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学有效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2017-12-27 10:46马雪珍
考试周刊 2017年31期
关键词: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有效性

马雪珍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受关注,寻求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中学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本文从把握教材、转变教学方式这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对指导和优化教学设计会有帮助。在此基础上,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设计并分析了化学教学案例,希望对教学实践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当前中学化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学生们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个性品质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笔者认为其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低效。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主渠道,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新理念下的教学,教师都会通过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学的有效性。但是,笔者在教育工作中发现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师牢牢控制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等。基于这些现象,笔者就中学化学教学有效性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1. 对教材的把握不够

“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法;千教万教,教不好教材就白教”。教师读不懂教材,明显偏离教材的要求就會导致低效或无效生成。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教材上,而是放在教教材以外的东西上;不是将教材弄清、弄透,而是从课外找一些内容来补充、深挖。在讲高中必修一《气体摩尔体积》这一节内容时,一位老师讲完影响气体体积大小的因素之后,没有练习巩固,而是直接讲“克拉伯龙方程PV=nRT”,简单地介绍了符号的物理意义,告诉同学们以后做题用这个方程,简单快捷。老师既没有讲透课本知识也没有将延伸内容解释明白,学生对课本内容“消化不良”,对课外“加餐”也“无福消受”。还有位老师对阿伏伽德罗定律的五条推论讲解得非常明了,但对课本中“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没做深挖,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后练习时似懂非懂、迷迷糊糊。这是为什么?

笔者认为,这主要是教师在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方面出现了偏差,没有真正理解“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的内涵,在操作过程中,将教材内容教得不实、教得不透。

2. 教学方式“涛声依旧”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

大多学生在课堂上虽处于看、听、记的状态,却没有自己的思维过程,被动接受。教师重“讲”不重“教”,不重视“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卖力,学生听得吃力;教师讲得紧张有序,学生显得若无其事;教师讲得“非常清楚”,学生学得稀里糊涂。这样单纯的“讲”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去甚远。

教师这样“出力不讨好”,主要原因在于忽略了教的内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多想”;教师可以适当“偷懒”,让学生当“小先生”讲实验操作,说解题思路,让学生“多说多做”,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帮助他们“学会”,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会学”。这样,学生脱离老师也可以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教”的真正目的。

二、 促进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及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1. 促进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 钻研业务,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升自我

要使学生获得一滴水,教师自己必须存有一缸水。首先,要认真研读教学目标,把握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合理运用教材。比如,化学教材中的概念、性质、公式等都是以结论的形式出现,所以教师要深入“读”结论,通过自己的思考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让学生将一堂课的内容“吃饱吃好”。其次,“读”例题寻找知识的连接点。例题是教师教授新知识的依据,通过解读例题,教师便能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为进行有效教学打下很好的基础。所以,教师只有把课本知识夯实了,才能更好地走出教材,实施有效有意义的教学,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必须具备系统、扎实、广博而又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够正确理解并解释教科书中每一部分知识,还要对相关学科的知识有基本的了解。比如,通过学习教学论知识,教师能够更好地研究化学科学思维方式、熟悉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与学及有效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等,这些为教师有效地呈现知识、组织学习活动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导。

(2) 以生为本,强化教学实施环节

化学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情感体验,灵活、合理地安排、组织教学,真正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多“说”,通过说实验操作步骤、现象、结论,让学生清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说”解题思路,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说一堂课的收获体验成功的喜悦,说困惑得到教师的及时点拨和同学的帮助。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教师应该让学生多做实验,体验“做”中“学”,所以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实验室现有的仪器,多给学生做实验的机会。

2.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有关O2物理性质的实验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将氧气的物理性质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只要求记忆。那么在此次教学案例中,笔者将设计对照实验进行密度和溶解性的探究:

(1) 在两个同样大小的软质塑料瓶中装满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倒入约1/3的水,振荡,观察现象;

(2) 两个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一只正放,另一只倒放,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木条燃烧剧烈程度以及燃烧的时间;

本案例中的教师充分把握了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的,设计实验教学,通过学生观察、思考,老师引导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注重知识的获得,又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三、 结束语

文章从笔者认为主要的两个因素详细分析并阐明了促进有效教学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促进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根据这些因素及策略设计优化案例,并对其进行了分析,企望对教学实践能够起到理论指导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