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科学菁英人才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索

2017-12-27 21:31李小平孙海峰方海燕刘彦明邓悦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46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李小平+孙海峰+方海燕+刘彦明+邓悦

【摘要】中国政府发布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首次提出了“航天强国”的发展愿景,指出将“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作为我国不断追求的航天梦。在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今天,菁英人才已然是推动航天事业发展的主要源泉和驱动力,肩负着实现航天梦的历史重任,而菁英人才培养应从本科阶段抓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和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联合,共同探索了一种本科生联合培养方案,旨在助推和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取得的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空间科学 校征联合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6-0012-02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重大工程建设推进顺利,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与重大工程建设相比,我国在空间科学、空间物理、航天技术应用及成果转换等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在这些领域的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待加强。菁英人才为科学技术的萌芽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国家能够在落后的科技领域迎头赶上。因此,大力培养空间科学领域的菁英人才对于提高国家在航天科技方面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未来航天事业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

学校和企业具有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菁英人才的培养需要双方共同完成。由于高校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知识广度轻视知识深度,学生能够把握知识体系,但缺少对某些专业方向的深入探索;而企业重视工程技术问题,在产品的生产和设计环节具有丰富经验,但以利益为导向的企业难以在科技和技术创新方面过多投入。在菁英人才的培养中,理论水平和工程能力缺一不可,单一模式对菁英人才的培养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学校和企业各自的特点决定了双方需要联合起来,以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

通过校企联合,有利于深化学生对理论、方法和技术的认识,促使他们思考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升动手能力和开阔科研视野。努力探索校企联合培养的新机制,通过采用学校的理论教学和企业的实际工程经验相结合的培养方法,提高学生快速适应企业的需要,同时也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完善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形成学生学有所用,企业需有所供,学校教有所成的三赢局面[1]。

然而,目前的校企联合培养还处在发展阶段,作为联合培养主体的企业、高校和学生,在制度建设、模式探索和观念认识等方面还存在以下普遍问题:

(1)企业在联合培养方面积极性低,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企业一般是以盈利为目的,而在校本科生侧重于理论学习,动手实践能力不足,跟企业快速创造价值的要求有明显差距,导致企业的在本科生培养方面积极性不高。此外,对于培养学生所产出成果,在知识产权认定方面,企业有一定的顾虑[2]。

(2)学校在联合培养过程中角色定位不明确,缺乏长效合作机制。学校在政策制定、政策可操作性和执行效果方面缺乏统筹规划与安排。在企业关注的一些需求(如研发难题、培训成本、培养时间、成果认定等)认识不足。由于双方无法实现合作共赢,使得校企联合培养终将流于形式。

(3)学生对联合培养目标认识不清,角色定位不准确。由于学生所学理论与实际工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受到培训时间短、操作技能弱、科研任务紧张等因素影响,学生会产生消极情绪、自信心受挫,导致自我定位降低,缺乏运用所学理论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的意愿和能力。

2.校企联合培养的建设模式

通过研究现有的校企联合建设模式,结合空间科学菁英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前期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在与企业积极沟通后,学院开展了以下校企联合培养的建设,以实现校企双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

2.1 “3+1”培养模式

本科生用3年时间完成基础和专业教育,1年时间用于综合素质拓展和提升。第一学年以通用基础必修课为主,通过一系列现代空间信息科学大师讲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第二、三学年以培养目标所需的基础和专业课程为主,鼓励并帮助学生开展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发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该阶段,学院的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探测制导与控制专业实验室、大学生自主开放创新实验室和空间梦想工坊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并由专门的指导老师定期开展实验辅导。第四学年进入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学院负责联系联合培养的企业,协调研究方向,通过定期的接触,了解学生的科研进展,帮助学生参与并融入到企业的项目研究中。

2.2 依托双方特色,共建创新试验区

为了充分利用校企各自的资源优势,同时也为建立校企之间稳定的合作关系,校企双方依托双方特色,就一些国家航天科技和前沿领域重大需求,共同建立创新试验区。创新试验区会重点开展涉及空间科学的各类新技术研究,包括飞行器测控通信、空间能量收集与传输、先进导航理论与技术等。创新试验区的主要目标在于解决实际科研和培养空间科学人才。在创新試验区,本科生会参与到空间环境模拟、电路系统设计、各类空间导航实验、无人机设计实验、小卫星设计实验等方面的实践培训,并进行新技术孵化。同时,企业将科研中遇到的理论问题以基金课题的形式对外发布,获批相关课题的教师也会相应地承担起本科生基础科研能力的培养活动。

2.3 “双导师”制度

在大二时配备校内导师,在大三时配备校外导师,实施“双导师”制度。校内导师全校内选拔,每位导师指导1位学生,每星期与学生沟通一次,重点解决学生在学业上的困难,帮助学生了解科研活动,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原则上不超过2人,每月指导一次,定期布置学习计划,开展基础知识和行业技能培训。校内导师与两名校外导师指导的是同一批学生,负责沟通联系。为了更好落实双导师制度,学院建立双导师指导的监督、评估与奖励制度,学院不定期督促和检查导师职责的落实,建立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的评估体系,对优秀的先进导师进行奖励,纳入学院年终绩效考核。endprint

3.校企联合培养的主要措施

针对校企联合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空间院”)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以下简称“钱室”)在本科生联合培养过程中,共同实践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共同建设空间科学与技术创新试验区,提出了本科生创新型菁英人才培养的一些具体措施,并针对菁英教育如何与现行机制接轨等焦点问题加以探讨。

(1)认真落实企业及企业导师选拔制度。学院严格选拔联合培养企业,对企业的实验环境、设施条件有全面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估,严格审核企业导师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总体上应本着“宁缺毋滥”的筛选原则。对企业培养的本科生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对于不负责任的、培养水平不够的企业第二年不再派送本科生。钱室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专职创新特区,在员工中,博士占近70%,具有国内一流的实验条件,研究方向与学院具有高吻合度,因此,经过实际考察和多层考核,空间院与钱室签订了“钱班”的联合培养协议。

(2)关注企业实际需求,解决企业在研发上的实际困难。校企联合培养的关键难题在于提高企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学院以企业关切的利益驱动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和良性运转。在同钱室联合培养过程中,空间院了解到钱室在博士生招生、博士后、青年千人招聘方面存在实际需求,双方达成了联合招聘、人才互通的有效机制。在了解钱室有意重点发展空间电磁对抗、深远距离通信量子测量等方向的意向时,空间院利用学校在电磁对抗和通信领域的学科优势,整合资源,调动学校在相关领域和方向的人才赴钱室开展学术交流,切实地帮助钱室解决项目研发和人才引进方面的困难。

(3)完善校企联合培养的保障制度,促进校企联合培养的健康发展。主要包括经济保障制度和考核激励制度两方面。空间院划拨了校企联合培养的专项经费,保障创新实验区的顺利开展,报销参加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所有交通、餐饮和住宿费用,消除企业在学生培养方面的顾虑。学院设定了较为灵活的本科生培养时间,本科生可以在学校和钱室答辩,答辩后可以继续在钱室工作,对一些优秀本科生,钱室可以推荐就读本单位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将传统的“为学校培养人才”的思维模式转变“为企业培养人才”。此外,本科生在企业的论文、专利等成果归双方共有,为了解决钱室的博士生名额短缺的问题,双方联合申报博士研究生。在激励制度方面,对本科生培养变现突出的企业导师,学院会考虑增加本科生名额,并设立一定的优秀导师奖励金额,对于联合培养过程中,变现优异的学生,学院优先考虑提高奖学金的比例和数额,通过以上政策提高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性。

(4)完善本科生科研实践培训制度和学生遴选机制。本科生的综合素质是影响校企联合培养的重要方面,高素质本科生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空间院的钱班每年招收30名学生,高考时零批次录取,主要由优秀的理工科保送生、自主选拔优秀生和高考优异生三部分组成,培养过程将按照本硕博一体化統筹,在选拔和培养环节实行全程动态流动。课程设置支持学生在全校选择专业毕业,全校选择硕士导师,提早建立一对一导师制。空间院每年进行学生选拔,推荐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钱室”,通过选拔的学生会更加珍惜联合培养的机会,在企业工作的过程也会格外努力。通过选拔后,学院会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专门教师对入选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训,包括基础实验训练、软硬件设计等,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空间院会让专门的教师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及时向学院反馈学生培养的情况。

(5)开展多层次、立体式的沟通与交流,完善长效合作机制。西电空间院与钱室双方建立了青年教师挂职锻炼等制度,建立了博士后、青年千人学者等高层次人才互访机制,形成双方间的“紧耦合”,人才之间的自由流动,有利于打破校企之间沟通的体制壁垒,每一位流动人才都可以看成是联合培养网络的“节点”,及时地反馈和解决本科生联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客观地反馈企业培养本科生的动态,使得学校对企业培养本科生水平的评价更加全面,能够以点带面,更好地促进本科生的联合培养。

4.校企联合培养的效果

在首届钱班30名学生中,上学期间无一人挂科,班级平均成绩85分,毕业时实现了100%读研深造。其中,20人保送内地名校读研,8人赴法国、美国、德国、香港等攻读硕士,3人考取研究生。大学期间,这个班级中3人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3人获得全国大学生高数竞赛省一等奖,3人获得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省特等奖,1人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省一等奖,另有近20人次获得省内外科技实践竞赛奖项。

赴钱室开展科研实践的五位学生,本别被保送到清华大学(解得准和马丁友)、中科院国家空间中心(叶向阳)、北京理工大学(李丰存)和北京邮电大学(文成)。其中的两位同学还分别获得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和全国大学生高数竞赛省一等奖。在钱室联合培养期间,学生发表学术论文2篇,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1项,解得准同学的毕业论文获得校优秀论文的推荐。

校外导师对五位学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他们动手能力强,知识面宽,工作积极性高,在工作中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敢于挑战和展示自我,五位学生出色地完成了导师要求的任务,研究工作饱满充实。校外导师认为毕业论文达到了部分高校硕士毕业生的水准。

参考文献:

[1]申彦春. 通信工程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4(23): 179-180.

[2]石跃祥, 陶志平. 产学研联合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问题探究[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3(10):76-78.

作者简介:

[1]李小平,女,生于1961年10月24日,山西昔阳人,研究方向为空间目标测控通信、信息处理 ,工学博士,教授。

[2]孙海峰,男,生于1986年9月13日,江苏徐州人,研究方向为导航、控制与制导,工学博士,讲师。

[3]刘彦明,男,生于1966年9月4日,陕西绥德人,研究方向为空间目标测控通信、工学博士,教授。

[4]邓悦,女,生于1986年3月3日,四川成都人,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学硕士,讲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