮、磷湿沉降率的变化

大河口水库各区域湿沉降中TN及不同形态N和TP沉降率的季节变化情况如图8、图9所示。由图8、图9可知,各区域湿沉降中TN、各形态N和TP的沉降率均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且不同形态氮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夏季最大,夏季各区域 TN的平均湿沉降率为 78.8 kg∙km-2,TP 的平均湿沉降率为 15.8 kg∙km-2,的平均湿沉降率为31.52 kg∙km-2,占总氮输入的 40%,两种硝态氮共占总氮输入的 38%;秋季次之,TN的平均湿沉降率为56.79 kg∙km-2,TP的平均湿沉降率为10.92 kg∙km-2,夏秋两季TN的湿沉降率占全年的75%,TP的湿沉降率占全年的 80%。氮、磷湿沉降率的季节变化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但沙源区总体降水稀少,大气氮、磷湿沉降输入水库总量也较少。就各区域而言,西北库区各季节的沉降率较东南库区高。JC1点各季节的湿沉降率均较低,年总沉降率为 126.65 kg∙km-2∙a-1,JC2 和 JC3 点各季节沉降率较接近,且湿沉降率相对较高,达 213.51 kg∙km-2∙a-1,其他两个区域的湿沉降率居中,约为 178 kg∙km-2∙a-1。这主要与气象因素和当地的环境条件有关,大河口库区大气气团主要来自西北方向。

图6 大河口水库各区域湿沉降中TN及不同形态N含量及降水量月际变化Fig.6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thly concentration of nitrogen and rainfall at five regions of Dahekou Reservoir

图7 大河口水库各区域湿沉降中TP含量及降水量月际变化Fig.7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thly concentration of phosphorus and rainfall at five regions of Dahekou Reservoir

2.5 大气湿沉降的入库贡献率

采用2014年3月—2016年2月监测的湿沉降TN和TP沉降率平均值估算其通过大气湿沉降输入大河口水库的总负荷量。根据同期入库河流滦河和吐力根河以及干沉降点的监测结果(卢俊平等,2015;卢俊平等,2017),计算河流径流入库和大气干沉降TN、TP污染负荷,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TN湿沉降负荷为1.89 t∙a-1,占河流径流入库负荷的 5.27%,占总负荷的 4.39%,干降尘的负荷贡献率约为湿沉降的3倍;TP的湿沉降负荷为0.1 t∙a-1,占河流径流入库负荷的7.14%,占总负荷的 4.72%,干降尘的负荷贡献率约为湿沉降的6倍,这与空气中的磷主要附着在颗粒物上,以干沉降的形式进入水库有关,该结果与国内外一些研究得出的磷沉降主要为干沉降的结论是一致的(Benitez-Nelson,2000;Yu et al.,2016;Najeem et al.,2017)。

图8 大河口水库各区域湿沉降中TN和形态N沉降率的季节变化Fig.8 Seasonal variations of deposition rates of nitrogen at five regions of Dahekou Reservoir

图9 大河口水库各区域湿沉降中TP沉降率的季节变化Fig.9 Seasonal variations of deposition rates of phosphorus at five regions of Dahekou Reservoir

3 讨论

以往对大河口水库水质的相关研究(卢俊平等,2016;卢俊平,2015)表明:大河口水库水质总体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的状态,个别监测点,如B断面、入库河流滦河、吐力根河,处于重富营养化状态。大河口水库由于受入库吐力根河和滦河水系上游生活、生产排污、马铃薯种植基地灌溉退水、地表径流、大气降尘等自然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水库水质污染较为严重。

表2 大河口水库湿沉降TN、TP年沉降总量与河流入库负荷的对比Table2 Annual total wet deposition of TN and TP to Dahekou Reservoir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loading of rivers

将大河口水库周围各湿沉降采样点氮、磷质量浓度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对比,可以看出,降水中TN、TP质量浓度均较低,达到Ⅱ类水平。但是,大河口水库湿沉降TN和TP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 0.43 mg∙L-1和 0.09 mg∙L-1,明显超过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阈值(TN为0.20 mg∙L-1和TP为0.02 mg∙L-1),尤其是磷的质量浓度已超过阈值约5倍。由于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净能力差,加之近年来工农业的迅速发展,给当地的水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所以库区湿沉降向水库水体输入过量的氮、磷势必会改变水体的营养盐结构,加重其富营养化程度,成为水体富营养化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对于国内南方湿润地区及其他沿海地区,大河口水库大气湿沉降通量相对较低,与余辉等(2011)在2009年8月—2010年7月对环太湖流域湿沉降中氮、磷沉降特征及入湖贡献率的研究结果相比,大河口水库氮磷湿沉降远远小于太湖地区,这与降雨量差异有关;与王江飞等(2015)在2013年9月—2014年8月对杭嘉湖地区大气氮、磷沉降特征研究结果相比,杭嘉湖地区氮湿沉降约为大河口水库的5倍,磷湿沉降约为大河口水库的2倍。然而,西部地区大气氮、磷沉降量普遍处于较低水平,与西藏大气氮湿沉降相比(邵伟,2009),大河口水库大气氮湿沉降约为西藏的3倍;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氮沉降量相比(王圣杰等,2012),大河口水库约为其1.4倍。所以,大河口水库大气氮、磷湿沉降通量明显低于南方及沿海地区,但与西北地区相比仍处于较高的水平,受当地气候特征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大气氮磷营养盐沉降尤其是干沉降成为大河口水库富营养化的重要来源。

4 结论

(1)大河口水库大气湿沉降中N沉降所占比例最大,总氮质量浓度年均值为 0.50 mg∙L-1,其中高于,两者共占约70%。P沉降较少,总磷质量浓度年均值为0.08 mg∙L-1。水库大气湿沉降中氮、磷营养盐主要来源于畜禽养殖,农业化肥施用及秸秆和牛粪焚烧等。

(2)受季风气候和年内降雨分配极不均匀的影响,大气湿沉降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大河口水库5个区域TN、不同形态N及TP均表现出相似的季节变化规律,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较低,冬季最低,且月均浓度均随降水量的增加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湿沉降中TN、TP浓度存在一定区域差异,年均值最高位于入库后不远处的JC3点,这与该区域受大唐煤化工企业燃烧排放的氮氧化物气体有关。

(3)受北方沙源区多风少雨典型气候特征的影响,大河口水库大气氮、磷沉降以干沉降为主,通过湿沉降进入大河口水库的 TN年负荷量为 1.89 t∙a-1,TP 年负荷量为 0.10 t∙a-1,分别为同期河流入库负荷的 5.27%和 7.14%。从年输入通量来看,尽管湿沉降的营养盐输入远小于河流入库负荷及其他点源或面源污染负荷,与国内南方和沿海地区相比也处于较低水平,但由于研究区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沙源区,大气氮、磷湿沉降对水库富营养化的贡献及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应引起足够重视。

ANDERSON K A, DOWNING J A. 2006. Dry and wet atmospheric deposition of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silicon in an agricultural region[J].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176: 351-374.

BENITEZ-NELSON C R. 2000. The biogeochemical cycling of phosphorus in marine systems [J]. Earth-Science Reviews, 51(1): 109-135.

YU J H, ZHANG M G, LI J L. 2016. Simulated seasonal variations in nitrogen wet deposition over East Asia [J].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9(2): 99-106.

JENKINSON D S. 1990. An introduction to the global nitrogen cycle [J].Soil Use and Management, 6(2): 56-61.

LIU X J, SONG L, HE C E, et al. 2010. Nitrogen deposition as an important nutrient from the environment and its impact on ecosystems in China[J]. Journal of Arid Land, 2(2): 137-143.

LUO L, QIN B, YANG L, et al. 2007. Total inputs of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by wet deposition into Lake Taihu, China[J]. Hydrobiologia,581: 63-70.

NAJEEM O Oladosu, AKEEM A Abayomi, KEHINDE O Olayinka, et al.2017. Wet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deposition in the eutrophication of the Lagos Lagoon, Nigeria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4(9): 8645-8657.

PARK S U, LEE Y H. 200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et deposition of nitrogen in South Korea[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6(4): 619-628.

PROSPERO J M, BARRETT K, CHURCH T, et al. 1996. Atmospheric deposition of nutrients to the North Atlantic Basin[C]//Nitrogen Cycling in the North Atlantic Ocean and its Watersheds. Springer Netherlands, 27-73.

ZHANG H P, ZHU Y P,LI F P,et al. 2010.Nutrients in the wet deposition of Shanghai and ecological impacts[J].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41: 2674-2679.

陈能汪, 洪华生, 肖健, 等. 2006. 九龙江流域大气氮干沉降[J]. 生态学报, 26(8): 2602- 2607.

陈能汪, 洪华生, 张珞平. 2008. 九龙江流域大气氮湿沉降研究[J]. 环境科学, 29(1): 38- 46.

樊建凌, 胡正义, 庄舜尧, 等. 2007. 林地大气氮沉降的观测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7(1): 7-9.

付敏, 赵卫红, 王江涛, 等. 2008. 大气湿沉降对长江口水域营养盐的贡献[J]. 环境科学, 29(10): 2703-2709.

胡洋, 余辉, 李中强. 2014. 湿沉降对湖泊水质及初级生产力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3(1): 75-80.

刘耕耘, 陈左生, 史烨弘, 等. 2007. 北京大气沉降样品中的PCBs[J]. 环境科学学报, 27(1): 40-44.

李太谦, 焦锋, 郑燚. 2010. 杭州北里湖春、夏季大气氮、磷沉降研究[J].环境科技, 23(6): 66-70.

卢俊平, 马太玲, 张晓晶, 等. 2015. 典型沙源区水库大气氮干、湿沉降污染特征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34(12): 2357-2363.

卢俊平. 2015. 基于水-底泥-降尘三相界面下沙源区水库氮磷污染机理研究[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卢俊平, 张晓晶, 马太玲, 等. 2016. 基于可变模糊数学模型的大河口水库富营养化评价[J]. 环境工程, 34(221): 136-140.

卢俊平, 马太玲, 刘廷玺, 等. 2017. 京蒙沙源区水库大气磷干、湿沉降污染特征[J]. 湖泊科学, 29(1): 127-134.

倪婉敏, 朱蕊, 张建英. 2012. 大气氮湿沉降对青山湖富营养化的影响[J]. 环境化学, 31(5): 631-635.

石金辉, 高会旺, 张经. 2006. 大气有机氮沉降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J]. 地球科学进展, 21(7): 721- 729.

沈建林, 刘学军, 张福锁. 2008. 北京近郊农田大气NH3与NO2干沉降研究[J]. 土壤学报, 45(1): 165- 169.

邵伟. 2009. 大气沉降对西藏主要作物氮营养的影响[D]. 拉萨: 西藏大学.

魏复盛. 2002.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 (第四版).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王体健, 刘倩, 赵恒, 等. 2008. 江西红壤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大气氮沉降通量的研究[J]. 土壤学报, 45(2): 280- 287.

王圣杰, 张明军, 王飞腾, 等. 2012. 基于大气沉降与径流的乌鲁木齐河源区氮素收支模拟[J]. 生态学报, 32(18): 5747-5754.

王江飞, 周柯锦, 汪小泉, 等. 2015. 杭嘉湖地区大气氮、磷沉降特征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35(9): 2754-2763.

杨龙元, 秦伯强, 胡维平, 等. 2007. 太湖大气氮、磷营养元素干湿沉降率研究[J]. 海洋与湖沼, 38(2): 104-110.

杨忠平, 卢文喜, 龙玉桥. 2009. 长春市城区重金属大气干湿沉降特征[J]. 环境科学研究, 22(1): 28-34.

余辉, 张璐璐, 李焕利. 2011. 太湖氮磷营养盐大气湿沉降特征及入湖贡献率[J]. 环境科学研究, 24(11): 1210-1219.

杨凡, 余辉, 李莉. 2014. 大气湿沉降对太湖水质及叶绿素 a 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 53(1): 28-32.

张燕, 崔学民, 樊明寿. 2007. 大气氮沉降及其对草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草业科学, 24(7): 12-17.

张修峰, 李传红. 2008. 大气氮湿沉降及其对惠州西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16(1): 16-19.

翟水晶, 杨龙元, 胡维平, 等. 2009. 太湖北部藻类生长旺盛期大气氮、磷沉降特征[J]. 环境污染与防治, 31(4): 5-10.

张峰. 2011. 长乐江流域大气氮、磷沉降及其在区域营养物质循环中的贡献[D]. 杭州: 浙江大学.

周立峰. 2012. 大气氮沉降对白溪水库饮用水源水质影响研究[D]. 宁波:宁波大学.

张菊, 康荣华, 赵斌, 等. 2013. 内蒙古温带草原氮沉降的观测研究[J].环境科学, 34(9): 3552-3556.

周旺明, 郭焱, 朱保坤, 等. 2015.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大气氮素湿沉降通量和组成的季节变化特征[J]. 生态学报, 35(1): 158-164.

Wet Deposition of Atmospheric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nd Its Impact on Water Environment of Reservoir in Sand Source Area

ZHANG Xiaojing, LU Junping*, MA Tailing, JIA Yongqin, ZHANG Hao
Water Conservancy and Civil Engineering College,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18, China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and its impact on water pollution are significant to water ecosystem govern and recovery in sand source area. Most previous studies are performed in coastal areas,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southern of China. While for reservoirs in sand source with more drought, less precipitation, more windy, and evaporation is far greater than precipitation are rarely reported. In this study, five sites around Dahekou Reservoir which located in the sand source area of Beijing and Inner Mongolian, were chosen to collect 80 precipitation samples from March 2014 to February 2016. Mass concentration of total nitrogen (TN), nitrate nitrogen (), nitrite nitrogen), ammonia nitrogen () and total phosphorus (TP) in each precipitation samples were measured to understand seasonal and spatial nutrients variations of wet deposition. The wet deposition rates of N and P were quantified,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wet deposition to eutrophication of Dahekou Reservoir was estimated as well.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N deposition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in wet deposition.Annual average mass concentration of TN was 0.50 mg∙L-1, in which the content ofwas higher thanand those two components accounted for about 70%. The mass concentrations of TP deposition were relatively lower, with an annual average value of 0.08 mg∙L-1. In wet deposition, N and P nutrient salt mainly came from livestock and poultry, chemic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for agricultural, the burning of straw and manure, and so on. Seasonally, the deposition rates of nutrients in five sites were high in summer. Wet deposition rate of TN and TP in the two seasons of summer and autumn accounted for 75% and 80%. Spatially,the deposition rates were relatively higher in the northwestern than southeastern of Dahekou Reservoir. The annual wet deposition of TN and TP was 1.89 t and 0.10 t, respectively, which accounting to 5.27% and 7.14% of the annual loading of rivers into Dahekou Reservoir. This was mainly related to the typical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of windy and less precipitation and to the loc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northern sand source area of Beijing and Inner Mongolia. Although dry deposition was still the main component of atmospheric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deposition, much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wet deposition which was significant to water ecosystem and environment of reservoir that located in extremely vulnerab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and source areas; Dahekou Reservoir; wet deposition; flux; nitrogen; phosphorus

10.16258/j.cnki.1674-5906.2017.12.013

X52

A

1674-5906(2017)12-2093-09

张晓晶, 卢俊平, 马太玲, 贾永芹, 张昊. 2017. 大气氮磷湿沉降特征及对沙源区水库水环境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6(12): 2093-2101.

ZHANG Xiaojing, LU Junping, MA Tailing, JIA Yongqin, ZHANG Hao. 2017. Wet deposition of atmospheric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nd its impact on water environment of reservoir in sand source area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6(12): 2093-21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69020);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6MS0224)

张晓晶(1983年生),女,实验师,硕士,主要从事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究。E-mail: xiaojingzhang1983@aliyun.com

*通信作者。卢俊平,E-mail: ljpcau@163.com

2017-08-24

猜你喜欢
河口富营养化降水量
基于临界点的杭州湾水体富营养化多年变化研究
洪口水库近年富营养化程度时间分布的研究
降水量是怎么算出来的
黄台桥站多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1988—2017年呼和浩特市降水演变特征分析
基于小波变换的三江平原旬降水量主周期识别
富营养化藻的特性与水热液化成油的研究
他们为什么选择河口
河口,我们的家
特殊的河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