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乐
摘 要:高考,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一个人生走向成功的起点。每一个高中生都希望自己能走进心中理想的学府,每一个高中生为了这个梦想都拼命苦读,甚至放弃了自己休息和锻炼的时间。然而,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进入了保险箱,在大学期间学业成绩不合格是无法获得毕业证书的。如今还加上了一条,体测不达标的大学生也无法获得毕业证书和任何评优。
关键词:大学生;新生体质;思考
2014年6月,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提出要求,要把当代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方面的测试成绩融入到学生的档案中去。在学生毕业时,其体质健康方面的测试成绩如果不能达到50分,那么就要根据结业进行处理,当学生自身的体测出现不达标的现象时,则不能毕业。大学生以学定论的历史将从此改变,而高中生如果在高中期间只关注学习,忽视体育锻炼,在考入大学之后的新生体质测试中将举步维艰。
在2014~2016年浙江省大学新生体质测试中,台州市体测成绩连续三年排在全省倒数第一或第二,高中学生的体质实在令人堪忧。体质检测结果显示,超重、肥胖率继续增加,近视率逐年上升,速度、肺活量、爆发力、力量耐力水平进一步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父母、老师、学校、社会过分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体育锻炼关注度不够,觉得体育课程和高考没有直接的关系,开展体育锻炼就是在浪费时间,造成学生思想上忽视了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其次,高中学习任务重、作业量大,几乎所有的高中学生都把时间用在了学习上,课余时间还要参加辅导班,导致学生没时间运动,身体素质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学生不愿意或没有时间参加体育活动。
再次,体育运动存在安全事故隐患,因此家长不愿让孩子参加,学校不敢让学生参加一些运动量较大的锻炼项目,导致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不够,身体素质下降。
其实缺乏体育锻炼,不仅会使学生的体质下降,还有可能引发心理疾病,因此,高中学生很需要多到教室外面走走,缓解压力,释放自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更能保持健康结实的身体和积极乐观的心态,以更好的状态备战高考。因此,学校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同时,应大力推广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和“走下网吧、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等主题活动,让家长对高中生的身体状况和身体素质加强关注力度,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措施,进一步加强学生在发展中的正常发育。建议如下:
一、 学生要树立起积极的体育观念,强化体育意识,认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认真对待每一次跑操
高中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对其在学习中的效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能够对学生在学习质量的提高方面产生直接的影响,高中生在体育意识上的强弱对体育课中的学习效率以及体育观念的树立都是比较重要的。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大背景的深入影响,导致高中生在体育课程中的体育学习总是没有较强的学习意识,面对这种现状,最基础的就是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一定的兴趣,寓教于乐。此外,还要为学生创造比较好的体育学习氛围,使得高中生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有所感悟。
课间跑操虽然时间有限,内容单一,学生缺乏兴趣。但这也是对学生自身吃苦耐劳精神进行培养的主要途径。因此,学生应该利用好每一次跑操的锻炼机会,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同时也为大学生体质测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好习惯
就现阶段社会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要求来看,最基础的、最主要的就是要求其具有非常健康的身體以及比较好的身体素质,无论是在生活中或者是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健康和强壮的身体的需求都是非常重要的。就现代社会的发展而言,高中生在身体素质上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其在未来的发展,只有拥有比较健康的身体,才能为学生在未来的发展做好基础保障。
高中生在学校的阶段,是学生长身体和健康发育以及强身健体方面的非常重要的阶段,因此,让学生在学校中进行合理的身体锻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作为高中生的体育教师,一定要把比较好的锻炼方法、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爱上锻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让学生锻炼”变成“让学生主动锻炼”,从而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体魄。
高中生要具备非常强的自觉性,对学习计划进行自觉地制订,还要留出锻炼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要劳逸结合,真正做到身心健康。
三、 从大环境入手,重视高中生的体质健康和体育课程
学校、社会、家庭必须形成合力,转变教育观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每一个教学阶段都应该重视学生的健康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节假日及寒暑假,为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体育教师及班主任可以给学生留“健身作业”,由家长督促完成,对学生自身对于体育活动参与的主动性进行激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在户外运动方面意识的提高,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当今社会,无论是做什么事情,必备条件之一就是拥有比较健康的身体,只有这样,才能让自身的聪明才智完美地展现,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在未来发展中更好地前进。
参考文献:
[1]罗金佩,苏欣.不同大学生BMI分型与体质特征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1):174.
[2]周皎.城乡大学生体质健康比较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5,34(5):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