郐红伟
摘 要: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日新月异,传统的教材配套教具已经越来越满足不了科学实验教学的需要。针对这一现实,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尝试动手设计、制作一些自制教具并应用于实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具
一、借助自制教具,降低实验难度
《用太阳计时》一课,一直是三年级科学教学的难点。因为虽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太阳和影子之间的关系有了一知半解,但要想让他们充分地了解沙漏、水钟、日晷等,在他们眼里可能是稀奇古怪的古代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还是有些困难。仅凭教材上的几幅插图和学生课后搜集的一点资料,效果不尽如人意。怎样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用太阳计时的原理呢?一次课间,偶然看见几个同学用一根大木棍抬水,木棍的影子投射在地上,一下子激发了我的灵感。这次上课时,我带着一根带尖的大木棍走进了教室。看到我的木棍,学生的好奇心就先被提到了嗓子眼。我故意卖关子,不提木棍,而是先给他们讲牛顿小时候为了解决村里人没有钟表的问题而发明了太阳钟的故事。孩子们瞪大了他们的好奇之眼:“什么是太阳钟?它为什么能计时呢?”“想知道什么是太阳钟?排好队跟老师走!”我抄起木棍,带着孩子们就来到操场上。秋天的太阳亮亮的,我把木棍往地上一插,对孩子们说:“这就是太阳钟!”“啊?这是什么太阳钟啊?”一脸的失望。“你们别小瞧它,在小牛顿生活的那个村子里,人们用这个太阳钟用了70多年呢。不过,老师这个太阳钟是简单了点,我想过一会儿同学们就能帮我把它做得更好了。”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复习上节课学的太阳和影子之间的关系:上午太阳在东,影子在西;中午……还没复习完呢,不少人就恍然大悟了,“老师,老师,我知道……”知道了?那就請他给大家讲讲吧!讲得还真不赖,边讲边在地上比画,把所有人都讲明白了。还有人提出了疑问:“老师老师,要是下雨天或半夜没有太阳怎么办呢?”呵呵,还会举一反三了。我趁热打铁:“孩子们,其实中国人早在数千年前就发明了自己的‘太阳钟——日晷,你们想了解吗?”他们带着满脸的兴奋、自豪回到教室开始了新的探究……
一根木棍,可以作为一件教具,可以优化一个实验,可以让一堂科学课更高效。
二、借助自制教具,提升实验效果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内容有很多是物理、化学学科的基础启蒙,其中不乏一些抽象的科学概念。如果没有特别清晰形象的实验现象作为辅助,这些概念老师理解起来往往都有些困难,对刚接触科学课的三年级小学生来说就可想而知了。为此,我尝试在阐释这些概念时借助自制教具来设计实验,提升实验效果。
《水面的秘密》一课探讨的是水的表面张力的有关知识。教材展示了两个实验,一个是在1元硬币上滴水,二是往装满水的杯子里放曲别针,通过这两个实验让学生发现水有表面张力。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往往把表面张力理解为“水面凸起来了”。为此,我查阅了有关资料,设计了一个演示表面张力的教具,很简单:用细铜丝做成一个带柄的圆圈。圈的中间过圆心系一条松弛的棉线把圈分为两半。把铜丝圈放入提前配好的肥皂水中,取出后,铜丝圈里就会形成一层泡泡膜。用加热的回形针刺破棉线一边的泡泡膜,这时候学生会清楚地看到,棉线被另一边的泡泡膜给拉过去了。这一实验现象,比硬币滴水和水面放曲别针要生动形象多了,学生观察之后再来理解水面张力就容易多了,也明白了硬币和杯口上的水为什么能保持“凸”的形状而不会流下来了。
三、借助自制教具,培养创新能力
《改变浮和沉》一课,在探讨潜水艇为什么可以自由沉浮的环节中,为了帮学生理解,我用雪碧瓶和口服液小瓶制作了一个“沉浮子”。我让学生围到我的演示台边,反复进行着捏和松的操作,让他们说出沉浮的原因:原来浮子都是中空的物体做成,里边可以储存一定量的空气。用力捏瓶子的时候,浮子里的空气被压缩,雪碧瓶里的水被挤入浮子,于是浮子就往下沉;松开手时,空气又恢复了体积,进入浮子里的水变少,“潜水艇”就又浮起来了。课后,我让学生自己回家做一个“沉浮子”来玩。下一节课上,很多学生都反映自己的“沉浮子”总是不上浮或者不下沉,只有很少的几个人做成功了。其实,我自己在做的时候也遇到过这一问题。这是因为浮子太重、太轻或者里边的空气体积太小,产生的调节作用也小的缘故。于是我请大家一起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大家达成共识:浮子要选比较轻的材料,如果太轻而不下沉,可以在浮子的下部一点一点加曲别针或小铁钉来增加重量。于是笔帽、喝奶的吸管、大头针、曲别针都被用上了。他们的“潜水艇”终于可以自由沉浮了。
尽管学生只是在我制作的教具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模仿和改进,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细心的观察来获得新知,通过动手改进自己的作品,也开阔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这些对于从小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是很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成先锋.小学科学教学中自制教具应用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3).
编辑 韩 晓endprint