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种导游培养模式探究

2017-12-28 12:45张美琳徐健峰付夏余琴
商情 2017年43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张美琳 徐健峰 付夏 余琴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与小语种国家的旅游交流越来越频繁,小语种导游数目不断增加。小语种导游在国际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这个基础上,从目前我国小语种导游培养模式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着手,结合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情况,探究小语种导游培养模式的其他可能性,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国际旅游 小语种导游 培养模式

近年来,全国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出境旅游人数比例不断增加,有效促进了小语种的发展。(小语种只是一个泛称,代指除了汉语、英语等使用人数较多的语言种类之外的常见非主流外语,例如日语、汉语、法语等等。)目前高校和大专院校等都相应开设了小语种专业,但是我国小语种教育模式存在较多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出境旅游事业的发展。

一、当前小语种导游培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小语种导游人才培养师资力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

对于导游这个行业来说,掌握多种语言显然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尤其是负责境外旅游的导游,只有熟练掌握当地国家的语言才可以做到有效交流和沟通,带给游客满意的旅行体验。一些旅游公司只接收具有专业对口的小语种导游,还有的公司会对导游进行小语种培训。目前,无论是在本科院校还是专科院校,小语种教师多是由小语种专业应届毕业生和有留学经验的毕业生组成,教师的年龄层次较低,教学经验不足。除此之外,小语种教师数量较少,一些旅游公司在招聘出境导游时,一般都要求是小语种专业出身,一般要有小语种语言的等级证书,这就对应聘者的要求较高,一些有语言经验丰富的应聘者由于缺少这类证书就很可能会被拒之门外。公司招聘的小语种专业科班出身的大学生,由于在学校内是专攻语言文学类的学习,并不了解旅游行业的运作规律以及系统的导游知识,对这些导游进行培训时,一定会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培养出来的导游可能虽然语言能力高,但是却不能满足导游工作的需要。这显然和小语种导游培训目的有所偏差。

(二)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课程设置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影响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当今社会是商品社会,在商品经济体制之下,学校在安排课程设置时,必须要以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作为教学导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知识解决实际导游业务的能力。目前,大学开设的许多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和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小语种专业的教育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大部分高等院校对于小语种专业的课程设置偏向于纯语言文学或者历史方面的教学,学生平时接触到的书籍也是这类语言文学方面的,学校不重视经济贸易、旅游知识等方面的培养,在全国范围内小语种导游人才极度匮乏的现状下,这种课程设置显然是无法满足新时期商品经济的需求的,培养出的专业人才一定会在不同程度上和社会脱节,无法将语言优势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学校要反思这种保守的课程设置模式,及时观察市场的不同时期的需求和动向,把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小语种教育有机融合、有的放矢,培养出切实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二、小语种导游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措施

(一)依据办学层次,实行梯度教学

目前我国开设小语种专业教学的学校可以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别,首先是本科高等院校,其次是旅游专科院校和中专院校,最后是培训机构。这三者处于不同的办学层次上,教学特点也尽不相同,不可一概而论。针对本科院校來说,小语种导游培训要做到语言技能和旅游知识的有机结合。本科学校占有一定的时间优势,学生有四年的学习时间,完全可以做到把二者知识充分融合。学校可以在前两年专注小语种语言文化的培养,在课程设计上以语言教育为主,使学生夯实外语基础;在后两年,可以多开设旅游、经贸、导游、翻译等相关专业课程,结合市场的不同时期需求定期调整课程设计,真正做到把语言幼师和专业技能融会贯通,培养复合型人才。针对旅游大专院校和中专院校来说,要认清自己的优势所在。传统观念并不把导游看作一个正经、稳定的职业岗位、导游的社会地位较低,对于一些本科毕业生来说,他们可能将来不愿意从事导游这个职业,所以大中专人才是导游中所占比例最多的群体。高职教育要发挥自己的有优势,突出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有所创新,加强对学生外语应用技能的训练,加强和旅游公司、酒店等的合作,面向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岗位培养实用型小语种人才。针对培训机构来说,办学形式多样,教学的针对性更强,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就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平。小语种培训机构可以加强和高校的合作,增加双方的师资力量,培养高素质的小语种导游翻译人才。

(二)强化实习训练

对于高校小语种毕业生来说,学习的语言内容多是纯理论的,实践机会较少,造成这类毕业生因缺乏口语锻炼和实践经验而无法迅速上岗,不仅对毕业生本人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在社会上造成极大的人才浪费。所以,高校应该多建立和相关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学生在校学习时,学校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实习条件定期为学生安排实习机会;对于一些实力较强的学校,还可以与小语种国家进行合作交流,安排学生外出进修,有效提高学生的小语种语言应用能力。

(三)鼓励双语或多语种学习

小语种复合教学模式已经在一些高校中流行起来,一般来说,这种高校采取的教学模式是英语和小语种结合的模式,在课程设计上,英语教学贯彻整个大学四年时间,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小语种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小语种导游培养模式可以借鉴高校的这种教学模式,鼓励双语或多种语言教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重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