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其自我同一性、自尊的相关研究

2017-12-27 02:42吴志辉陈俊翰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强迫性分值分组

吴志辉 ,陈俊翰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教育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其自我同一性、自尊的相关研究

吴志辉 ,陈俊翰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教育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其自尊、自我同一性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我同一性量表、自尊量表、手机依赖量表对266名大学生进行了团体测试。结果:手机依赖高分组和手机依赖低分组在自尊和自我同一性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自我同一性与自尊对手机依赖存在显著的负性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其自我同一性、自尊存在显著负相关,并且自我同一性与自尊对手机依赖具有预测作用,提高大学生的自尊与自我同一性水平,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情况。

大学生;手机依赖;自我同一性;自尊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手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机由仅能打电话和发短信的单一功能发展到了具有无线上网、拍摄、QQ、微信、微博、各种游戏等功能,覆盖面基本能满足人们日常的全部需要。手机俨然已经取代了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其他工具,如报纸、电视、游戏机等等,甚至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最主要来源。正因为手机带来的便捷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手机形成了一种依赖,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手机依赖症”。大学生作为“低头一族”的主要群体,无论是在食堂、寝室甚至在图书馆、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同时,大学生正好处于Erilkson的发展阶段中的青春后期[1],这个时期正好是自我同一性形成和自尊水平提高的重要时期[2]。所以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其自我同一性、自尊的关系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能够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指导。

在本研究中的手机依赖是指个体无法控制对手机的过度使用,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且出现了冲动性、戒断性、强迫性等心理感受,类似于一种成瘾行为,如果长期反复,会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产生很大的伤害,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精神衰弱。同时,大学生属于青春后期,这个时期正好是自我同一性形成和自尊水平提高的重要时期。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星在网络上发布问卷的方法,主要通过QQ空间,微信朋友圈,班级群,考研群等方式对在读大学生进行网络测量,测量时间不限,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回收问卷266份,有效问卷266份。其中男生80人,女生186人。大一60人,大二46人,大三93人,大四67人。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或者正在担任学生干部的有141人,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有125人。

(二)研究工具

1.自尊量表(SES),采用的是由Rosenberg 编制的自尊量表(SES),该量表只有一个维度,信效度良好。该量表共包含10个题目,总分越高,代表一个人的自尊水平越高[3]。

2.自我同一性量表,采用的是由加藤厚编制,张日昇对其修订的量表,该量表共包含12个题目,采用的是1-6点记分,1分表示“完全不是”,6分表示“完全是”。然后根据各项的得分可以算出个体所处的同一性地位,同一性地位由“选择的自我投入” “过去的危机”以及“将来的投入愿望”三个维度共同决定。三个维度的分值越高,表示同一性完成和建立情况越好。该量表的a系数为0.622[4]。

3.手机依赖量表,采用的是由韩永嘉编制的量表,该量表共包括13个题目,其中包含强迫性、戒断性、冲突性三个维度。该量表采用的是1-5分记分,1分表示“从不”,5分表示“通常”。总分越高,表示手机依赖越严重。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4。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在0.70-0.81之间,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5]。

(三)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6]。

二、研究结果

(一)手机依赖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问卷中的人口学变量如性别、专业类别、生源地、年级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只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担任学生干部的平均分值为33.07,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平均分值为35.20,在总分上的差异显著(p=0.04)。

(二)不同手机依赖水平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自我同一性、自尊维度上的差异情况

根据情况将手机依赖的分数分成高分组(前27%)和低分组(后27%)两组,其中高分组包含74人,低分组包含78人。手机依赖的平均数为34.18,高分组的分数分布范围在39~64分,低分组的分数分布在11~8分(见表1),总体而言,高分组的大学生在强迫性、戒断性、冲突性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低分组的大学生(p<0.05),而在自我同一性、自尊维度上,高分组的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低分组的大学生(p<0.05)。说明高分组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容易出现使用手机的强迫行为,同时,更容易产生戒断、冲突等心理感受。并且,高分组的大学生在自尊、自我同一性得分上显著低于低分组的大学生,表明手机依赖高分组的大学生相比于低分组的大学生自尊低一些,自我同一性确立的情况也要差一些。

表1 不同手机依赖水平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自我同一性、自尊维度上的差异情况

注:**p<0.01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同一性、自尊的相关分析

将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总分、自我同一性的总分以及自尊总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如表2,自我同一性与手机依赖呈负相关(r=-0.305);自我同一性与自尊呈正相关(r=0.451);手机依赖与自尊呈负相关(r=-0.317)。

表2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同一性、自尊的相关分析

注:**. 在置信度(双测)为 0.01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四)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同一性、自尊的回归分析

以手机依赖总分作为因变量,自尊和自我同一性总分、现在的投入、过去的危机和将来的投入作为自变量,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经过处理分析发现,只有自尊与自我同一性总分进入了回归方程,多元线性回归系数R为0.365,判定系数R2为0.133,调整后的判定系数为0.127。回归方程经检验F(2,263)=20.232,在0.000水平上显著,自尊与自我同一性的T检验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为此对手机具有预测作用。多元回归方程为:y=60.684-0.511x1-0.247x2(y为手机依赖,x1为自尊,x2为自我同一性)。

表3 自尊、自我同一性对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的回归分析

三、讨论

(一)手机依赖在人口学变量上差异的比较

在本研究中,男生、女生的均值差异仅1分,并通过统计检验,发现两者在得分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另外在三个维度上,两者在戒断性上虽然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但是两者差异是三个维度中最大的(p=0.067),说明女生相比男生在手机使用心理上更容易被影响,心理感受比男生强烈。手机的使用更容易使女生产生不安全感、焦躁等负性情感。大学生年级差异在手机依赖上的得分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通过分析发现,本研究中大三学生的平均分低于其余年级的平均分,另外在最大值上也存在差异,大三学生得分的最大值也相比较低,这与之前的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8],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可能是被试的来源,本研究的调查问卷通过QQ群发放,方便取样的情况下,大三学生的主要来源是考研的学生,而处于考研的学生每天复习任务比较繁重,在手机使用的时间和频率上相对来说要低一些。所以手机依赖的平均分也要低于其余三个年级的。

借鉴前人的研究文献,本研究的人口学变量中增加了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或者正在担任学生干部的选项,通过统计检验发现,大学生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差异在手机依赖总分、强迫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担任学生干部的平均分值为33.07,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平均分值为35.20,在总分上的差异(p=0.04)。另外,强迫性维度的差异也达到显著(p=0.015),强迫性维度平均分值为13.61,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平均分值为14.64。对于担任学生干部的人来说,他们更能够很好地控制和计划自己使用手机、而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在手机的使用上很可能会无法有效地控制,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除了正常的学习时间之外,还需要在学生活动上花很多时间,注意力得到了很好的转移,另外,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显著地受到自尊水平的影响,而手机依赖也受到自尊水平的影响,担任学生干部的自尊水平普遍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自尊水平。而自尊水平越高,对手机的依赖越少。所以担任学生干部对手机依赖的影响有可能与自尊水平存在很大的关系。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总体情况

本研究中共采用了266名大学生的有效问卷,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呈正态分布,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均接近于0(偏度系数=0.29,峰度系数=0.02)。根据正态分布的特点,得分在1.96个标准差之外的得分为异常现象,即严重手机依赖情况。在手机依赖问卷中,50.46分为1.96个标准差对应的分值,但是手机依赖问卷得分为整数,所以1.96个标准差之外的得分为51分。根据计算分析,手机依赖得分在51分之上的有8人,占3.06%。然而,该结果还需要社会赞许性和经验判断,减下3分,即48分为手机依赖的分界线,48分以上的人数为17,占总人数的6.4%。手机依赖的分值分布在13~64之间,平均值为34.06,在总体上呈中等水平,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还是能够合理地使用手机。另外从平均分可以看出,被试在作答时选择“有时”、“经常”、“总是”三个选项的数量也比较多。在手机依赖的三个维度上,强迫性的平均值>戒断性的平均值>冲突性的平均值。强迫性维度的分值分布在5~25分之间,平均值为14.09,呈中等偏上水平。戒断性维度的分值分布在4~20分之间,平均值为10.69,呈中等水平。冲突性维度的分值分布在4~19分之间,平均值为9.28,呈中等水平。从各维度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手机的使用对一般学生来说并不会造成身体不适、也没有对自己重要的事情、外出与现实社交活动造成很大的影响。另外,手机的使用只对少数学生造成了身体不适和外出、社交活动的减少。

(三)手机依赖与自我同一性、自尊的关系

结果统计检验,本研究中自尊与手机依赖及其强迫性、戒断性、冲突性三个维度都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并且通过先前的验证,手机依赖高分组和低分组在自尊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01)。通过数据可以得出,大学生自尊水平对手机依赖具有比较好的行为预测,自尊水平高的相比自尊水平低的学生在手机使用中对手机产生依赖的可能性更低。

按同样的方法,对自我同一性进行统计检验,发现自我同一性与手机依赖及其强迫性、戒断性、冲突性三个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并且手机依赖高分组与低分组在自我同一性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01),所以自我同一性水平高的学生相比自我同一性水平低的学生在手机使用中对手机产生依赖的可能性更低。自我同一性对手机依赖也具有较好的行为预测。

四 结论

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在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类别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差异上,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达到了统计学的显著差异(p<0.05)。

大学生手机依赖及其强迫性、戒断性、冲突性三个维度与自尊、自我同一性都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分组之后,发现手机依赖高分组与手机依赖低分组在自尊、自我同一性上都存在显著差异(p<0.001)。

经逐步回归分析之后,发现自尊和自我同一性对手机依赖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p=0.001,p=0.002),说明低自尊和低自我同一性的人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

[1]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55.

[2]张静.自尊问题研究综述[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82-86.

[3]王孟成,戴晓阳,吴燕.中文Rosenberg自尊量表的心理测量学研究[C].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2008:1-4.

[4]张日昇.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构成及其自我测定[J],心理科学,2000(4):430-434,510.

[5]韩永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漳州:漳州师范学院,2012(6),15-20.

[6]杨晓明.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0.

[7]王芳,李然,路雅,张福龙.山西大学本科生手机依赖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5):381-384.

TheAssociationbetweenMobilePhoneDependenceandSelf-esteemandEgo-identityamongCollegeStudents

WUZhi-hui,CHENJun-han

(School of Edu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China)

Objective: To provide theoretic foundation for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thesis focuses on potential linkage among self-esteem, ego-identity and mobile dependence. Methods: Questionnaires such as the self-esteem table, the ego-identity scale and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questionnaire are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of 266 college students. Results: Students of high dependence and low dependence on mobile phone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self-esteem and self-identity, and self-identity and self-esteem hav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Conclusion: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to ego-identity and self-esteem. Self-esteem and ego-identity can predict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ego-identity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situation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ego-identity; self-esteem

2017-06 -02

吴志辉( 1995— ) ,男,湖南娄底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学院 2017 届本科毕业生; 陈俊翰( 1982—) ,男,中国台湾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学院讲师,博士,本文指导老师,研究方向: 社会心理学。

G642

A

1673-0712(2017)05-0120-04

(责任编校:李传熹)

猜你喜欢
强迫性分值分组
一起来看看交通违法记分分值有什么变化
芍梅化阴汤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按病种(病组)分值结算:现状、做法和评价
论婚内强迫性行为的法律认定及分析
虐恋为何总是如影随形
近六成港人强迫性囤货
分组
探析小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