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设问与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2017-12-28 16:02黎祖城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石蕊思维习惯二氧化碳

黎祖城

【摘要】本文论述教师根据教材和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层次,精心设计教学问题,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设计 初中化学

思维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0A-0127-02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理应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的主题和实施的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问三不知”“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懵”的学生,这时多数教师不是从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去考虑问题,而是一味地责怪学生“蠢”“笨”“傻”。其实不然,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教学没有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有人这样形象地比喻,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池静水,那么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就像一粒石子,哪怕再小,也会在这池静水中激起千层波浪。可见,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需要,从不同的层次设计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而通过对不同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身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一、承上启下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知识。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复习与之联系紧密的旧知识,这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的目的是为了“启下”,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上下”联系紧密、饶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教学《奇妙的二氧化碳》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多少?”这个问题不仅复习了空气的组成这一旧知识,更是为回答“这部分二氧化碳气体能否增多或除去”这个问题作出铺垫,激发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拓展自己的思维,层层推进,进而能充分运用自己全新的思维去发散、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周而复始,学生在巩固旧知与发现新知的同时,提高了思考问题的兴趣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二、全面兼顾巧妙设问,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听到学生反映这样的问题:“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懵了,深感无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方向单一,缺乏灵活性造成的。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力水平和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这时教师如果设计统一的问题,很容易限制甚至抹杀了一些“脑子聪明”的学生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发散式的问题,既能让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思考回答,又能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得到更多方向的思考,培养他们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从而做到全面兼顾。

例如,教师提问:“现在用一个大烧杯罩住燃烧着的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哪支蜡烛先熄灭?”甲生回答是矮的先熄灭,乙生回答是高的先熄灭,丙生回答是同时熄灭。此时,教师让学生说出各自的理由。甲生解释道:“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先聚集在低处,所以矮的先灭。”乙生解释道:“燃烧的蜡烛火焰向上说明在受热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因此生成的二氧化碳先聚集在高处,所以高的蜡烛先熄灭。”……显然,甲生在思考问题时受到了既有知识的束缚,造成了“合理性”的错误,而乙生的思维更具灵活性。

教师在设计发散式问题时,要着重偏向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应变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和求异思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克服滞后性的束缚,重视知识的适度扩充和延伸,更多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且在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尊重学生的见解和发言,哪怕他们的见解或方法是错误的,也要给予鼓励和赞赏。这样,学生才敢于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说出来。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正确地引导,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动手实践提出设问,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创造性思维是其中的核心部分,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能够利用已学知识和已有经验,进行创造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如对某一个问题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题方法等)。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也属于一种科学发现的过程,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进行实验—分析、归纳、论证—得到结论。因此,教师要结合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特点,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提出假设,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时,把二氧化碳通入石蕊溶液后,溶液变成了红色,为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回答:有的学生说二氧化碳使石蕊溶液变红色,有的学生认为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新的物质使石蕊变红色。那么,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呢?笔者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向紫色石蕊溶液中滴加1~2滴稀盐酸,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由此可知紫色石蕊溶液遇到酸性物质变成红色。然后让学生通过以下操作驗证结论:①把干燥的石蕊试纸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试纸不变色;②向水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仍为紫色;③往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通过实验①可知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实验②证明水不能使石蕊变色;将实验③与实验①②对比,得到结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通过设计这样的动手操作实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学生思维习惯、思维方式的培养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直接或间接、与化学学科有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解决,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石蕊思维习惯二氧化碳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抓捕”二氧化碳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pH传感器在测定石蕊和紫甘蓝浸出液酸碱度中的应用
云南凤凰山石蕊科地衣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
高性能可变进气岐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实验的创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