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言多不辩”析意

2017-12-27 02:42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注疏韩非子博文

张 干

(曲阜师范大学 孔子文化研究院,山东 曲阜 273165)

墨子“言多不辩”析意

张 干

(曲阜师范大学 孔子文化研究院,山东 曲阜 273165)

《韩非子》一书称墨子“言多不辩”。白寿彝认为此处“辩”应为“华美的语言”之意,与论辩并无关联;张觉以意译的方式将“辩”字释为“巧妙动听”。二家注释皆不确切。“辩”字并非是文辞的“藻饰华丽”与“巧妙动听”,而应指对言语所进行的“修饰加工”。“藻饰华丽”与“巧妙动听”皆指言语的呈现效果,而“修饰加工”则为言语的修辞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言语获得包括“华美”“动听”在内的表达效果。“言多不辩”之意应为“言论多而不富于修饰加工”。

墨子;言多不辩;韩非子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有墨家田鸠对楚王问一事。田鸠以“楚人鬻珠”“秦伯嫁女”为例,来形容墨子的“言多不辩”,其原文为: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文衣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1]709

《韩非子译注》[2]中对此段“辩”字的翻译统计见表1。

表1 《韩非子译注》中“辩”字翻译统计表

在编号1、2、4处中,张觉将“辩”意译为“巧妙动听”。编号3处“辩”为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巧妙动听”。白寿彝认为,此处“辩”字之义应为言语华美,其云:“对于墨子的言论,或有 ‘多而不辩’之讥 ,这指的是语言朴实而不华美。这个‘辩’字,不是论辩之辩。”[3]“辩”字确实有华美的辞藻之意,如《文选·夏侯常侍诔》有“飞辩摛藻”之句,吕向注为“辩,美辞也”[4]。然而,此处“辩”字并非是文辞的“藻饰华丽”与“巧妙动听”,而应指对言语所进行的“修饰加工”。“藻饰华丽”与“巧妙动听”皆指言语的呈现效果,而“修饰加工”则为言语的修辞方式,二者所指并不相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言语获得包括“华美”“动听”在内的表达效果。

《韩非子·问辩》篇言:“是以乱世之听言也,以难知为察,以博文为辩。”[1]1056韩非将“辩”字的具体意义所指定义为“博文”。此句“察”与“辩”、“难知”与“博文”分别相对,故应联系“难知”来分析“博文”一词的结构。“难知”之意为“难于知晓”,“难”是副词,修饰动词“知”,此词为状中结构。其与“博文”相互对应成文。所以,“博文”一词也应为与“难知”相同的状中结构。

《战国策·齐策》言“文车二驷”,鲍彪注“文,彩绘也”[5]75;《文选·七启》曰“尔乃御文轩”,李善注“文,画饰也”[6]。这两处“文”指物器外部的彩绘装饰。《国语·晋语八》载“文错其服”,韦昭注“文,文织”[7];《楚辞·招魂》云“被文服纤”,王逸注“文,谓绮绣也”[8]。这两处“文”指衣服之上的绣饰。《榖梁传·哀公十三年》记“祝髪文身”,范宁注“刻画其身以为文也”[9];《礼记4·王制》录“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郑玄注“雕文,谓刻其肤以丹青涅之”[10]。这两处“文”字为身体上刻画的纹身。综上观之,“文”的名词性词义为物体外部的装饰。“博文”之“文”为动词,“文”字的动词性语义与其名词性语义相关,故应是由“外在装饰”引申而成的“修饰加工”。《韩非子》除《问辩》一篇之外,“文”亦有用作动词之例,如《存韩》言:“臣视非之言,文其淫说,靡辩才甚。”[1]39此处之“文”字的意义即为动词性的“修饰加工”,与《问辩》篇“博文”之“文”同义。所以,“博文”的文意为“富于修饰加工”。

在《外储说左上》中,韩非子将辩者的言谈分为三类:纤察微难、迂深闳大、拂难坚确。原文如下:

人主之听言也,不以功用为的,则说者多“棘刺”“白马”之说;不以仪的为关,则射者皆如羿也。人主于说也,皆如燕王学道也;而长说者,皆如郑人争年也。是以言有纤察微难而非务也,故季、惠、宋、墨皆画策也;论有迂深闳大,非用也,故畏、震、瞻、车、状皆鬼魅也;言而拂难坚确,非功也,故务、卞、鲍、介、墨、翟皆坚瓠也。[1]694

这三类言谈分别代表对辩论言语的三种不同加工方式。

在“纤察微难”一类中,“季”实为何人难以考索,有季梁、李悝、李克多种说法。“惠”当指惠施,“墨”乃是墨翟,“宋”应为宋钘。惠施为名家的代表人物,擅长形名之学。今传《墨子》中有《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6篇,讲述逻辑,审定名实。《庄子·天下篇》亦称墨者为“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坚偶不仵之辞相应”[11]992。宋钘事迹零星,然后世多将其与尹文并称,故可以尹文事迹为基础,从侧面对宋钘与形名之学的关系进行观照。《吕氏春秋·先识览·正名》篇记有尹文与齐王关于“见侮不斗”的论辩,《公孙龙子·迹府》篇亦载有此事[12],其中一段文字为:

尹文曰:“使若人於庙朝中深见侮而不斗,王将以为臣乎?”王曰:“否。大夫见侮而不斗,则是辱也,辱则寡人弗以为臣矣。”……尹文曰:“言之不敢无说,请言其说。王之令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民有畏王之令、深见侮而不敢斗者,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见侮而不敢斗,是辱也。’夫谓之辱者,非此之谓也。以为臣不以为臣者,罪之也。此无罪而王罚之也。”齐王无以应。[13]429

齐王认为被人欺侮却不争斗是受到侮辱,这种观念与人们的一般性认知相同。尹文却以王之法令为例,指出“见侮不斗”并非是受到侮辱,而是遵守国家法令的表现。同为观念之“辱”,却有两种截然相悖的所指,这割裂了其名称与事实之间的联系。从中可见,尹文所用的辩论方法已经有名家色彩。作者将此事视为混淆名实的典型,称之为:“论皆若此,故国残身危,走而之谷。”[13]430他认为言论如果都是如此,会使国家走向败亡。所以,参照尹文事例,常与之并称的宋钘应也有辩者色彩的沾染。惠施、墨翟、宋钘三人皆与形名之学有一定联系。故“纤察微难”应指运用逻辑方法进行辩论,剖析事物名实。其分析事物细致,技巧深奥微妙,就如同周客画荚一样技巧高超,但却缺乏实际效用。“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11]1029《庄子·天下》篇亦指出,名家辩者的缺点是只能获得表层的辩论胜利,而不能取得使人心意改变的实际效果。这一评价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之说相似。此类言语侧重逻辑分析,缺乏文学修饰与相应的情感吸引力,与诗歌、散文等文学语言相比,难免有繁琐枯燥之感。因此,此种言语虽技巧性十足,但并不称得上动听。刘勰将《墨子》《随巢子》一类墨家书籍的艺术特色称为“意显而语质”,质朴的言语同华丽的辞藻直接相对,故该类言语并不能被称为“美辞”。经上述分析可见,第一种言语与“动听”“美辞”之类无涉,且二者之间意义差别较大并直接相对。

第二类辩者言谈的特点为“迂深闳大”。韩非子以“齐客画鬼”之事来喻指此类论辩言语,形容其言语皆出己意,缺乏现实根据。司马迁称邹衍之言为:“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於无垠。”[14]此处“闳大不经”与“迂深闳大”意义相似。按陈启天、张觉之说[1]696,“畏”“震”“瞻”“车”“状”五人应分别为魏牟、长卢子、詹何、陈骈、庄子。除庄子外,前四者的文本风貌与行文风格已无从得知。庄子善以寓言论道,且其中人物多为自己杜撰,孔子、颜回虽真有其人,但却被演绎成为与儒家传统相悖的人物。在内篇诸文本之中的鲲、鹏等一系列意象,或出于想象,或出自谐言志怪,其中部分源自事实但却并不被现实所拘泥。可见,此类技巧是指以一小部分事实为基点,向外推演,衍生出自己的理论。外延的推演部分构成理论的主体,但该部分主要据己意演绎,缺乏类似于基点的事实基础。《庄子》一书想象奇特,语言瑰奇,虽并不是大赋式的铺陈雕饰,但就其文本语言特色而论,仍可被归为富于文采一类。故第二类辩论言语与“巧妙动听”“美辞”存在着意义交集,在内涵上具有一定相似度。

第二类辩者言谈的特点为“拂难坚确”。从张觉说,“务”“卞”“鲍”“介”“墨”“翟”六人当分别为务光、卞随、鲍焦、介子推、伯夷、田仲,其人都是古时以清高廉洁著称的隐士。“言而拂难坚确”之句,顾广圻认为,“言而”二字应当替换为“行有”[15]。顾千里此说并不恰当。首先,并没有相应资料证明“言而”是“行有”的讹字。吴本、张抄、钱抄、藏本、张本、陈本、赵本等七种《韩非子》皆无“言而”写作“行有”之例[1]694。其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该段将批评的锋芒指向善于议论的辩者。在韩非眼中,他们的言谈充满着迷惑性且毫无实用性质可言。这些炫目的辩论言论并不会对国家有益,只有内在的实用性才应当是君主所追求的。韩非子抨击的是五光十色的辩者言谈,而不是死守节义的隐士行为,议论中心是“言语”而并非“行为”。“言而”若被替换成为“行有”,则偏离了文章的议论中心。其三,该段的总体论证结构为“总—分”型。“而长说者,皆如郑人争年也”一句,指出擅长论辩之人皆同“郑人争年”一样荒诞少据。下文承接此处,将辩者言谈分为“纤察微难”“迂深闳大”“拂难坚确”三类,并依次点明此三类的不足。“拂难坚确”为言语特点的形容符合该文的论证结构。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张守节正义:“‘拂悟’,当为‘咈忤’,古之假借字耳。咈,违也;忤,逆也。”[14]2153张觉引此文,指出此处“拂”当作“咈”,有违背、违反之意。“难”的意思应为“难以施行”“难以办到”,指出隐士们的主张因与现实相悖而难以施行,就像缺少实用价值的坚硬葫芦一样。《公羊传·文公十二年》“能有容,是难也”之句,何休注“难”字曰“是难行也”[16],此处“难”即为例证。太田方言:“确,亦坚也。”“坚确”一词的“确”与“坚”同义。此处“坚”应训为“固”。《庄子·大宗师》曰“与乎其觚而不坚”,成玄英疏云“坚,固也”[17],《尔雅·释诂下》[18]《广韵·先韵》[19]同。《战国策·赵策二》“国有固籍”,鲍彪注曰“言不变也”[5]51;《荀子·君道》“人习其事而固”,王先谦集解言“固者,不移易之谓也”[20]。隐士们认为现实污浊,坚守脱离于现实的名节。他们希图逃离乱世而不能,亦不试图改变与现实的敌对态度,最终只能以极端的行径来追求自己所向往的节义。务光、卞随自沉于庐水,鲍焦抱木死于洛水,介子推被烧死在绵山,伯夷饿死于首阳山,田仲亦因不食乱世之食而饿死。“固”字意应为“固执不改变”,以此来表现隐士们言论的不知变通,与社会现实相对立。所以,“拂难坚确”应为“悖逆难行、缺乏改变”之意,其指称对象为言论。此类言语表述质朴,文学色彩淡薄,用直观的言语描述着自己的追求主张。因此,并不适合将其归为“美辞”“巧妙动听”一类。

综上所述:在“纤察微难”“迂深闳大”“拂难坚确”三类辩者言谈中,只有第二类“迂深闳大”与“美辞”“巧妙动听”有相应的意义关联,第一类与第三类则与之差别较大。“辩”无论释为“华丽的语言”还是“巧妙动听”皆难以包举上述三种类型。所以,“辩”应当解释为“修饰加工”,指运用技巧对言语进行加工,使其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言多不辩”之句应释为“言论多而不富于修饰加工”。

[1]张觉.韩非子校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张觉,等.韩非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06.

[3]白寿彝.上古时代(下册)[M]//白寿彝.中国通史: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67.

[4]萧统编,李善,等.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1051.

[5]鲍彪,吴师道.战国策校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

[6]萧统.文选[M].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487.

[7]韦昭.国语注[M].上海:世界书局,1936:167.

[8]王逸.楚辞章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5.

[9]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榖梁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49.

[10]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98.

[1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2]谭戒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M].北京:中华书局,2012:9.

[13]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9.

[14]司马迁.史记[M].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9.

[15]顾广圻.韩非子识难[M].上海:中华书局,1902:165.

[16]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00.

[17]郭象,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M].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139.

[18]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6.

[19]陈彭年,等.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37.

[20]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282.

ANewTranslationofMozi's"YanDuoBuBian"

ZHANGGan

(Confucius 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

It is said inHanFeiZithat Mozi "Yan Duo Bu Bian". Bai Shouyi believes that "Bian" means a florid speech 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a debate. Zhang Jue interprets Bian into "ingenious and dulcet". Both interpretations are not accurate enough.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Bian"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the embelishment of language. Florid and dulcet refer to the effect of the speech, whereas embelishment of language has to do with the rhetoric by means of which the speech can be florid and dulcet. Therefore, "Yan Duo Bu Bian"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multitudinous speeches without much embelishing".

Mozi; Yan Duo Bu Bian; Han Fei Zi

2017-01-10

张干(1993—),男,山东莱芜人,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史。

H109.2

A

1673-0712(2017)05-0078-04

(责任编校:彭巍颐)

猜你喜欢
注疏韩非子博文
第一次挣钱
韩非子:察古今之变 倡刑名之学
韩非子说“言”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清代浦镗《周易注疏正字》“卢本”发覆
谁和谁好
Review on Tang Wenzhi’s The Gist of Chinese Writing Gamut
《孟子注疏校勘记》校勘方法探析*
朱鼎煦与顾校《仪礼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