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小考

2017-12-28 01:23程建功
华夏文化 2017年4期
关键词:复合词学识本义

□程建功

“学问”小考

□程建功

学与问原为两事、两义。《说文》曰:“斅,覺悟也。”意为知晓、觉悟,虽非其本义,但许慎所选字形加了“攴”旁,视教、学为一体,其实是对的。甲骨文“学”字乃从臼持爻以教膝下子之形,是个会意字。后又加表庐室的秃宝盖,《说文》中秃宝盖意为蒙昧,表示启迪童蒙,故其本义为接受教育、学习,颇有点今日上学的意味。从中亦可见教与学原为一字,后来才分化为两字。《尚书·兑命》曰:“学学半。”意谓教和学各占一半,教和学用同一个字表示,可作“教”“学”原为一字的明证。由此可见,许慎选“斅”作为释义对象,并将之释为“觉悟”可谓意味深长。教、学原为一体,“学”而后“识”,方为真知晓、觉悟,这样的解说不谓无理。《说文》释“问”为“讯也,从口,门声”,此为确解。“问”为形声字,本义询问,指问人、问事、问物,甚至问路等,当为泛指;至于请教学问则为特指。《论语》里孔门弟子之“问”当属后者,如“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一类的“问”显然是专指求教。既然为请教、求教,“问”与“教”二者也不可分。不懂方有问,有问方有答。答问本为教之一种。可见,“学问”最终组合为一词实有共同的前提,就是教。《礼记·学记》论学即从教、学、问入手,足可看出古人对三者辩证关系的明确认识。

关于学和问,先秦经典多有论述,不仅证明古人对学和问之重视,也显现出古人对学和问认识的逐步深化。《尚书》里既有“学,效也”的解说,又有“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之说。前者说“学”就是仿效;后者说好“问”则收获多,自以为是则收获少。《论语》引导学生“学”而后“习”,倡导“学思”结合、“学而不厌”。由于是师生对话录,“问”贯穿全篇,无需赘述。《礼记·学记》是“教”和“学”的集大成篇章,其中既有“人不学,不知道”的精彩论断,又有“教学相长”的深入思考,更有“善学”、“善问”、“善答”的具体论述。谓“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这时的学和问分开表述,仍为两事,意为学习和询问。《易传》里要求“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前者强调积累,后者重在探讨;学与问对举,二者已有结合趋向。《中庸》指出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将学、问、思、辨、行五者并举,扩展了思考的广度。子思认为要“尊德性”就必须归结到“道问学”,将其上升到伦理道德高度阐发,提升了思考深度。尽管仍为问、学两事,但“问学”已结合在一起,只是二者位置颠倒罢了。最先将“学问”组合在一起的当属孟子,《孟子·滕文公上》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但这里的“学问”依然指学习和请教两事,是两个词的并列,并非复合词。故孟子所谈“学、问之道”是“求其放心”,意即找回自己放纵散漫的心,专心向学。真正将“学问”组成复合词来表述的是荀子,《荀子·劝学》:“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这里的“学问”已完全合为一体,意为知识、学识,是名词,与现代汉语“学问”义同。《荀子·大略》又曰:“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这里的“学问”则指做学问的道理如《诗经》里所谓的切、磋、琢、磨一般,已有了动词的用法。当然,《荀子·大略》篇还有“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之说,这个“学问”显然为学与问两事。可见,在荀子时代,“学问”一词仍处于可分可合的阶段。综上所述,“学问”一词经过了由分开解说到并列解说,从并列解说再到对举解说;由对举再到组合到一起,从组合的不紧到组合紧密,形成一个复合词,经过了由简至繁逐步发展的复杂过程,符合汉语词汇发展的基本规律。

“学问”的主要意义指知识、学识,古今一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识的提高,“学问”还产生了指某一种系统知识的用法。这一意义古人也有论述,《世说新语·文学》:“褚季野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由古人对北人、南人“学问”特征的形象化描述,足可看出这里的“学问”已非单指知识、学识,而是对知识结构总体特征的概括说明。但需注意的是,这里的“学问”和后世所指的系统知识即学科的意义还略有差别。如我们在口语中说:“这是一门新型的学问。”严格说,这个“学问”应指某一系统学科,口语的表述不太准确,本是它与书面语的一大区别,因此说学科就是学问也未尝不可,况且一经约定俗成,也难轻易更改。“学问”在现代还衍生出了道理、水平之意。如口语中说:“这个人很有学问。”毫无疑问是指这个人有知识、学识;但若说:“我觉得这句话很有学问。”这个“学问”就不能笼统地解为知识、学识,而只能据上下文理解为道理、学识或水平。其实,不论学问是知识、学识的集合体,还是指系统性的知识,或者指道理、水平,都是经过不断学习、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的量变结果,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哲学关系。从“学问”一词的演变过程亦可窥见古人对学习和知识问题所达到的认识水平。

(作者:甘肃省张掖市河西学院文学院教授,邮编734000)

猜你喜欢
复合词学识本义
类型学视野下汉语和维吾尔语反义复合词的对比研究
基于对外汉语的结果义与虚化义动补式复合词分析
为学与做人
做一个有理想有学识有诗意的教师
韩嚼牙
高校教师自我学习的方向探究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从构式语法角度分析英语复合词
从构式语法角度分析英语复合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