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合视角的学校课程实践与思考

2017-12-27 14:51徐正洲
江苏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整合课程学校

【摘 要】随着践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新要求,学校教学改革的重心也从对课堂教学的单维度关注转向对学校课程整体建设的追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践行者,还是课程的研发者。课程正在改变一所学校的整体面貌:学生发展是课程整合的逻辑起点,教师发展是课程整合的不竭动力,学校发展是课程整合的鲜亮底色。

【关键词】整合;课程;学生;教师;学校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2-0035-03

【作者简介】徐正洲,江苏省盐城市第二小学(江苏盐城,224001)校长,高级教师。

素质教育的要义就在于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自主发展,让每一个个体都能成为优秀独特的唯一,这就需要放眼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其身心发展的多元课程体系。近年来,我校坚持“给孩子一辈子有用的东西”的育人理念,以学生个性生命成长为价值追寻,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课程建设,并在课程整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一、学生发展:课程整合的逻辑起点

课程整合是为了让不同的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培育学生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提升整体素养。在课程整合时,我校坚持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1.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学生需求决定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课程整合是有效实现学生轻负高质学习的路径,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需求,成为发展特长爱好的孵化器,也是帮助学生体验不同学科之间关联,形成以整体视角进行知识创新重组的催化剂,从而有效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一直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关注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我们选准开放题这一突破口,将数学开放题引入小学数学课堂,积极探索为小学生思维发展另辟一条“蹊径”,历时8年,从定性到定量、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课程,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有机整合,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课题“基于思维发展的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探索与实践”获得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2.基于校本的上位顶层设计。

在反复考虑学生的现实需求与未来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学校课程进行整合,建立了生命课程、阅读课程、数理课程、艺术课程、运动课程和创造课程六大课程板块。

生命课程。教育的价值在于帮助人认识自我,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必定是一个珍惜生命之人。生命教育的目的正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小学阶段生命教育的重点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长期以来,我们以课程建设为根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生命教育专项活动为有效载体,逐步把生命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开发、德育活动实践等各个层面。

阅读课程。新课程改革以来,愈来愈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倡导大语文教学观,特别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與利用,鼓励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更好地张扬学生的个性,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适切的遵循本性的自由发展。学校开展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旨在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数理课程。数理课程包含数学探究课程与科学探究课程,课程集选择性、灵活性于一体,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数理课程以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科学的兴趣和爱好为目标,使他们了解现代数学、科技的发展,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发展学生数理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了解、体会并逐步树立科学观念、培养探究精神、形成科学态度,为终身发展和社会服务打好基础。

艺术课程。新课程理念下的艺术课程迥异于传统课程。传统小学艺术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校本艺术课程的开设旨在提升学生艺术的感知力与欣赏力、表现力与创造力,增强交流与合作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优良品质,倾力塑造健全人格,实现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

运动课程。运动课程主要开设足球、乒乓球、花样跳绳等校本课程,着眼于增强学生体能,目光不仅落在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运动的兴趣与爱好,使锻炼成为一种习惯;同时让学生通过运动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的能力与较强的团队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创造课程。创造课程主要是以操作、实践为主的校本课程。创造课程要充分体现国家课程意识,渗透创造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使学生了解一些创造方法,积累一些创造经验,增加一些创新意识,养成一些创造习惯,进行一些对于学生来说“前所未有的思考、前所未有的行动”。

二、教师发展:课程整合的不竭动力

1.培塑课程领导力。

课程领导力是学校办学中的瓶颈问题之一。借助校本教研平台破解这一难点,让教师在活动中明晰自身优势,挖掘潜力,为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提供帮助,校本研修平台“相约星期六”就是我们所做的积极有益的尝试。每周星期六上午半天的时间组织校本化的教师研修活动,切实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活动遵循“期初大计划+动态小变化”,即期初有计划,每次有具体主题,提前一周由责任校长或主任召集碰头会二度“微备课”,根据学校阶段工作需要适当微调,凸显新颖性、时效性,活动既崇尚唯美的形式,更注重内涵的深度追求。活跃在“相约星期六”讲坛上的,不仅有名师大家的高端之声,更有校本的课改心语、获奖感言、美文诵读、博文共享、焦点论坛、课程论坛等特色栏目。教师人人皆策划,教师人人皆演员,教师人人皆导演,教师人人皆观众,教师人人皆评委。每次“相约星期六”之时,我们不重灌输和考核,而重思想的碰撞和交流,重能力的发掘和培植,重团队的展示和合作;关注正能量的弘扬,关注专业素养的提升,关注团队的建设与发展。比如“美文诵读”,名为“诵读”,实际上是一场小型的综合展示。我们鼓励教师全方位展示自己的素养,自己撰写文章、自己制作课件。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为了本组的集体荣誉,同一备课组的成员常常会主动介入准备工作,分担、协作,以期最佳效果。“质疑问难话课程”,真诚的对话与交流带来思想的碰撞和交锋,让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这一切,都在激励着教师们不断前行、不断超越。endprint

2.锻造课程开发力。

教师特质决定课程开发的主要方式,从这个意义来说,学校课程建设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尊重教师的特质。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重要实施者,好课程需要好老师实施,好老师才能开发出适合学情的更好的课程。

开发课程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专业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从教育现场的观测来看,优秀教师往往善于基于个人特质,融合个人教育教学的经验、思考,在此基础上,开发出能够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我校通过不同路径激发教师的文化自觉,提供教师展示个人特质風采的机会,鼓励教师通过课程整合实现专业再提升,在创新与实践中自主成长,培养理性与实践统一的教育智慧。

为了确保课程建设顺利进行,教师们按照“1+2”的要求,每人至少掌握一项艺术技能,一项体育技能,至少能辅导一个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兴趣爱好相仿的教师组成学术共同体,共同研发课程,实施课程。这样的课程有温度、有效度。我们美好的愿景是课程成就教师,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命成长。学校倡导教师“上好一门功课,做好一名班主任,开发好一门课程,开好一场校园讲座,记录好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此理念推动下,“数学童话故事”“小学生学礼仪”“德育金钥匙”“悦读流痕”“开放题举一反三(系列)”“快乐英语快乐学”“百家‘筝鸣”“‘绳彩飞扬”“剪纸”“我爱机器人”等校本课程相继公开出版发行,其中,《数学童话故事》获得了江苏省优秀校本课程评选二等奖,《数学开放题举一反三》获得泰州市优秀校本课程评选一等奖。

3.优化课程管理力。

一是理念落实与活动顶层设计。正确把握课程的基本理念,科学运用教学模式,坚持“给孩子一辈子有用的东西”的育人理念,体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维目标、情感目标四位一体的和谐共融。

二是目标厘定与可行性论证。根据校情、师情、学情及生情,合理确定课程目标,目标具体明确、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通过先期实验,在实验中检验目标的可行性,进一步修正后形成完整系统体系,进而由点到面加以推广施行。

三是内容确定与适切程度调整。教学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样,贴近学生实际,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强化教研介入,实行教学现场模拟,通过评估适切调整内容,提高教学现场效益。

四是教法多元与实际效果评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动静相宜,有策略、有实效,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为学生喜闻乐见。关注课程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效益,并予以恰当评价,通过适切的调整加以矫正,以臻完善。

五是组织顺畅与教学层次分明。教学实践特别要注意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顺学而教,灵活掌控课程进程,做到既主次分明、连接自然流畅,又紧凑有序,环环相扣。

三、学校发展:课程整合的鲜亮底色

1.课程结构化探索。

根据学科特点,寻找学科间教学的渗透点、结合点,打通学科壁垒,实现学科之间的重组、融合。如语文学科,演绎经典诵读,带领学生徜徉于文学的历史长河;数学学科,在常态课堂中植入开放题元素,实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有机契合;英语学科,实现英语学科与电影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学科,借助电脑的优势,实现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学校每年定期举办读书节、科技节、远足节,让课堂延展至生活,融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劳育于各学科和课外活动之中。这些课程架构顺应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立足学生发展,着眼综合素养提升。

2.课程模块化塑创。

学校以“四点半特色学校”社团活动为平台,培育课程增长点,设计了六个模块,分别是生命课程、阅读课程、数理课程、艺术课程、运动课程和创造课程,对应公民素养、语言交际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运动健康和创造能力培养。这些课程分别链接“四点半特色学校”的小号手文学院、科技院、音乐院、书画院、健体院、法学院等社团,共开设德育金钥匙、金话筒、数学开放题、京剧、淮剧、竹笛、合唱、舞蹈、剪纸、版画、花样跳绳、乒乓球、科学探究等30多个兴趣小组。

3.课程整体性实施。

以定时、定向、定点为原则,实行选课走班制。期初公布课程、执教教师、课程地点,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及班级,班主任汇总信息报教导处整合。每周一至周四从第三节课开始到大课间结束的这段时间,学生根据学期初的选择去对应的教室学习自己选择的课程,期末给予定量考核,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周五下午为全校性选课走班,打破年级局限,以年段为单位,依托“四点半特色学校”的各个院系为载体进行综合课程的学习。经过多年积累,“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校内师资和校外师资相结合,学校努力和家庭努力相结合”的“三结合”模式日益成熟。目前国际象棋和民乐教育已成为学校品牌,学校系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全国百所国际象棋进课堂试点校。自2013年起,学校又把阅读、跳绳两个特色项目作为新的着力点,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和谐共生。

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我们的每一点努力都值得守望。课程改革,我们还在路上……■endprint

猜你喜欢
整合课程学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学校推介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