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教学改革探究

2017-12-28 20:51肖雅
艺海 2017年11期
关键词:视唱练耳多元化信息化

肖雅

〔摘 要〕当下,多元化的音乐现象正在极大地冲击着传统音乐教学。作为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学科,应摆脱原有专业院校“表演性”或高师院校“师范性”的教学模式,按照音乐学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积极探索符合各学科的专业特点、学生未来就业方向的转变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改革之路。

〔关键词〕音乐学专业 视唱练耳 多元化 信息化

一、国内高校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教学改革现状

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包括理论研究、教学改革及实践探索等方面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许多普通高校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在视唱练耳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研究,广大高校视唱练耳教育工作者在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课程建设以及运行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考。目前关于视唱练耳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成功范例,如耶鲁大学视频公开课《聆听音乐》、中央音乐学院视频公开课《视唱练耳中音乐技能的基础与拓展训练》和《新体系音乐试听声觉训练》等,此类开放式视频公开课的出现得到音乐教育界广大师生及音乐爱好者们的广泛赞誉,为视唱练耳专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但是目前国内高校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高师院校或高等专业院校,尚缺乏将地方高校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进行整体性思考。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目前存在的受教育群体“专业类别多样化、专业能力失衡化、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内容模式化”等现象,以及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要求相脱节、专业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陈旧和教学资源的相对匮乏等许多问题,都需要通过视唱练耳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深入改革去解决。将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传承与发扬地方丰富多彩的地域艺术等多元性的文化优势。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所特有的受教群体“学科宽泛性”特征需要通过视唱练耳课程设置的细化与量化而得以体现。国内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改革的成功范例与经验、地方高校自身的学科建设优势与特点等各方面的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分析与总结归纳。同时,目前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改革等相关研究大多侧重于理论层面的分析与探讨,研究方向多针对课程教学方面进行探索,如《谈视唱练耳课教学的读谱训练》(裴丽,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5.03)、《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渗透性教学》(刘立波,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 2006)等;或针对某一学科与视唱练耳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独研究,如《视唱练耳与钢琴即兴伴奏》(郑红跃,大舞台[J],2011.12)、《论视唱练耳在声乐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阿文兴,科技信息[J],2011.17)等。较少有涉及从“学科”的角度对视唱练耳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改革进行综合分析,缺少从宏观上对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进行系统化研究,更没有从地方高校自身的办学特点与实际情况出发,重新审视目前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缺乏一定的实践意义乃至推广价值。因此,促进信息技术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深度融合,深化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教学改革思路

1、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导着视唱练耳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发展方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1年《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中指出“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对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并制定了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包括视频公开课的音视频录制、数据采集和网络传输等基本技术规范。

作为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音乐人才为首要目标的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课程,除了在课堂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听、唱能力,更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所具有的资源开放性和教学交互性等特点,尝试将与视唱练耳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相关联的教学内容从单一的课堂传授,逐步向开放式的网络课堂拓展。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的联想創造性思维能力,也可以使各个层次的受教对象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程度的教学内容,还可以使本课程持续有效的为音乐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有力帮助,进而达到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2、高校专业建设综合改革奠定了视唱练耳课程创新改革的理论基础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针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指出要“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遴选建设一批成效显著、受益面大、影响面宽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在加强内涵建设、成果共享与示范引领。”

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作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受教育群体“宽泛性”特征决定了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对象音乐基础及专业能力的参差不齐。同时,目前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内容,均以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学内容为参照,其中以钢琴为单一音色材料的听力训练占比重较大,视唱练习比重次之,针对各专业方向特点进行的针对性听唱训练与实践能力训练则更少,且存在着视唱曲目更新慢及听力技能训练与艺术实践需求相脱节等问题。因此,针对目前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应以学生的自身专业需求与能力特点为基准,因“材”施教,因教选“材”。可对现有教学内容大胆整合取舍,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程等形式,选取符合音乐学专业学生专业需求的、且各学科知识层次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理论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达到各学科的专业培养需求标准,从而实现“利用个体差异,促进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

3、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办学特征决定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育部2012年9月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明确将音乐学(代码130202)列为艺术学中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的分支专业,并指出其培养目标为“具备音乐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初步对音乐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在文化馆站、中小学等单位从事中外音乐史、中外民族音乐理论、音乐美学、音乐教育理论的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音乐学专业不同于音乐教育及音乐表演专业,其培养目标强调学生应主要学习音乐学和作曲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并掌握理论分析、教学与研究评论等实践应用能力。作为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应摆脱原有照搬专业院校“表演性”或“师范性”的课程设置方式。应按照音乐学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针对各学科的专业特点、未来就业方向的转变及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视唱练耳教学改革中,通过与信息化融合的形式,将有关各学科专业学生在未来就业所需求的专业展示技能以及体现地方民族性音乐文化特征等方面的视唱练耳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与拓展。

三、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教学改革措施

(1)摆脱单一的技术训练,从音乐感知的培养入手

传统视唱练耳教学通常分为两大部分:视唱与练耳。其中,现行的视唱教材大多是以调性系统的建立为主线。在选取作品时,一部分采用编著者自行创作,一部分则根据所在章节的调性训练目标来节选作品片段。练耳的部分则由“单音”“音程”“和弦”“节奏”“旋律”这五大项的听辩训练构成。 多年的实践教学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是可行的、卓有成效的。但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理念传入国内,视唱练耳的教材、教法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完善,其教学目标也应由单一的技术训练向以培养音乐感受能力为目标的方向转变(见图1)。

(2)建立良好地课堂音乐语言听辨环境

有过外语学习经历的人一定都知道,一门新的语言学习通常是由简单的单词入手,通过重复的练习学会单一词组的发音与听辩,再带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不断加以运用,最终达到同化的过程。其中,语言环境的建立决定了这门语言最终能否在实践中得以运用自如。音乐作为人类表达情感的特殊语言,其学习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人类的语言学习。

音乐元素就等同于语言学习中的单一词组,具体的音乐作品则是语言环境。不同的音乐作品中音乐元素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而学习各个音乐元素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诠释音乐作品。因此,可将各类音乐元素的技能训练放入具体的音乐作品当中,建立良好的课堂听辨环境,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活学活用(见图2)。

(3)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技能还原至音乐本身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信息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元化的音乐现象正在极大地冲击着传统音乐教学,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手段,将授课内容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呈现于课堂,不但能极大地拓展教师备课的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还原至音乐本身。通过多方位的展示,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更为全面的认知框架,将单一的技能训练扩展至包含听、唱、读、看多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见图3)。

(4)构架多元化教学思路,建立学科之间的交叉互动

视唱练耳之所以被称为基础理论课程,是因為它与其他各音乐学科之间均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视唱练耳课程中音乐听、唱技能的训练,可为培养良好的综合音乐素养打好坚实的理论与技能基础。以多元化教学思路为指引,以培养学生感知节奏能力为课程脉络,以听力技能训练为手段,以音乐作品鉴赏为桥梁,可使视唱练耳与音乐学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与支撑,将技能训练的成果带入音乐实践当中,有力地支撑其他各音乐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结?语

视唱练耳作为音乐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具备视唱与听音的基本能力,更应是通过音乐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之间的渗透与互补,以及二者在实践应用中的再现,强调培养学生的音乐专业表演能力、艺术鉴赏与创新能力。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未来就业方向的转变及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将各学科方向的学生在未来就业所需求的专业展示技能,以及有关体现地方民族性音乐文化特征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与拓展;从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与就业层面,可以更好地体现地方高校“区域化”办学特征。

本文系2014年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信息技术与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阶段性成果,立项号:XJK014CGD039)

猜你喜欢
视唱练耳多元化信息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运用多媒体加强高考生音乐视唱练耳辅导的几点认识
浅谈学前音乐课中的有效教学
音乐软件EarMaster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视唱练耳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